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丰富和发展探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owangzh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贫困问题是影响中国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绊脚石,正确解决好贫困问题是关乎一个国家发展和兴盛的关键,而能否有效解决一个问题在于科学的认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当今时代依旧具有的重大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践的特色对其思想进行丰富和发展,立足于中国当代的现实贫困问题,为解决中国的扶贫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可以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增强相关政策实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民族伟大复兴也必须解决好和解决好贫困问题。
  【关键词】 贫困问题;反贫困理论;脱贫攻坚战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76-03
  一、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
  (一)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的匮乏,同时还表现在精神方面颓废,不仅表现在绝对的贫困也表现在相对的贫困。无产阶级的贫困主要表现于物质资料的匮乏,资产家凭借占取生产资产所有权以此来压榨工人阶级的剩余勞动,工人阶级只能依靠极少的工资维持生活,工人阶级经济上的贫困不仅导致自己没有条件享受良好的教育,同时也影响后代教育和发展。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一代又一代过着相同的贫困生活。还有少数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流氓无产阶级”的游手好闲、思想空虚。经济的贫困也致使政治领域没有话语权,也不能很好的维护自身权益,资产阶级的经济越富有,无产阶级就会越贫穷。因为无产阶级的贫困的内容极为宽泛,贫困的表现形式多样,所以马克思称其为“一切的贫困”。
  (二)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曾有很多学者都没有找出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真正的原因。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真正找到了导致其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如果从贫困的某一种表现形式出发去找原因,只能找到其表象而不是本质原因。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最终得出了雇佣劳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唯一可以进行买卖的商品,但这种商品是一种最为“最贫困的商品”这一结论。在随后的《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和资本》和《资本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罪魁祸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圈地运动迫使农民失去了他们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土地,为了生存不得不只有出卖自己仅剩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工作去获取微薄的收入维持基本的生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有机成本比重在逐步增加,资产家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降低成本,购买更多的机器来代替工人。工人们努力为资产家创造更多的利润,但终究还是无法改变其贫穷的状态,并且难逃失业的宿命。贫困和失业等问题的出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是不可避免的。
  (三)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造成的影响
  机器大生产一方面解放了工人的双手,但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工人来完成机器不能完成的工作。除了通过最简单的延长工作时间方式还会增加工作强度,有些资本家甚至会雇佣未成年人来降低成本,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除了身体的伤害还有自身的发展丧失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劳动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自发的劳动本来是使人们身心得到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但是这种劳动发生了异化使人们陷入了无尽的贫穷和身心疲惫。本来是人类发明了机器,最后反过来机器去控制和奴役着工人。工人的劳动不仅没有成为自发的实现人的价值的活动,工人们劳动得再多也无法摆脱越来越贫困的局面。工人的工资仅仅可以维系他们的基本生存,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实现,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积累,无产阶级通过罢工、砸坏机器以及游行来反抗资产阶级的这种压迫。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和既得的利益不得不做出了一点让步来缓和这种尖锐的矛盾。
  (四)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的途径
  私有制是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主要原因,只要存在私有制就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的现象,贫富分化就会更大,两者的阶级对立会一直存在,矛盾只是得到缓和,并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马克思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到人间造福人类却被无情地钉在岩石上被猎鹰啃食内脏来类比无产阶级。虽然无产阶级为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没有受到感激和尊重,还受到资产阶级无情的剥削,挣扎在贫苦的生活里。要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就要推翻资产阶级私有制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人都可以实现自由发展,这时已经不存在贫困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严重贫困是因为其制度本身的缺陷,但同样身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优越的制度下也存在贫困问题。因为社会主义的建立不是和之前马克思设想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条件下建立的,相反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的。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文化都极度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在反贫困斗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坚持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改变这种落后局面,毛泽东意识到中国一直以来的小农经济是不利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想把农民团结起来互帮互助。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社会主义制度。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提出了“四个现代化”,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发展农村生产力。不得不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当时的反贫困工作做了贡献。   (二)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奋斗都这么多年没有实现逐渐富强而陷入了普遍贫困的境地,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现在的社会主义还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落后的初级阶段,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但是不是同时实现富裕,可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带动和帮助其他人富起来。全部工作的重心要放到经济建设上来,摆脱贫困的路径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才有更好的保障。邓小平当时也是十分重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 1987 年初步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用以指导当时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邓小平还坚持计划生育,防止人口众多拖累经济的发展。
  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也意识到了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想要通过农村地区城镇化策略来使农村得到发展解决贫困问题,江泽民也非常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同时也重视人们的精神文化的提升,要做到物质和精神共同脱贫。
  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仍然有一部分人贫困,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反贫困工作。在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支持劳动者提高劳动素质通过自主创业来脱贫,贫困人口大多数在农村,农村成为重点工作,胡锦涛提出了以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工作协调推进共同来帮助农村人口脱贫。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以此为支撑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健康和协调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后,脱贫工作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习近平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改变了以往的粗放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从“输血”扶贫要转化成自我“造血”脱贫,“输血”扶贫不能解决永久性问题,可能还会造成养懒汉现象。通过自我“造血”脱贫可以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依靠自己的辛勤的劳动脱贫。扶贫要避免“一刀切”,不同的地区致贫原因不一样,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真正做到全面,一个不剩。为了防止脱贫之后继续陷入贫困,习近平也非常重视教育扶贫,不仅要让人们在物质上脱贫,也要在精神上脱贫,十分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特别是小孩子的学前教育。
  三、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
  理论成果
  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归纳总结而来,最终理论知识又用于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的道理上不断进行探索,总结经验。在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中国的扶贫具体实践相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时代的内涵,让其与时俱进。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只有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才能从其根源上消灭贫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从制度上摆脱了剥削和贫困问题。但由于早期缺乏经验,非但没有摆脱贫困,还陷入了普遍贫困的状态。这种贫困不是制度造成的,而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马克思设想的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当时的中国生产力是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平。普遍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差距悬殊同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富裕也不等于同时同步一起富裕,也不是平均的富裕。每个地区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都不一样,只能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让各种经济成分为发展经济和解决就业问题贡献其力量,促进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摆脱贫困提供物质基础。
  (二)贫困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贫困问题是经济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人权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有些偏远落后地区因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收入状况非常不乐观,有些弱势群体没有劳动力,或者有家庭成员发生了重大疾病和遭受了重大自然灾害,陷入贫困的生活,生存问题都面临重大的挑战,更不用说发展权。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必须要照顾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护他们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贫困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由于其现实和历史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也明显,农村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除此之外,解决贫困问题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偏远地区,收入不太景气,生活水平还需改善,要让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景象。让企图分裂国家的敌对分子找不出借口去煽动人民,有利于维护我国领土完整。贫困问题会导致人民生活陷入贫困,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出现,贫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让人民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党和政府失望,可能会采取一些偏激行为去报复社会,也可能会给敌对分子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留下把柄。消除贫穷有利于国家的繁华昌盛和长治久安。不仅要从经济层面解决贫困,更要从其政治层面和整体层面来处理好这个问题。
  (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摆脱贫困
  建国初期因其体制僵化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未改变其贫困的面貌。计划经济虽然短时间起到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也制约了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改革阻碍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作用。要以开阔的胸襟打开中国的国门,顺应时代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学习和借鉴西方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也可以把中国有效治理贫困的政策方针和方法和尚未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为世界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平衡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人民摆脱贫困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穷二白的现状,使中国逐渐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站起来的飞跃。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政策,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
  (四)以人为本的扶贫脱贫理念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革命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贫困问题成为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向贫困宣战。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使中国逐渐从温饱到小康进而实现全面小康。在脫贫致富的路上始终没有忘记党的宗旨和使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反贫困为了人民,同时也是依靠人民。把贫困地区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扶贫的首要目标,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当地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消除贫困不是仅仅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要多代人一起努力,努力提升受教育程度来防止贫穷代际相传。从自身去找贫困的原因并努力找到解决对策,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去发展经济。
  (五)精准扶贫思想
  精准扶贫改变了以往的粗放扶贫所带来的成效不高的状态,对不同的贫困地区、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对症下药,可以精准有效的去扶贫,防止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现象出现,更加关注低收入人群。在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这六个方面要做到精准。除此之外,根据各地贫困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策略,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和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套完整的扶贫系统,针对不同的贫困个体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实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帮扶方式,各部门分工责任明确,同时也建立精准的扶贫监管体系,防止伪造数据和脱贫后返贫人口的出现,因地、因人去精准高效的扶贫,精准扶贫的实施是我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力的战略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张桥,范鸿达.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7).
  [7]唐建兵,李玉宏.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探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8]罗保华.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南昌大学,2016.
  [9]仇荀.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及当代中国贫困治理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0]华正学.试论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思想精粹[J].农业经济,2014,(6).
  作者简介:
  刘苏丹,女,江西永新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清代汉语介词系统的成员更新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成员退出介词系统、同一系统内成员之间形成更替、新产生成员、正处在介词化进程之中。成员系统的更新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特化倾向,二是沿用并萌芽一批“X着”式介词。  【关键词】 更新;更替;介词化;特化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91-02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
期刊
【摘要】 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高职院校同样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德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学的开展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并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期刊
【摘要】 “非遗”是集人的社会需求、精神需求、自然需求的活态文化,2004年中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件来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整体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态势,但由于部分项目工艺落后、形式单一、传承人不足等诸多原因,部分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互联网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保护并传承非遗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将对河源
期刊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各种新兴行业开展,新媒体以及新技术对传统产业产生的冲击越来越显著,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势必要求新求变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困境,本文首先对互联网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相关进行了简单概述,其次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生存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生存
期刊
【摘要】 给每个学生提供人尽其才的教育,把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如何实施有效的个性化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个性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分流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中国人世代都一直延续着本命年的习俗以及说法,每个人出生的年份都将对应十二属相之一,每十二年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本命年。而本命年也被赋予了不吉之意。人们出于本能自我保护的心理,为这一说法找出解决方案拯救自己。正是因为每逢春节的这一场为本命年而兴起的盛大仪式,国人通过赋予各式各样的象征符号驱邪来抚慰心灵。  【关键词】 本命年;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B9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以其温暖人心的治愈功能闻名。奥斯特在该书中以大城市中的孤独者为聚焦点,叙述他们在布鲁克林这样的小社区中重建生活圈,将文学作为心灵避难所寻求慰藉的故事。本文则以创伤理论和想象共同体为理论指导,分别从作者、作品和时代三方面解读《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的治愈功能。  【关键词】 保罗·奥斯特;《布鲁克林的荒唐事》;避难所;治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文坛公认的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老人与海》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通过对主人公圣地亚哥与鲨鱼之间惊险搏斗的描写,充分体现出主人公那种永不服输、永不放弃、奋斗不息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人类不可能战胜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同时对于个体生命如何在困境重重的处境中实现自我调节,做出选择取舍,从而探索生命存在的方式与生存的意义。
期刊
【摘要】 迟子建的《群山之巅》,一改先前的温情叙述,笔调沉重地书写了众多凡俗之人。而其中的侏儒女孩安雪儿,由先前的精灵之身一夜之间坠入凡俗;天使般的唐眉,却因一念之差,沦落为罪恶之人。现实的真正面目,通过她们的形象蜕变和命运起伏得以血淋淋的呈现。  【关键词】 安雪儿;精灵;唐眉;天使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
期刊
【摘要】 詈骂语常因其负面性而被学界忽视。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通过语料库对现代日语中常见的“馬鹿野郎”这一詈骂语之语用效力做出考察,发现其具有施行忠告、表示亲昵、维护面子、发泄负面情绪、引起发笑、表示谦虚六大语用效力。  【关键词】 詈骂语;馬鹿野郎;语料库;语用效力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95-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