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的精神活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xi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思疑解难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营造一个富有精神活力的课堂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一个“读”字。“读”就是唤醒,就是领悟。因此,教师应该“读”懂课堂,“读”出课堂的精神活力。那么怎样“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读”懂有形的教材——课本
  这是一个活化教材的过程。尽管课本是有形的教材,但课本中的内容却是静态的、无穷的丰厚知识,很多是难以被学生接受的。教师必须经过“读”才能把呆板的、死的理论灵活高效地呈现给学生,把结论的形成过程烙在学生的脑中。例如,笔者在讲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时,首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出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其次引导学生反复地“读”,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激思、动情、得法、明理,很快明确:(1)该定律解释的是化学变化;(2)它强调的是质量守恒,并非体积等其他方面的守恒;(3)它表明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而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说明反应前后它的质量总和相等。这样通过教师有效的“读”,使学生对此规律更易掌握和理解,真正达到“书中有人,人在书里,书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既激发学生全员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创新力,高效地激发了课堂的精神活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读”懂无形的教材——所教的学生
  它是一个关注学生思维和认知规律的过程。首先,要“读”懂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要“读”懂学生的心灵需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探求其奥妙的心情极为迫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读”懂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变化,竭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有意无意地为他们更多地提供发现、解决疑难问题的桥梁和阶梯,激励不同的学生,挖掘蕴含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的一切预设再现出来,使其成为学生开放、开窍、开心的乐园,真正体现“读”懂课堂的无限精神活力。
  总之,“读”课本、“读”学生不是把被“读”的对象当作静态的“物”,而是视其为可与之进行心灵交流的活的灵魂。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让被“读”者鲜活起来,实现“读”与被“读”的精神融合,从而实现学生主动、生动、生成性最佳的精神活力课堂。
  (责任编辑罗艳)
其他文献
高中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短期学生学习目标看,数学学科所占分值较高,对学生的高考结果影响较大.从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看,通过高中数学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对形成理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学习高中数学有恐惧和厌学的情绪,久而
众所周知,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常年在一线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上好实验探究课可以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置身于奇妙的物理世界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材(沪科版)上有许多实验素材,由于编者匠心独具,思维细腻,不细细品味,个中滋味还真尝不出来。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举两个例子。沪科版8年级《物理》P94页
认知同化理论是美国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学习的规律。奥苏贝尔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的内容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他认为学校中的学习最主要的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用原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或者以新知识充实、改组
新课程亮点之一是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呢?上学期,我执教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在农村除了使用化学肥料,还可以使用什么肥料?学生齐答:农家肥。师:根据你们的调查与研究,你们认为是使用化肥好,还是使用农家肥好?生1:化学肥料好。生2:农家肥料好。师:好,既然有两种观点,我们分成两组讨论、交流。生1:化学肥料肥效高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呢?下面,笔者结合“人体的呼吸”一课的教学进行简单探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如在该课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不仅来自课堂,它也源于实际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这提出几点具体做法,希望能为数学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一、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人说:传授数学知识就是传授社会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图文并茂,形象鲜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在激趣生疑、增加课堂密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初中“数与式”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巧妙理解概念,形象探索推导过程,化解重点,突破难点,直击中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强化概念,化难为易  “数与式”在初中数学整个教学中较为关键.知识点众多,概念较多.这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上的权威,主导着整个课堂的教学秩序。教师在讲台上尽情地讲述知识,学生们认真听讲,完成课堂笔记。这种教学通常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通过布置大量的习题、作业,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解题高手,但一旦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就不知道要怎么应对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工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推进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生物学作为科学课程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即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智能,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生命科学素养。  传统的理科教育基本上是以客观主义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它的课程、教学、管理、评价都体现着客观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教学实践
2012年7月4日,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发现新亚原子粒子,疑似“上帝粒子”。至此科学家们对这种赋予其他粒子以质量的神秘粒子的探寻,终于达到了顶点,他们深信“上帝粒子”的存在,找到它只是时间的问题。但对于解开“上帝粒子”的神秘面纱,物理学家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到底什么是“上帝粒子”?它对物理学的进展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在实验中很难找到它的踪影呢?本文将逐一阐述。一、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