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地方志·写实/象征r——论黎紫书的《流俗地》

来源 :扬子江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黑暗”以及“黑暗”的根源rn2020年,黎紫书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流俗地》 (大陆版2021年出版),此时距她第一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 (大陆版2012年出版)出版已有十年,再往前,离为她赢得“得奖专业户”声誉的短篇小说集《天国之门》 (1999年出版)和《山瘟》 (2001年出版)的出版已过去了21年和19年.如果再加上黎紫书的微型小说——分别是《微型黎紫书》 (1999)、《无巧不成书》 (2006)、《简写》 (2009)和《余生》 (2017),一路走来,经过二十多年创作历史/经验的积累,黎紫书的小说书写一步一步地迈入了2020年的《流俗地》.今天,当我们阅读、理解和分析《流俗地》时,面对黎紫书数量质量都颇为可观的创作实绩,恐怕不能孤立地来认识她这部新的长篇小说——只有把《流俗地》放在黎紫书小说创作的历史脉络中来加以考察,才能透视出它对于黎紫书乃至马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亚历山大·蒲柏所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想反映了不同宗派的信仰,理论上同阿奎那的理性信仰有异曲同工之妙.当触及神性的概念时,阿奎那不断地模糊自然和上帝的界限,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矛盾.蒲柏虽然信奉天主教,并全盘接受他所在时代的精神,但若不是出生于天主教徒家庭,他绝不会成为一名天主教徒,因为他骨子里具有反宗派的普遍主义精神.蒲柏的古典审美原则看似是对人性和人的种种行为的苛责,实则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关怀.
两年前,新冠肺炎袭来,不能出去到处走动,只能呆在家里.这样就多了许多时间用来制造闲情逸致,夜里也会常常抬头观望星空.rn中国的成语里有无数动物存在,研究成语里的动物行为,可以探知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在这些成语动物里,我最喜欢的是一只青蛙,就是成语“坐井观天”里的那只青蛙.我的人生里充满了一口又一口的井,很多时候,我就像那只青蛙一样坐在井里观天,对看到的一小片天空展开想像.
期刊
一、小引rn虚构性写作,或更狭义地说——“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现代以来,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向度,即“戏剧性”与“抒情性”.古典时代的小说只注重故事,所以中外都有“传奇”“历险记”“纪传”等小说类型,这些小说都刻意突出故事性;中古以后的小说更强化了“寓意”,如带有教化或训诫意味的各种故事,在西方的有《十日谈》 《坎特伯雷故事集》,阿拉伯世界有《一千零一夜》;中国则有“三言二拍”和大量笔记小说行世,主题不外“警世”“醒世”“喻世”“惊奇”,这些大概都属于古典小说形态.
期刊
去年的一个冬日,我走在福州街头,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满口福州腔,一下愣住了,这不是林建法老师吗?赶紧在人群中搜寻,很快就明白,是自己听错了.我站在街头怅然了许久,想来好久都没听到建法老师的乡音了.三年前专门飞去沈阳看他,刘庆兄带路,进门见到建法老师时,看得出,他真是高兴,只是他患病多时,坐在轮椅上,话音模糊,只是断断续续的词汇中,乡音不改.建法老师的福建普通话,在文坛为很多人所熟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从福建的《当代文艺探索》杂志调任辽宁的《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开始算,他在东北生活了三十多年,可他的口
期刊
叶弥的小说有多种不同的读法.这次集中读她的长篇小说《不老》 《风流图卷》 《美哉少年》,还有《你的世界之外》 《成长如蜕》 《桃花渡》 《叶弥六短篇》等小说集,时常在我脑海中回响的,是两个词:“断裂”与“破碎”.这两个词和理论无关,也并非概念.我们可以从名词的角度去理解,视之为叶弥小说的关键词.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动词.这是因为,叶弥的很多小说在叙事层面都有一个动力机制:她笔下的人物往往会遭遇一些意外事件,因此陷入一种悬空状态.这些意外事件,既可能是个人意义上的,也可能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和大时代的脉动息
期刊
毕飞宇在文坛的出现始于众声喧哗的1990年代,新世纪后进入创作的高峰阶段,但他似乎始终难以被典型地归入到某一个群体中去.对于先锋小说,他从不回避自己的写作起步于此,但也有过余生也晚、没赶上趟的喟叹;对于“晚生代”的称呼,他自认为与这批想要通过重回现实潮流而越过先锋高地的新生力量“一点关系也没有”.
期刊
文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就是如何发现和阐释文学经典,漫长的研究过程如果最终能够完成经典的构建,就是文学史写作的最大收获.如何从百年中国新诗的历史长河中打捞出100首当下读者认同的经典之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难处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对何为经典的理解甚至是经典的有无.在这样一种疑难之中,我们所选择的也许不是璀璨的珍珠,而是几朵细小的浪花,然而这种转瞬即逝的诗作很难作为经典被人们认同,从而强化了中国新诗无经典的印象.
期刊
本文从话剧接受主体入手将中国当代话剧接受分为三个结构层次:1、主管意识形态的官方意见;2、专业艺术工作者的戏剧批评和研究;3、普通观众的戏剧欣赏和反馈,分别对应着三个不同层次的接受主体,即官方主体、专家主体和大众主体,并借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考察这三种接受主体场域的功能和位置.
期刊
新世纪以来,元诗观念在诗歌研究界广为人知,张枣实际上有首倡之功.他在名文《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对元诗多有涉及,虽然沾染有诗人的微妙言辞,但仍提出了元诗这一视域.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世俗化结合“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市场经济话语加持下,形成了重要的文学潮流.然而,1990年代小说的世俗化问题,联结着个人的觉醒,与“底层话语”有纠葛,又被主流意识形态深深制约.站在今天的视角,重读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们能有效地观察到,转型期社会面对危机的处理方式及心理结构,以及当代文学应对世俗化的叙事策略.这些意识至今仍在影响小说创作,乃至形成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