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宣泄、狂欢与“超越唯乐原则”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丑往往被当做美的对立面,但两者关系难以割裂,丑也可以说是艰深的美,其艰深在于需要分析和理解,唯乐原则就是解读审丑心理的一种较适用的方法。弗洛伊德认为:“唯乐原则主导心理活动”[1]5,在其主导作用下,丑通过转化、宣泄和狂欢三种形式使人得到快乐的心理补偿,但也应看到一些原则和方法的作用超越了唯乐原则。最后,理解了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认识审丑的价值。
  关键词:审丑 唯乐原则 美学 弗洛伊德
  一、丑是艰深而快乐的美
  丑往往被当做美的对立面,但简单地用丑或美来判断事物很难,比如苏格拉底和伊索都兼具相貌丑灵魂美且智慧高的特征。丑与美的关系可以说是“丑服从于美”[2]25,丑衬托美甚至表现美,但在艺术中丑本身也可以就是一种美。艾柯在《丑的历史》中强调我们要区分“丑的本身、形式上的丑,以及艺术对这两者的刻画”[3]20,丑的本身或形式上的丑或许是让人不快的,但丑的艺术却不然。阿多诺说:“艺术中没有原本就是丑的东西”[2]32,有的只是没有表现力的东西。由于集体的社会形态、时代精神、哲学思潮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美丑的判断可能千差万别。如果我们认为某种丑的艺术是丑的,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它所要表现的内容认识不够充分,用鲍桑葵的话说就是因为“我们的软弱和缺乏教育”[4]——软弱让人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缺乏教育让人没有足够的理解力认识现实。这样一来,说丑是美的对立面,毋宁说丑属于“艰深的美”[4],或则说是需要我们下功夫去理解的美。
  弗洛伊德运用唯乐原则将艰深的梦有解释力地分析为“以一种幻觉的方式来使人的愿望得到满足”[1]33。梦和丑都与情绪的移置、压力的宣泄以及爆发式的愉快感受有关,因此不妨从释梦中寻找灵感来理解丑。弗洛伊德认为“唯乐原则主导心理活动”[1]5,我认为这一点具体到审丑中表现为:丑以转化、宣泄和狂欢三种形式使人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1]39达到紧张状态消除之后的快乐。
  二、唯乐原则主导下的转化、宣泄与狂欢
  丑首先是一种转化,我们往往将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和以其他方式难以表达的情绪转化为丑并从中获得快乐。诙谐往往拿畸形做文章,以漫画、小品等方式嘲笑残疾人的不足;喜剧中逗人发笑的剧情也常建立在某些角色的伤心事的基础上;我们有时也以自嘲的口吻讲述自己的尴尬事,从而释放现实生活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我们发现,通常可笑的那些对象、事件和情境,其本身并不完全让我们高兴”[5]347,因为它们本质上是我们和同伴们的不幸和缺陷,我们实际上对此感到不快。在唯乐原则的调解下,我们把它们转化为丑的对象来欣赏,以此获得无可奈何的快乐,人们甚至这样表达心声:“严肃和阴郁是健康的乐观主义者的特权(我们不得不受苦,但永恒的荣耀属于我们),笑声则是在悲观中辛苦度日的良药。”[3]140
  其次,丑是一种宣泄。如果说人们倾向于将沮丧、羞愧、焦虑等情绪转化为讽刺和猥亵,那么对于绝望、愤怒、懊恼、痛苦等另一些情绪,则倾向于宣泄。丑的艺术能将人心中难以表达的痛苦真实地表达出来,重金属摇滚乐甚至能让不欣赏它的人受到物理伤害式的痛苦,这或许说明它确实表达出痛苦。丑让人不快是其遭受如此非议的原因之一,但“任何一种丑都能经由艺术上忠实、效果充分的呈现而化为神奇”[3]9,得益于艺术的间离作用,丑的艺术使观众在其中实现消极情绪的宣泄而不是感到痛苦。创作这种丑的艺术本身就是艺术家宣泄情绪的结果,艺术家首先将自己的情绪自由地宣泄出来,接着就靠“把他的作品传达给其他一些有着同样被抑制的愿望的人们”使得“这些人得到同样的发泄。”[6]这些作品也在信念上给予人安慰,让人感到自己的痛苦被知道、被理解,人们能享受到一种冤屈昭雪般的快感。这可能只是一种错觉,人们为了忍受难以忍受的生命中的重负往往制造出一些错觉或者信念,比如窦娥冤的三桩誓愿“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都不符合美善的规则且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但我们依然得到慰藉。
  最后,丑还是一种狂欢。“在对自我的所有克制和限制方面,通常会出现一种周期性地打破禁忌的现象”[1]141,这就是节日式的狂欢。这种狂欢带有解放的性质,将人们从过于严苛的规矩和过于清高的道德中暂时解放出来。这种狂欢与宣泄最大的不同在于,狂欢往往是集体性的,因此受到集体心理的影响,使得其中的个人“在感情、思维以及行动上会采取一种与他们各自在孤身独处时截然不同的方式”[1]77。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很多节日式的狂欢,我们总因习以为常忽略节日里漠视某些规则的现象的不寻常,比如:“农神节期间,奴隶可以代替主人的位置”[3]135;《巴黎圣母院》中愚人节时以最难看最丑陋的原则选举“愚人王”也是对平时价值观的反叛;我们的春节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平时小孩到晚上不睡觉是不被大人允许的,但在大年三十晚上小孩甚至会被鼓励不睡觉。被纳入审美的丑多带有反叛的意味,它是对美的反叛,更是对平时所一直遵循的规则、主流价值取向的反叛,这种反叛具有补偿作用,是对约束的释放,是自我对本我的暂时性妥协。我们偏爱节日式的狂欢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新奇的追求和满足,“新奇始终是快乐的条件”[1]37,当逐渐对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感到麻木,我们就需要刺激。猎奇心理常常被用来解释人们爱看恐怖片的现象,对新奇的追求确实能解释恐怖题材的艺术对我们的吸引力,“我们觉得一件事物恐怖,但这事物不能控制或伤害我们时,这些印象就会变成快感”[3]271,人们喜爱恐怖片的原因是恐怖的丑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对新奇的追求。
  三、“超越唯乐原则”
  在用唯乐原则解读审丑心理时,“我们相信,这些心理事件的过程所以会发生必定是由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引起的。这种过程的发展方向是要达到最终使这种紧张状态消除的结果。”[1]39但按照我们的经验,某些审丑的心理过程并不必定伴随或导致愉快,用唯乐原则来解释某些丑的艺术和现象显得不够有解释力。“因此,我们至多只能说,在人心中存在着一种趋向于实现唯乐原则的强烈倾向,但它受到其他一些力或因素的抵抗,以致最终产生的结果不可能总是与想求得愉快的倾向协调一致。”[1]6弗洛伊德承认人心中也许存在某种超越唯乐原则的东西,“某些原则比唯乐原则更基本,而且不依赖于唯乐原则的倾向在起作用。”[1]16在审丑活动中,“即便在唯乐原则占优势的情况下,也存在着某些方法和手段,足以使本身并不愉快的事情成为人心中追忆和重复的主题”[1]15,这些方法和手段包括唯实原则和强迫重复等。对于残忍这种难以理解和欣赏的丑的形态,唯实原则就更有解释力。残忍的丑有血腥、暴力和虐待等,人们对这种类型的丑的偏爱如此难以解释,席勒甚至“界定这种爱看恐怖事物为‘天生倾向’”[3]220。但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男孩子打架才能长点血性”这种说法,这里的血性也就是麦独孤所说的“好斗本能”。他认为“好斗本能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中一直起着最重要的作用”[5]213,在这种语境下,残忍不再是血腥暴力,而是一种在我们成长乃至最终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养成坚强性格的必要体验,也就是说,为了保存自我,我们实际上需要适度的残忍,这就是唯实原则的体现。
  四、胜利的是审丑态度
  “丑的产生依赖于人类丑感”[7]的产生,而人类丑感的产生则根源于我们的需要。我们需要它反抗现实环境的残酷,我们需要它分担痛苦、释放压力、刺激麻木甚至想尽一切办法安抚伤痛,而这些都是美较难做到的。丑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而美为了要表现美,反而处处受到限制。丑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过程伴随着不断的争议,但它饱受争议的原因,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对丑的描绘和创造日趋丰富,对丑的讨论和欣赏也愈加热烈,丑胜利了,但最终胜利的是审丑态度。正如尼采所说,“人以自己为完美的标准”[2]30,他讨厌他喜爱的事物走向毁灭,也讨厌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最讨厌的莫过于“他自己这个典型走向黄昏”[2]30,但现实是人总会走向死亡且往往自我颠覆。我们包容丑,因为随着宗教、科学等错觉和幻想逐渐破灭,我们需要接受个体本身、人类自身、社会人生及至宇宙世界的不完美;我们需要理解丑,因为丑背后既是追求快乐却难以得到的悲哀,又是妥协之后苦涩而深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 王洪岳.美学审丑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意)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4] (英)鲍桑葵.美学三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51.
  [5] (英)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139
  [7]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8.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情”字为核心,从人情、爱情和诗情三个方面探讨李清照和舒婷的异同,从而使得这相隔千年的两位女性作家有了相似性,即:清影自照,舒汝娉婷。她们用自己的笔写出了最美的“自我”。  关键词:李清照 舒婷 人情 爱情 诗情  出生于1084年的李清照和出生于1952年的舒婷,唯一的联系之处也许就是晚了多个世纪的舒婷读过李清照的作品。但是,纵然如此,这两位女作家的经历和作品中却颇多相似之处。笔者以“
期刊
摘 要:华兹华斯一直被界定为“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因此,他诗歌中的对人性美的积极追求少有人关注。本文将以华兹华斯的三首诗为例来解读他对人性美的积极追求,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位浪漫主义诗人。  关键词:人性美 积极 浪漫主义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歌谣集》(Lyric Ballads) 更是浪漫主义的开端的
期刊
《安家》杂志推出“2015寻找北京真豪宅”选题后,引起业内关注,一些自信的开发商纷纷找到我们,希望能关注他们的豪宅,当然其中不乏一些根本就难入法眼的“伪豪宅”,小编直接PASS了。  狙击伪豪宅并不是《安家》杂志的最终目的,惩恶是为了扬善,是为了弘扬先进、表彰优秀。大浪淘沙,剩下的才可能是真金。经过一年多的沉淀,《安家》杂志将“伪豪宅”选题发酵升级。  9月,《安家》记者们再次带着神圣的使命,一举
期刊
摘 要:《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故事叙述一位南方贵族后代爱米丽小姐,生性怪僻,为了与情人相守终生,不惜将其毒杀,并与尸体共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了爱米丽人生悲剧的成因:父亲的禁锢, 情人的抛弃和社会的压制。指出她实际上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  关键词:爱米丽 男权社会 女性主义  一、引言  如同威廉·福克纳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南方小镇杰弗逊为背景
期刊
摘 要:今日之比较文学,需要将研究视域渗透到涉及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领域。对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的文化研究,立足于其共同的民间化倾向,足以探赜其中蕴含的东西方相通的艺术构成。本文通过了解西方对侦探小说研究领域的拓展,借鉴其研究思路,重审传统公案小说的发展,从而对公案小说与吏治腐败相关性的探讨做出补充和反思。进而通过汇通其间相似的审美心理,对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共有的神秘色彩进行文化阐释。  关
期刊
摘 要: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对我国近代文学、美学研究具有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王国维悲剧观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王国维之“忧”与其忧郁的性格、坎坷的个人经历等方面有很大关系,加之在 “西学东渐”的近代学术背景的影响下,其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又迫使他将目光投向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最终促成了他“人生悲剧”观的形成,这种悲剧观渗透于王国维的文艺美学实践中。  关键词:王国维 美学
期刊
摘 要:电影《钢琴课》是著名的女性主义导演简·坎皮恩的作品。影片塑造了一个从六岁起便不开口说话的另类女主人公形象。电影中埃达无言的表情影像从希望、失望、渴望、平静、迷茫到幸福,呈现出一个不甘屈服于命运安排、勇于做出自我抉择的独立女性形象,使无言的女性流露出一种极致之美。  关键词:《钢琴课》 影像 女性  拍摄于1993年的澳大利亚影片《钢琴课》荣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奥斯卡第66届最佳
期刊
摘 要: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差异,中日同形语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种种演化,以至于中日同形语中的汉字在词义及使用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体会中日文化差异、学习掌握同形语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同形语 雪 中日  中日同形语是在汉字传到日本之后,在两国语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磨合中逐渐形成的。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参照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距今
期刊
摘 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处女座《且听风吟》中运用了大量比喻,这些比喻独具特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复杂的描述性比喻;二、比喻产生的距离感;三、比喻产生的对比感;四、感官转换。这些比喻不同以往,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局限,突破了思维定式,为比喻手法开辟了新的领域,为跨界思维提供了有益指导。  关键词: 村上春树 比喻 距离感 对比感 感官转换  一、引言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座,发表于197
期刊
摘 要:文章运用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方法,以新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公共行政领域中女性领导力发展的优势、劣势、威胁及机遇,并对构建我国公共领域的女性领导力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公共行政领域 女性领导力 SWOT分析方法  一、前言  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男人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女性长期以来被束缚在繁琐的家庭生活中,往往被排除在公共事务之外,女性的参政之路充满了艰辛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