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一生的事业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1839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志明荣获2013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图为深圳市市长许勤为蔡志明颁奖。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一首《春天的故事》,记录了一位已故伟人与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段激荡人心的发展故事。
  融入在歌声中,时光倒回到30年前,香江边上的那个小渔村,还是一派荒凉的景象,只有东方透出的鱼肚白暗含着这里的希望。蔡志明,一个28岁的小伙子,就在这时,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开始了他作为一名医者、一名管理者与三个医院的创业故事——
  三十年如一日,“三个坚持”是他成功的密码
  镜头切回到2013年,深圳市科学技术奖最受人关注的市长奖授予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蔡志明,这是深圳历史上第一次将该奖颁发给医疗卫生系统的医务人员。该奖旨在奖励曾为深圳市科技发展(包括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公民,先后有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等获此殊荣。
  蔡志明此次获奖感言充满哲理,令人深思:
  “今天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也是我百感交集的日子,更是我特别感恩的日子。30年来,我有过立业梦、成家梦、出国梦,却从未梦想能获得‘市长奖’这样一份承载全市1800多万人民厚望的殊荣!”
  “如果让我总结一点自己的成功经验,我只能说:一切从病人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名利出发,才能激起对科研的巨大兴趣和不竭动力。”
  “如果让我总结多年的经验感悟,我只能说:要想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就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做专业从不‘跳槽’;坚持带学生乐此不疲;坚持做学问心如止水。”
  有人评论:蔡志明的“三个坚持”将影响几代人!
  这是一份饱含底蕴和深情的荣誉。
  在深圳这片“从来不缺乏传奇故事”的土地上,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但不管他们来自哪里,长相、经历如何,你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这个城市人群的共通点:他们怀揣梦想,敢想敢拼;他们极富开拓精神,海纳包容;他们讲求实干,与时俱进;他们总能快速捕捉到先进的事物及思想,并“幻化”为自身的财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乡音逐渐被耐人寻味的港粤口音所代替,他们向世人宣告自己新的身份——我是一名深圳人。而这些特点,在蔡志明和其他深圳市优秀代表的身上,得到无限地放大。他们,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精神的最佳写照。
  一份荣誉,一段人生。我们不禁想要去挖掘闪光人物背后的闪光故事。
  蔡志明,广东省揭西县人。成长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他有着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颇为复杂的成长经历。上山下乡,挨过冻受过饿,化肥厂里当过工人,河道里拣过泥沙,做过代课老师,上山下乡时还是茶场的副场长……但是,生活的考验并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这也促使他之后从高考报考文科转向理科,几经周折最终考入医学院。那时的蔡志明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够获得如此成就,只一门心思求学上进,终于换来累累硕果……
  蔡志明此次获奖经过非常严格的评审程序,上至各级领导下至普通市民都一致通过,没有争议。三十年如一日,他亲眼目睹和亲身参与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奇迹变迁,为特区人民健康作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
  30年前,怀揣一份大学毕业分配证明,脚踏一辆破旧单车,顶风冒雨,行程数百里路,历时数天到达,蔡志明就这样,开始投身到热火朝天而又非常艰苦的早期特区建设中。
  30年来,他和特区很多创业者一样,在特区这片热土的哺育下成长。30年兢兢业业,他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毕业生,成长为一名集医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外科教授、泌尿生殖医学专业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导师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30年风雨磨砺,他从一名普通的医学工作者,成长为一名受到无数病人信赖的医师,培养了72名博士和硕士的教师,获得了16项科技成果奖的研究人员,担任了19年院长并两次获评全国优秀院长的医院管理者……除此之外,他还是深圳市首位本土培养成长的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领军人才、鹏城杰出人才、福田区杰出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如果说我融入在深圳市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曾为它的成长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那也是时代与这座城市赋予我的,其实我代表了整个深圳市医疗卫生事业系统,我只是深圳8万多名医务人员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市长奖”这项奖是对我在深圳30年如一日,认认真真只做‘一件事情’,对理想和事业默默坚守的一次丰厚回报。”蔡志明对记者如是说。
  这是一座充满激情又充满诱惑的城市,有人在机遇与发展中成就了自己的梦想,有人在纸醉金迷中迷失了方向。蔡志明多年置身其中,坦言自己也曾面临过很多诱惑,尤其是在很多同学和同事下海经商赚得“满盆金”的时候。漂浮在喧嚣和诱惑的浮华之中,他最终选择默默坚守自己的一方天地。伴随特区成长30年,他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特区人民的健康事业!从这一点上来看,蔡志明是被“打上深圳烙印”的,同时也是“特立独行”的。
  在《蔡志明论文集》的自序里,他这样总结:“岁月的流逝,我改变的是年龄、学历、职务和职称,不变的是对事业不息的追求……”认认真真做一件事,脚踏实地做一份业。蔡志明,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了自己。
  小医院大作为,“小人物”的经典演绎
  仿佛一夜之间,南国一个贫穷破败的小渔村忽然变成梦幻般绚丽的大都市。深圳,创造了许许多多惊人的“奇迹”。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了头、探了路,创造了深圳特有的“深圳速度”、“深圳经验”、“特区精神”。   深圳人是如何做到的?归根结底,靠的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而这种特质,在蔡志明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蔡志明第一次担任院长是在1996年。从1984年到深圳,经过一段时间累积的他担任深圳市罗湖医院书记、院长。由于业绩突出,一年多后又被委以罗湖区卫生局副局长,仍兼医院书记、院长。
  当时的罗湖医院还是一个很差的医院,就是这样一个只有几百号人的小小区医院,谁也没料到蔡志明能在这一“巴掌大的天地里”用短短3年时间就做出了惊人“大举动”。
  深圳罗湖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彭南妮主任至今回忆起那段经历来依然心潮澎湃,她原是湖南一所高校的老师,过着慢节奏极安稳的生活,是蔡志明任罗湖医院院长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招兵买马”,并以他对事业特有的激情和能力将她打动。
蔡志明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主席弗兰西斯·柯林斯教授合影

  “当时的待遇很低,但几乎所有被招进来的人都愿意跟着蔡院长干,最大的原因是他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出人意料’的蓝图,而且强有力地付诸行动。”
  彭南妮口中这些“出人意料”的举动,就是后来为罗湖医院打下金字招牌的四个治疗方向:“手汗症”手术、“石女”手术、微创手术和“试管婴儿”。前两者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都极少有人研究,瞄准这两个方向重点突击,蔡志明意在“剑走偏锋”,走出医院特色。而微创技术和试管婴儿技术的挑战和推进更突显出蔡志明及其团队敢为先行、敢闯敢拼的特点。至今,人们依然对那台成功的胆囊切除手术津津乐道:“当时使用的腹腔镜直径只有2.7毫米,伸缩自如可以弯曲,为患者取出了九十多块石头!如此纤细的腔镜至今鲜有人打破记录!”
  蔡志明充分利用了自己善于与人沟通的特点。“一个小小区医院敢走出去跟美国最大的、曾做出第一例试管婴儿的医院合作,并创办起深圳市卫生系统第一家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生殖中心,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自信!”彭南妮说起这段经历来难掩对蔡志明的敬佩,在她眼中,蔡院长在吸收国际最前沿学术思想,敢于寻求国际合作方面的潜质在罗湖医院任职期间就已展现无遗。
  “引进、吸收、再创新”,当蔡志明和他的团队足迹遍布美国、欧洲、香港等各大医院过后,各种先进技术及思想随之也被带进这所小小的区医院里,慢慢的,“小平台”里陆续飞出了一只又一只“金凤凰”。
  “医院只有大小之分,没有技术水平高低之分;大医院做不到的事情,往往小医院可以做到”,蔡志明如是说。正是这种“以小看大”的乐观与豁达帮助他实现了小平台大作为。
蔡志明在全国泌尿外科大会作报告

  一个小小区医院何以能够捕捉到技术的最前沿?蔡志明后来在他和团队的两篇论著中回答了这一问题。一篇是《凭特色专科制胜,靠高新技术腾飞》;另一篇是《现代医院如何与时俱进?》,其中后者被作为经验借鉴材料,提交给党的“十六大”代表阅读。
  “蔡院长很了不起,不仅自己科研水平很高,工作效率也很高。在我的印象中,他很少在办公室里待着,每天都在各个科室里跑,我们也经常跟着他加班加点,但是我们真的不会抱怨,因为打心眼里觉得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活累死也值得。在那段时光里,不管工作也好,学习也好,他经常鞭策、激励我们,让我们觉得很有干劲和激情。他很主动地为我们提供很多工作便利,为我们解决后顾之忧。招我们进来承诺说要解决我们的编制问题,果然在一两年后就解决了,要知道当时在深圳的编制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多年后,当蔡志明已然离开罗湖医院,当年由他招进来的人成为各科室的骨干,已然撑起医院的一片天,继续将罗湖医院的经典演绎……
  “虽然蔡院长已经转到别的医院当院长,但每当遇到棘手难题我还是愿意跟他请教,而他也依然乐意帮助我们……”彭南妮说。
  有人曾经如是总结深圳人的速度:走路快,说话快,做事快。快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特性。蔡志明就是如此:当别人还在左右权衡、举棋不定的时候,他的步子早已经勇敢地迈了出去。而这,也为他之后继续攀登科研和管理高峰,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伴随着《春天的故事》第二奏章的响起,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如果说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5年是深圳“试水”改革的探索阶段;那么1992年邓小平南巡过后在深圳掀起的二次创业的热潮,是深圳人“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实战阶段。对蔡志明来说也是如此。
  此时迎来发展新契机的深圳,需要一家与深圳国际化城市目标相匹配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1998年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前身——深圳市中心医院进入筹备开业阶段。深圳市政府向社会公开招聘医院首任院长。时任深圳市罗湖区医院院长的蔡志明首当其冲,凭借笔试与面试第一的成绩当选院长,由此开启了他院长职业生涯中的“第二次创业”。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个体的努力如果契合了历史的潮流,那么他的努力就能够承受住时光的冲刷,也更容易抓住时代的机遇。对蔡志明来说,虽然罗湖医院的成功为他继续涉足院长一职,且继续攀登管理更高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再创业之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延续,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信念,需要在流变中融入时代因素,在淬火中得到新生。   为此,蔡志明提出了“不要克隆一个旧医院”,“不建一家崭新的旧医院”等口号,希望能够突破传统办医模式,用创新理念构建现代化综合医院。
  融入时代背景,此时的蔡志明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创业家”的角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很多创业家一样,“讲求实际效益,灵活多变,充满创意”成为蔡志明这一阶段的“魅力标签”。他的第一个“大手笔之作”就是要让深圳市中心医院“脱胎换骨”,改变原来医院单纯只给病人看病的单一功能,而是融入高校科研、临床力量,使之成为一家院-校合作办医的综合型医院。秉持他在罗湖医院“不干就不干,要干就做到最好”的作风。这次,他瞄准的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高校——北京大学。
  2000年9月,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医院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两家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合作,建立了“深圳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将“深圳市中心医院”更名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并于2001年9月正式挂牌运作。为“改名”这件事,蔡志明几乎跑遍了深圳市委各部,最终为医院实现重生“开了个好头”。
蔡志明与国内外专家在手术室

  “这一与名校合作的办医模式,尽管需要医院的资金投入,但不仅为医院提升了品牌,更为医院医、教、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后盾。可以说,北大深圳医院之所以能够在几年内成为深圳市乃至国内知名医院,与这笔品牌与科研的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曾有媒体如是评价。
  推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模式是蔡志明上任后的又一“大手笔力作”。
  “3675万元”和“800多万元”谁大谁小?这一数学问题或许小学生都能回答得上来,但当这两个数字隐藏在太多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背后,有人被蒙蔽了双眼,而蔡志明却具备拨开迷雾直奔要害的勇气和魄力。
  在任深圳罗湖医院院长一职后,他就发现了医院后勤存在的严重问题:当时,深圳市政府给北大深圳医院的行政后勤人员编制是245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按照医院传统的做法,一般都会走传统的“小医院大社会”的路子,245个编制可以安排很多亲朋好友,网住多少利益关系,偿还多少具有强大压力的人情债!但蔡志明却请专家给医院算了一笔账:医院后勤每进一个人,要增加刚性和隐性支出15万元。按这个数字计算,245个后勤工人每年要耗费3675万元,但如果专门请一家公司来管,每年只要800多万元!
  改革往往需要壮士断臂的决心,虽然面临重重阻挠,但蔡志明及其领导班子很清楚:后勤存在的诟病已经严重阻碍了医院的发展,只有冲破旧体制的藩篱,才能确保医院临床、科研等主业“轻装上阵”,一往无前杀出一条血路。
  力排众议,蔡志明及其团队最终完成了改革的又一“壮举”:将除医教研工作以外的所有支持保障体系全部通过招标,交给后勤服务公司管理,服务内容覆盖了物业管理、医辅服务、信息管理、公车服务等各个方面。同时,为确保后勤保障的质量,合同规定如果院方觉得公司不称职,可以另请高明。
  后勤服务社会化模式不仅为保障北大深圳医院临床、科研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这一经验后来在全国得到推广,并多次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时任卫生部长陈竺曾评价这一经验:如果全国都学深圳的后勤改革,(仅节省费用)就能影响全国当年GDP1.83%,这是个了不起的贡献!
  推行医院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是蔡志明及其带领的北大深圳医院唱响的第三部“创业曲”。
  时值21世纪钟声敲响之际,深圳人民尝到了改革开放创业发展的甜头。时代在变,人们的财富在增加,健康观念也随之改变。此时的蔡志明,敏锐地“嗅到”里边潜在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亚健康人群以及健康人群的健康体检和特诊产业的价值尚未被人们认识和开发,他提出了“健康产业”、从“以病人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将医院的服务对象从5%的患病人群扩大到了95%的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先后开设了面积约900平方米的“体检中心”、1300平方米的“特诊中心”和3000平方米的“特诊区”,中心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体检中心很快就火了起来,成为医院总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总收入8个多亿,其中近1亿来自健康产业。
  只有真正涉入其中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得益于后勤社会化和健康产业这“两翼”的带动,北大深圳医院“医疗”这一主体的“一飞冲天”。事实上,从建院之初起蔡志明就一再强调医疗这一主体的重要性。在他这里,我们看到不仅是他作为一名“特别”的创业家的机智与灵敏,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医者救民于疾苦的医者仁心、良心和责任心。
蔡志明在全国泌尿外科大会上

  蔡志明一直强调:大医院要回归“重病”和“大病”角色,要“把大病、重病留在深圳”。 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北大深圳医院作为深圳一家品牌医院承担起了更多、更重的责任。此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ICU、心脑和肿瘤病人介入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试管婴儿”病人大幅增加。外院大量的大病、重病转入医院。
  在蔡志明心中,质量和行风是办医两个永恒的主题。为此,他在这两个方面的管理和建设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依托北大、香港科大等高校学府在师资、技术上的良好资源,他大量引进技术型人才,大大提高了医院在临床、科研上的力量。与此同时,他强调医者仁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从总体上树立起医院在患者心中的良好形象。蔡志明在北大深圳医院任职间,医院连续五年获全市医疗质量第一名,获广东省三甲医院社会满意度第一名。   从1999年3月到2010年10月近12年间,蔡志明将他一生当中精力最旺盛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北大深圳医院,成就了如今在深圳乃至全国都享誉盛名的北大深圳医院,也成就了一个在“创业者”和医者间找到平衡的自己。
  集大成聚智慧,攀登科研和管理更高峰
  都说人生就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行,当蔡志明在北大深圳医院的辛勤耕耘终迎来“瓜熟蒂落”的收获期的时候,因远远超过“一把手”轮岗时间的他被“一纸调令”,推入了院长职业生涯的第三次创业征途中。
  从北大深圳医院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些人认为他是“被贬”了,因为当时后者各方面条件已不如前者,连领导都担心他有思想包袱要给他做思想工作,但蔡志明却很坦然:“在北大深圳医院,运行己十分顺畅了,所以已经不需要我花费太多精力去管理,我就像是‘睡着’了一样,但一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我就像‘醒来’一样,创业的激情再次回归。当我入职找各方谈话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承载了很多人的梦想和希望,如果我能帮助他们一一实现,这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此时的蔡志明,得益于前两次创业的积累,显得更为成熟,因而走得也更淡定从容。他将前期积累的经验和吸取的精华集于一身,塑造了一个更为开放、包容的他,亦如他所身处的城市,豪放的性格加上国际窗口的视野,让深圳人用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包容接纳多元文化。
  蔡志明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名创业者、管理者的形象,但熟知他的人都知道,骨子里,他是一名学者,这与他早年坚持内心所向,坚持攀爬象牙塔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有三段大学求学经历,分别在汕头大学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在中山大学外科学泌尿外科专业硕博连读和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至今,回忆起潜心求学的那段时光,蔡志明依然感恩于巍巍学府名导恩师赋予他的一切。他在中山大学的恩师——梅骅教授是中国最著名的泌尿专家之一,与我国泌尿宗师、泰斗吴阶平院士等名家一起把中国的泌尿事业推向了顶峰,在国内改良、创新了多种手术和治疗方法,如膀胱尿道阴道瘘修补手术,膀胱粘膜一期尿道成形术等。早年创办中山医科大学深圳泌尿外科医院,为在经济特区建立新模式医疗机构作出了贡献。
  成长的关键期,蔡志明沐浴在如此“春风”中,聆听恩师的教诲,不仅自己的综合知识和专业水平逐步攀升,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从恩师那里获得了人生最为重要的“财富”,包括对医德的崇尚,对学术的严谨,对科研的执着等。
  工作之后,蔡志明依然坚持在国内外学术圈里吸取精华,通过各种沟通与交流合作方式,他广泛结识了诸如诺贝尔奖得主Dr. Baltimore博士、美国科学院院士Dr. Rosenberg、著名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院士、我国泌尿外科和男科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郭应禄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伟教授等一个个在学术和管理领域里的名家大师,这些宝贵人脉的积累,注定了他要以开放的学者姿态,带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启研究型医院的创新模式,带领深圳医生,去追逐他们的“世界医学梦”。
  “孔雀东南飞”,是多少人都熟知的典故。而今这一典故的“现代演绎版”在鹏城深圳上演。自“孔雀计划”实施两年多来,“孔雀旋风”席卷海内外吸引了不少“孔雀”从海外飞向深圳,蔡志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成长的机会。在他的极力推动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依托单位和临床基地,在学术带头人——国际肿瘤免疫学权威专家之一、美国康奈尔大学王福荣教授的带领下,组建起一支包含有1名诺贝尔奖得主、3名美国科学院院士、4名美国著名临床专家在内的超大型海外肿瘤生物治疗“孔雀计划”团队,旨在向“肿瘤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治疗研发”这一世界前沿医学课题发起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蔡志明自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来,就在肿瘤治疗研究方面累积了扎实的经验。之后,他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原创性发现,包括首次发现8个与膀胱癌发生相关的染色质重塑基因,著名的Cell杂志以他的发现提出肿瘤发生的“染色质重塑—肿瘤抑制理论”;首次发现突变频率
其他文献
2010年1月13日的《解放军报》刊登这样一条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日前签署命令,给在完成重大科学实验任务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记功,李潭秋是三位一等功人员之一。  李潭秋,辽宁庄河人,1963年1月出生,工学博士,研究员,现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舱外航天服责任总师。多年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环控生保和航天服研制,先后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套舱内航天服和飞天舱外航天服
筑别墅于楼兰古城,注环保理念于佛陀教义,度神州广厦于生态须弥。  倡导环境文明,引领数字环保,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以技术的不懈努力促进中国环保事业的变革。  ——《林博士谈环保》    犹如翻开一个思想者的精神档案,《林博士谈环保》一书封皮上的两句话,让笔者对其佛教环境思想和宏观战略思考充满了敬意。它是一种警示:在当今面临的诸多课题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紧迫;它是一种呼唤:务必清醒而犀利地看到环保之
近年来,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失业和经济萎靡等问题,很多国家把促进创业提升至战略高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孵化器发展,为创业提供指导,简化审批程序和时间,加大创业移民。  一、把促进创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2008年以来,美国、欧盟等把创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了专门计划,多方位支持创业。  美国于2011年启动了“创业美国”计划,提出把创业精神树立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竞争优势的源泉,增加对
长期以来,横亘在贾林涛教授面前的基础医学研究难题,是肿瘤的关键信号机制不清和治疗中的“敌我不分”。  肿瘤历经百年研究,虽有所进展,但晚期肿瘤仍是患者死亡的主因。在人类对抗肿瘤的历程中,包括化疗和放疗在内的传统治疗方法虽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却给病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将正常细胞和免疫细胞一同杀灭了。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改变这种"玉石俱焚"的局面呢?  
2008年,长达半月之久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当人们在感受鸟巢的雄伟、水立方的壮丽、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之际,同样被奥运场馆前一株株绽放的小菊所惊艳。  菊,本是凌霜傲骨之物,缘何在炎炎夏季向阳盛开呢?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戴思兰介绍,这是她们课题组研发的最新科研成果——盆栽小菊。她带领课题组研发的栽培技术不仅能使秋季开花的普通菊花在盛夏开花,还使之能耐高温高湿,延长花期两月有
如今的著名学者多有显赫的学历背景,像闫照文这样的“逆袭”者还属少数,但他也毫不避讳自己一路而来的爬坡路,因为那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踩出的康庄大道。  在之前和闫照文电话联系时,话筒另一端是一个声音温和、性情儒雅的中年男子。直到如约在他的办公室进行采访时,坐在记者对面的才是一个真实的闫照文——自信、果断、坚定……  一切皆有可能  闫照文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他经历了那个年代的变革动荡和生活不易,还好
刘家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城市水文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2年,刘家宏受中组部、团中央委派挂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助理,因在水利科技服务方面的突出贡献,荣立二等功嘉奖。  承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课题、“十一五”支撑专题等30余项,其中主持15项,此外还主持SIDA项目1项,GEF专题1项。主要成果表学术论文106篇,SCI/EI收录46篇,ISTP收录8篇,CSCD收
2008年第一届中国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大会上,大会主席毕锋教授致开幕辞。  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的锦江畔,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西南地区医学科学研究的国家级诊疗中心,华西医院承担着我国西南地区疑难重症诊疗的重要任务,为患者减轻病痛,为千百万家庭送去欢笑。  融汇了西方现代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华西医院,形成了独具华西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传统,陶冶着一代又一代华
“深刻的科学研究是在哲学层面上进行的。比如,达尔文研究物种起源的源动力是为了揭示道德的起源。”周强教授如是阐述科学研究。听起来他更像是在谈论哲学问题。  在周强看来,“思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是曼哈顿工程,也不是大炼钢铁,而是长久孤独求索与积累之后的Aha。”他认为真正有影響力的科学家应该可以开创一个本来不存在的领域,或是将一个原本不热的领域变成热门。所以,科
功能影像和针灸,一个是现代西医诊断技术,一个是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看上去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经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功能成像研究室主任方继良医生等科研工作者的“牵线”,它们却成了科学研究的一对良配,产生了具有优质基因的混血儿——中西医合璧的产物,将放射出科学的光芒。  他的人生经历:放射 针灸,水到渠成的邂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基层医疗还很落后,尤其乡村医疗几乎全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