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部门多头并进,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农村通信服务的成本高、收益差;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实际应用不广泛;部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运行不佳;农业信息共享、发布机制不健全,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有待改善。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瓶颈和矛盾: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农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有待理顺;试点政策短期性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长期性的矛盾;农业信息需求与供给对接困难,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一)农业信息化认识不充分、资金投入欠缺
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必不可少的发展趋势,在农业逐步向科技化的转变过程中,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发展也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在一些地区,相关的领导者在认识和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忽略了它的具体实施性,对信息化的认识仍停留在互联网最基本的状态中,如:打字、聊天。对于它的支持体系了解也不够全面,导致它不能够完全的实施。一些领导的思想还没有纠正过来,认为农业的信息化对于现在的农业发展来说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存在着滞留的思想。而且在农业投资方面,也不够充裕,使资金与具体实施的方案不能完全的周转,从而影响政策的引导、人力的运输。
(二)收集、处理信息不够科学,成落后状态。
农业信息网的铺盖范围与农业信息的收集程度和开放性是成正比例的。对于一些县镇来说,农业的信息化水准仍达不到农业信息的广泛性和权威性,从而导致它的收集不够全面,使整体的发展也相应的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对计算机网络运营不够深入科学,信息的采集点与信息的处理方案也停留在表面层次,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欠缺合理的使用,导致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而且一些地区仍以手工处理为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三)农民自身素质水平偏低与专业的信息人才的缺乏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最主要依赖的还是农业工作者的群体,所以在实施信息化发展的同时,要制定有依据的有方案的信息提供,扩大信息化的对农业的影响,从而提高农民对信息化的认可度,推动他们的学习。
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为了使信息得到更好的利用,应该加大农民对计算机网络的培训。同样也要挖掘农业行业的专业性人才并且精通于网络技术,这样才能对农业产业与农业出现的一些相关信息做到随时讲解随时解决问题。通过对农业市场的分析,以满足农业行业的发展需求。
所以对于农业信息化,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使农业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使它的系统更加的完善合理。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有效解决各自为战、叠床架屋的局面,需要从中央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部署。首先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主管机构。通过强势的领导体系,打破部门界限,摒除部门利益,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制定日常工作制度,保证建设经费、信息资源、人员的整合和共享。其次是要制定好农业信息化宏观发展规划,科学地界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边界,确定农业信息化各发展阶段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方案。同时,顶层设计还应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明确各自分工。
(二)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知名信息平台
网络时代具有“眼球效应”和“赢家通吃”的特征,多方、各级分别建立平台只会导致资源分散,不利于服务质量提升,而少量的信息平台反而有利于发挥“眼球效应”,降低用户搜寻成本。建设农业公共信息平台不在多,贵在精,应通过合理机制将各部门有限的财力有效整合,合力办大事。同时,应大力向用户宣传信息平台,以形成集聚效应。
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做到真正的认识,从根本上解决学习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使农民本身对信息化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使他们了解到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切身的考虑到他们自身的利益。
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宣传,如: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
在宣传的过程中要有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方案,有组织、有引导性的进行宣传,使宣传达到持久、广泛、深入的效果。
通过广大媒体进行宣传。使宣传内容得到普遍的认知,使群众积极参与。
(三)建立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
市场体系的建立是确定农业信息服务的前提。加强农业市场体现的建立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建立示范点。扩散性的进行推广示范,使县、镇、村都有健全的服务体系。
2.规划信息服务体系,协调各个部门的实施方案。
3.动员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
(四)综合农业信息资源加以合理运用
农业信息的发展是持续性的、逐步化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管理操作,通过把具有的信息进行整合,对相应的一些信息进行收集,建立一个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对农业信息的采集更加方便,也更加全面。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网站宣传,广播媒体宣传、报刊等,把农业基本信息进行统筹规划,使对农业的开发利用更加的合理化,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服务体系相结合,促使经济稳步快速的发展。
(五)分析用户需求,加快农业信息开发
解决农业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问题不能寄望于政府单方面的“给”,而应靠农民的“拉”,把农民的需求视为农业信息化的“第一公里”,从农业信息资源中开发出对农民有用、易用的信息产品,处理好信息(服务)“接地气”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这一困境。由政府直接开发并供给满足农户需求的信息的效率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实践中,可以尝试其他的供给机制,如引入第三方进行“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方式,培养一些相关的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使农业行业与信息化想结合,以此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对于县级农业部们要实施有计划的人才培养,建议上级业务部门每隔2-3年对下级部门的从业人员进行一次系统培训,并组织从业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六)持关键技术,强化成果推广应用
为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应当引导和鼓励国内相关机构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应用系统和各类信息产品,扶持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关键技术的开发。一方面面向特定用户,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示范及应用,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普通农户,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知识化沉淀,提升信息的价值,并强化查询智能化设计,改善信息平台的易用性,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有效信息。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部门多头并进,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农村通信服务的成本高、收益差;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实际应用不广泛;部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运行不佳;农业信息共享、发布机制不健全,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有待改善。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瓶颈和矛盾: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农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有待理顺;试点政策短期性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长期性的矛盾;农业信息需求与供给对接困难,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一)农业信息化认识不充分、资金投入欠缺
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必不可少的发展趋势,在农业逐步向科技化的转变过程中,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发展也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在一些地区,相关的领导者在认识和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忽略了它的具体实施性,对信息化的认识仍停留在互联网最基本的状态中,如:打字、聊天。对于它的支持体系了解也不够全面,导致它不能够完全的实施。一些领导的思想还没有纠正过来,认为农业的信息化对于现在的农业发展来说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存在着滞留的思想。而且在农业投资方面,也不够充裕,使资金与具体实施的方案不能完全的周转,从而影响政策的引导、人力的运输。
(二)收集、处理信息不够科学,成落后状态。
农业信息网的铺盖范围与农业信息的收集程度和开放性是成正比例的。对于一些县镇来说,农业的信息化水准仍达不到农业信息的广泛性和权威性,从而导致它的收集不够全面,使整体的发展也相应的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对计算机网络运营不够深入科学,信息的采集点与信息的处理方案也停留在表面层次,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欠缺合理的使用,导致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而且一些地区仍以手工处理为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三)农民自身素质水平偏低与专业的信息人才的缺乏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最主要依赖的还是农业工作者的群体,所以在实施信息化发展的同时,要制定有依据的有方案的信息提供,扩大信息化的对农业的影响,从而提高农民对信息化的认可度,推动他们的学习。
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为了使信息得到更好的利用,应该加大农民对计算机网络的培训。同样也要挖掘农业行业的专业性人才并且精通于网络技术,这样才能对农业产业与农业出现的一些相关信息做到随时讲解随时解决问题。通过对农业市场的分析,以满足农业行业的发展需求。
所以对于农业信息化,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使农业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使它的系统更加的完善合理。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有效解决各自为战、叠床架屋的局面,需要从中央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部署。首先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主管机构。通过强势的领导体系,打破部门界限,摒除部门利益,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制定日常工作制度,保证建设经费、信息资源、人员的整合和共享。其次是要制定好农业信息化宏观发展规划,科学地界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边界,确定农业信息化各发展阶段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方案。同时,顶层设计还应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明确各自分工。
(二)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知名信息平台
网络时代具有“眼球效应”和“赢家通吃”的特征,多方、各级分别建立平台只会导致资源分散,不利于服务质量提升,而少量的信息平台反而有利于发挥“眼球效应”,降低用户搜寻成本。建设农业公共信息平台不在多,贵在精,应通过合理机制将各部门有限的财力有效整合,合力办大事。同时,应大力向用户宣传信息平台,以形成集聚效应。
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做到真正的认识,从根本上解决学习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使农民本身对信息化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使他们了解到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切身的考虑到他们自身的利益。
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宣传,如: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
在宣传的过程中要有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方案,有组织、有引导性的进行宣传,使宣传达到持久、广泛、深入的效果。
通过广大媒体进行宣传。使宣传内容得到普遍的认知,使群众积极参与。
(三)建立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
市场体系的建立是确定农业信息服务的前提。加强农业市场体现的建立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建立示范点。扩散性的进行推广示范,使县、镇、村都有健全的服务体系。
2.规划信息服务体系,协调各个部门的实施方案。
3.动员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
(四)综合农业信息资源加以合理运用
农业信息的发展是持续性的、逐步化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管理操作,通过把具有的信息进行整合,对相应的一些信息进行收集,建立一个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对农业信息的采集更加方便,也更加全面。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网站宣传,广播媒体宣传、报刊等,把农业基本信息进行统筹规划,使对农业的开发利用更加的合理化,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服务体系相结合,促使经济稳步快速的发展。
(五)分析用户需求,加快农业信息开发
解决农业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问题不能寄望于政府单方面的“给”,而应靠农民的“拉”,把农民的需求视为农业信息化的“第一公里”,从农业信息资源中开发出对农民有用、易用的信息产品,处理好信息(服务)“接地气”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这一困境。由政府直接开发并供给满足农户需求的信息的效率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实践中,可以尝试其他的供给机制,如引入第三方进行“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方式,培养一些相关的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使农业行业与信息化想结合,以此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对于县级农业部们要实施有计划的人才培养,建议上级业务部门每隔2-3年对下级部门的从业人员进行一次系统培训,并组织从业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六)持关键技术,强化成果推广应用
为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应当引导和鼓励国内相关机构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应用系统和各类信息产品,扶持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关键技术的开发。一方面面向特定用户,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示范及应用,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普通农户,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知识化沉淀,提升信息的价值,并强化查询智能化设计,改善信息平台的易用性,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