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也可以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书本所无法替代的学习方式。这不,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的一批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去远足了,这一次,他们的路线是——行走长江。让我们看看,他们为这次行走,都做了什么准备,以及有什么收获吧!
认识长江
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自西向东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它的两岸,数不清的自然、人文风景名胜星罗棋布,千百年间,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称颂……
在咱们的语文课本中,也能找到不少和长江有关的篇目。六(2)班的王伊千同学就结合地图与课文中涉及的景点,绘制了一幅行走长江的路线图,想去哪里,能去哪里,看了之后一目了然。
亭台楼阁
长江流域,常是文人盘桓、聚会的地方。长江边的亭台楼阁,也是文人登高望远、迎来送往的地方。江南一带有“三大名楼”,我们的“行走长江”小分队这次要考察的,就是其中的滕王阁、黄鹤楼。实地考察之前,三(3)班的陆致远和四(10)班的唐静涵同学还特地搜集了与之有关的资料。
滕王阁
位置:江西南昌
历史:滕王阁的得名,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李元婴曾被封为“滕王”。他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时建楼,把楼命名为“滕王阁”。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我们如今所见的滕王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雄伟。登上滕王阁,极目远眺,视野开阔,能饱览赣江的美景。
课文: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少年王勃》)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黄鹤楼
位置:湖北武汉
历史: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公元223年),原本只是用于瞭望的“军事楼”,后来逐渐演变为名胜景观。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黄鹤楼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重建和维修,如今的黄鹤楼是根据清朝同治年间的蓝本重建的,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课文: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别》)
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名山大川
从《庐山的云雾》,到刘禹锡的诗歌《望洞庭》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再到《黄山奇松》,这些名山大川就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点缀在长江之滨。“纸上得来终觉浅”,“行走长江”小分队告诉我们:自然中的实景,与课本中的文字一样美,甚至更令人惊艳。更令人期待的是,还会有很多不期而遇的惊喜在旅途中等待着我们。
九寨沟
九寨沟口的一条双色沟,“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两条沟交汇,一条清,一条浊,竟没有因为交汇而混在一起,非常神奇。
九寨沟的湖,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绿树成荫,景色非常美丽。水面上不时有野鸭游过,多么美丽的生态自然环境!如果人们不保护大自然,我们还能见到这仙境般的景色吗?
——六(9)班 严恺扬
香格里拉
远远望去,雪山在阳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光彩熠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净白。真是美极了!
我和爸爸在徒步的时候,在路上还看见了有趣的东西,有黑粉相间的小花,有乌黑的大牦牛,还有雪白的山羊,我走在路上看见了许许多多矮矮的灌木丛。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一处溪水淙淙的溪流边,听见了潺潺的水声。从远处望去,溪流像一条银带镶嵌在山上。
——三(3)班 陈施翊翔
峨眉山
出缆车后我们又来到了金顶,我看见一座很大的菩萨像,下面有四头大象,大象上有个莲花宝座,上面坐着菩萨。菩萨手里拿着如意,她有许多头,最下面一层有四个头,中间一层也有四个头,最上面一层有两个头,每个头上都有一个红点和一个宝冠。整座雕像都是金光闪闪的,会不会是金子做的呀?爸爸说:“只有如意和她头上的塔才是真金。”转到后面,我抬头再看菩萨,这时一片白云飘过来把菩萨挡住了,我想:“这些云太调皮了,居然一下子就把菩萨给藏起来了!”
——三(3)班 张佳玥
美食天地
提到成都的美食,自然会想到川菜的麻辣。六(4)班的王梓蔚,一个长期生活在苏州水乡的小朋友,这次前往位于天府之国的成都,冷不丁遇上那些从没见过的美食,会有怎么样的惊喜呢?
一路向前,拐了几个弯。不知不觉中,狭窄的巷子逐渐宽了起来。我们进入了宽巷子。或许因为宽巷子比较大,我明显感到了冷清。刚才在窄巷子的那些人群早已不见了踪影,附近的餐厅里几乎空无一人。更不巧的是宽巷子的一部分正在施工。我只能略带失望地离开了。
看来并不是每次旅行都能按照计划和预想进行,不过,伴随着遗憾,也会让旅途显得更加特别哟!
跟着课本行走长江,既看到了文字所描绘的美景,体会到文字和美景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也能感受到这条河流的魅力。今后,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我们的京杭大运河,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通过行走,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了解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认识长江
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自西向东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它的两岸,数不清的自然、人文风景名胜星罗棋布,千百年间,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称颂……
在咱们的语文课本中,也能找到不少和长江有关的篇目。六(2)班的王伊千同学就结合地图与课文中涉及的景点,绘制了一幅行走长江的路线图,想去哪里,能去哪里,看了之后一目了然。
亭台楼阁
长江流域,常是文人盘桓、聚会的地方。长江边的亭台楼阁,也是文人登高望远、迎来送往的地方。江南一带有“三大名楼”,我们的“行走长江”小分队这次要考察的,就是其中的滕王阁、黄鹤楼。实地考察之前,三(3)班的陆致远和四(10)班的唐静涵同学还特地搜集了与之有关的资料。
滕王阁
位置:江西南昌
历史:滕王阁的得名,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李元婴曾被封为“滕王”。他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时建楼,把楼命名为“滕王阁”。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我们如今所见的滕王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雄伟。登上滕王阁,极目远眺,视野开阔,能饱览赣江的美景。
课文: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少年王勃》)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黄鹤楼
位置:湖北武汉
历史: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公元223年),原本只是用于瞭望的“军事楼”,后来逐渐演变为名胜景观。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黄鹤楼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重建和维修,如今的黄鹤楼是根据清朝同治年间的蓝本重建的,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课文: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别》)
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名山大川
从《庐山的云雾》,到刘禹锡的诗歌《望洞庭》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再到《黄山奇松》,这些名山大川就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点缀在长江之滨。“纸上得来终觉浅”,“行走长江”小分队告诉我们:自然中的实景,与课本中的文字一样美,甚至更令人惊艳。更令人期待的是,还会有很多不期而遇的惊喜在旅途中等待着我们。
九寨沟
九寨沟口的一条双色沟,“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两条沟交汇,一条清,一条浊,竟没有因为交汇而混在一起,非常神奇。
九寨沟的湖,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绿树成荫,景色非常美丽。水面上不时有野鸭游过,多么美丽的生态自然环境!如果人们不保护大自然,我们还能见到这仙境般的景色吗?
——六(9)班 严恺扬
香格里拉
远远望去,雪山在阳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光彩熠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净白。真是美极了!
我和爸爸在徒步的时候,在路上还看见了有趣的东西,有黑粉相间的小花,有乌黑的大牦牛,还有雪白的山羊,我走在路上看见了许许多多矮矮的灌木丛。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一处溪水淙淙的溪流边,听见了潺潺的水声。从远处望去,溪流像一条银带镶嵌在山上。
——三(3)班 陈施翊翔
峨眉山
出缆车后我们又来到了金顶,我看见一座很大的菩萨像,下面有四头大象,大象上有个莲花宝座,上面坐着菩萨。菩萨手里拿着如意,她有许多头,最下面一层有四个头,中间一层也有四个头,最上面一层有两个头,每个头上都有一个红点和一个宝冠。整座雕像都是金光闪闪的,会不会是金子做的呀?爸爸说:“只有如意和她头上的塔才是真金。”转到后面,我抬头再看菩萨,这时一片白云飘过来把菩萨挡住了,我想:“这些云太调皮了,居然一下子就把菩萨给藏起来了!”
——三(3)班 张佳玥
美食天地
提到成都的美食,自然会想到川菜的麻辣。六(4)班的王梓蔚,一个长期生活在苏州水乡的小朋友,这次前往位于天府之国的成都,冷不丁遇上那些从没见过的美食,会有怎么样的惊喜呢?
一路向前,拐了几个弯。不知不觉中,狭窄的巷子逐渐宽了起来。我们进入了宽巷子。或许因为宽巷子比较大,我明显感到了冷清。刚才在窄巷子的那些人群早已不见了踪影,附近的餐厅里几乎空无一人。更不巧的是宽巷子的一部分正在施工。我只能略带失望地离开了。
看来并不是每次旅行都能按照计划和预想进行,不过,伴随着遗憾,也会让旅途显得更加特别哟!
跟着课本行走长江,既看到了文字所描绘的美景,体会到文字和美景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也能感受到这条河流的魅力。今后,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我们的京杭大运河,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通过行走,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了解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