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新课堂建设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指向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有根语文”的课堂建设基于对语文课程本质的理解,致力于为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基,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新课堂。
  一、认识和理解“有根语文”之“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文化之根
  “有根语文”首先要在意识形态上解决“我是谁”和“我来自哪里”的问题。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十九大”报告中的“四个自信”便包括了“文化自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2017年出版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便体现了这一点。“有根语文”倡导增强民族认同感,强调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文化之根,语文教学应扎根母语文化,倡导在学好本国语言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
  (二)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之根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提出,小学语文学科素养应“为小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做人的底子、学习语文的底子,为小学生打下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唤醒内生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品位、气质”。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一切学科学习的根,而且是一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
  (三)语言建构是实现语文课程价值之根
  在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体现的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性,理所当然成为语文课程之根。“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就属于“语言建构”的范畴。语言建构能力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所以说,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建立在语言建构基础上的。
  (四)字词积累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之根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思维的外壳。由此可见,字词是语言建构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里,字词的学习应被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任务来抓。如果对词不理解,就谈不上语言的灵活运用,更谈不上好口才、好文章、以文化人。中国汉字有别于拼音文字,是一种集音、形、义于一体的文字。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盛赞古老中国的文字,称“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汉语的词汇充满玄机,每一个词都“风情万种”,名扬千古的典故“推敲”“一字之师”足以说明汉语词汇之妙。咬文嚼字是小学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内容。《课标》要求掌握汉字2 500个,除了要掌握读音、识记字形外,还应理解字义,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词语学习同样要求识记、理解和灵活运用,明白词语的构成、感情色彩、运用情境等。如此有深度和广度的字词学习,才能为学生的语言建构打下坚实基础。
  二、“有根语文”的目标任务
  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侧重。崔峦老师认为,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人格雏形的培养,夯实听、说、读、写、书(指书写)的基础,提升阅读素养,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增加文化积淀,培养爱美情趣。这其实也在强调语文的学科基础地位,“根”的地位。因此,“有根语文”的终极目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学科目标是四大核心素养(如表1)。
  系统中的每一个目标,都可对应到具体的语文学科内容,通过每一堂语文课来落实。该目标系统的达成在实际操作中具有明显的序列性、层次性。“有根语文”的目标图谱(如图1)以四大核心素养为基准,将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具体化,以此增强可操作性。
  “有根语文”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强调语文的“基础”“根基”,体现为三大特质:一是知识性,二是思维性,三是人文性。“有根语文”便围绕这三大特质来建构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系统(如图2)。
  三、“有根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型
  (一)“有根语文”模型构建的思想路径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以语文学科塑造人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基础。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的发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语文学科在人全面发展中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价值?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于漪老师认为:教师要从“教”出发转到从“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障碍,怎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技能展示或表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自主发展”定性为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有根语文”认为,语文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有根语文”的课堂操作策略
  “有根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操作流程分为“激学—自学—共学—论学—拓学”五步(如图3)。
  1.激学。“激学”安排在开课部分,是一节课的开端,是课堂学习的“探究之根”,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明确学习目标和课堂约定为主。“激学”的方式有谈话激学、兴趣激学、复习激学、设疑激学等。一般来讲,新课的第一课时往往会采取谈话激学、兴趣激学和设疑激学的策略;第二课时作为与旧知联系紧密的纯知识点或技巧性训练课程,则多采用复习激学策略。比如,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30课《端午节的传说》第一课时的教学便可采用读话、设疑等激学方式。   师:同学们,刚刚过完端午节,谁来说说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指名两三人说)
  师:那端午节的这些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学习完《端午节的由来》(板书课题)后,大家就会了解了。
  生齐读课题;师课件呈现本课学习目标(略),生默读。
  在上面的激学环节,教师通过师生谈话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设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学。“自学”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思想,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是“能力之根”,其主要任务是预习,初步了解学习素材。这一步,对低年级的学生,可安排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完成;对高年级的学生,可安排在课外、上新课之前,由学生根据一定的任务要求自主完成。“有根语文”自学环节的常用策略包括:读书时的圈画、批注,之后完成学习卡。比如,在阅读教学的自学环节,第一课时通常是常规的基础性、概括性学习(如图4),第二课时则突出内容的细节以及思维的纵深或逻辑严谨(如图5)。久而久之,学生便懂得了语文自学的规律。
  目前,很多学校都组织教研组教师自行设计相关的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自学,这也不失为提高自学效率的一种有效办法。我校“有根语文”为中高年级学生设计了自学索引(见表2)。
  3.共学。“共学”是“有根语文”的主体环节,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之根”,指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共学”是学生课堂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信息汇聚、借鉴提升的必由之路,是教师培养学生合作共赢意识的关键。在这个环节,各个学习小组或团队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探讨、交流,然后用相应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果某个学习目标涉及知识容量太大,教师也可把它分解为若干小点,由各学习小组或团队根据各自情况,自主选择n个小点进行深入学习,然后形成本组(团队)的学习成果。比如,在单元复习中,可让学生组成学习团队,用表格方式分类整理该单元的词语(见表3)。
  4.论学。“论学”犹如“课堂沙龙”,以“共学”为基础,更具开放性和思辨性。“论学”环节具体操作如下:学生汇报—其余学生质疑、补充—教师相机指导或精讲补救。该环节学生从组内学习到全班学习,既有展示,也有质疑提升。一方面要能有效展示学习成果,包括个人或各学习小组(团队)通过演讲,辅以板卡、演示等方式,汇报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要接受他人的检测,有利于对关键知识点、技能训练点的强化、拓展、深化,包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可以提出自己在解决问题、理解认知方面的不同观点及方法策略,还可以补充自己由此想到的相关联的信息或知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观点交融碰撞,信息量进一步扩大,教师也会在该环节相机点拨或精讲补救。所以,这个過程既是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过程。学生在倾听、反思、质疑、答疑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强化知识、提升能力。“论学”可视为学生能力的“提升之根”,其操作流程如图6。
  5.拓学。法国著名人文思想家蒙田说:“精神如果满足,表明它已经萎缩或是疲劳。高贵的神,在自己的体内,从不知停留。它不断企求超越自己而奋勇向前,不会稍止。”学习,也应如此。“拓学”环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进一步学习有所期待。该环节可以布置具有任务驱动性的实践性作业,引导跨学科学习或拓展性阅读等。“拓学”为学生搭建起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的桥梁,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拓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进行能动性学习,是“发展之根”。
  比如在学习完语文S版三年下册《翠鸟》一课后,一名教师用任务单(如图7)方式引导学生拓学。
  该任务单上的每一项作业,都不是课文本身的内容,而是基于《翠鸟》这篇文章的学习体验的知识拓展和深化:第一个任务属于阅读素材的拓展,帮助学生丰富积累;第二个任务事关技巧学习运用,既属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范畴,又关系审美鉴赏与创造;第三个任务是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以上“激学—自学—共学—论学—拓学”五个环节只是“有根语文”的课堂教学常态,但它并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格式,可根据学段特点或学习内容需要,对以上几个步骤进行顺序调整或部分省略。比如,低年级自学能力比较弱,自学环节有时可以省略。又如,作文指导课有时会根据需要把“自学”与“共学”合并,或者把“共学”与“论学”合二为一。但无论怎样调整,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
  “有根语文”正是通过激学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共学和论学在深化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拓学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进而达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责编 蒋海兰)
其他文献
我校的“有根语文”把字词学习作为语文学习内容之根,注重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能力,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为例,谈谈“有根语文”教学模式在识字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兴趣激学,营造氛围  “激学”环节,笔者用多媒体呈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树和喜鹊的图片(如图1),同时播放配乐朗读营造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课文录音)、记故事
期刊
近日,贵州省贵阳海嘉国际双语学校邀请教育专家郑委,到校做主题为“爱与幸福——从家庭教育到美好生活”的专题讲座,活动为期2天,分幼儿园专场、教师专场、小學家长专场、中学家长专场,针对家庭教育、教师专业提升、有效落实教育工作等问题,与家长、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爱与幸福”,是郑委于2008年创立的教育理论,遵循“听得懂、可操作、有效果、有出处”的研究原则,旨在研究能够有效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幸福成长
期刊
为深化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研员和教师专业共同成长,进一步提升我区教研水平,推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西教育研究院日前在南宁市桂雅路小学举办了广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主题教研暨“引智入桂”活动。此次活动以“真情境、真问题、真思考”为主题,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点关注问题,开展情境教学研讨展示。活动邀请各设区市教科所、各县(市、区)教研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員,以及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骨
期刊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樊绮思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2019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拼读阅读课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做:①为学生创造感知和学习音素的机会,在单词学习、拼读规律学习、玩游戏等环节穿插培养音素意识的活动,如音素分割、音素组合、音素替换等,增强学生的音素意识,提高拼读能力;②引导学生关注读物的封面、扉页、封底,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概念和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理
期刊
日前,玉林市陆川县谢宝军名师工作室举办教学研讨活動。活动中,首先由工作室成员教师陈凤、陈永旋,分别执教了《如何把人物动作写具体》《爬山》两节研讨课,然后由玉林师范学院教授李国文、钟武媚、陈庆文等专家,对课例进行点评分析。通过引进专家力量,既提升了工作室教研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又使专家、名师能够深度参与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实现高校与基础教育相融合、课程改革与课堂实践相结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加多样的途
期刊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吕映在《小学语文教师》2019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语文学习活动设計的核心要素包括学习任务、学习支架、学习反馈、学习环境和学习成果。“学习任务”可以是读、说、写中的一个单项任务,也可以是一个综合性任务,比如说的任务有讲故事、解说、辩论等;“学习支架”包括学习进程或解决问题的步骤、思维方向与学习策略、学习载体和学习工具等;“学习反馈”包括任务和成果水平、进程水平、自我调节水平等,教师要
期刊
西南大学教授孙振东、博士研究生田娟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跨学科教学属于“综合课程”,教学时要以综合性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在多门学科知识中寻找共同因子,建立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跨学科教学,教师要教授学科知识而非“跨学科知识”,在阐明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之后,应详细讲解知識的具体应用,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与学科知识的关联,
期刊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文彬、硕士研究生陆世奇在《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鉴于很多学生在理解小数与整数、分数的联系上认识不足,教师可以从兼顾多维度意义教学的角度改進小数理解教学:从整体与部分的意义上关注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正确处理小数概念自身逻辑、“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经验的矛盾,形成小数与分数“分—合—分”的教学进程,先用“平均分”说明概念的意义,再通过比较发现两种符号的差异性即各
期刊
习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有根语文”的“激学—自学—共学—论学—拓学”五步课堂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一种以学生“学”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表1)。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谈谈“有根语文”在习作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激学导思,激发创作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让学生对所学材料
期刊
“乘加混合运算(小熊购物)”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第2页例1的内容。本课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一、课前交流,建立师生关系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课,(板演“罗”字的艺术字体)你们猜猜我姓什么?  生:罗。  师:眼力真好!你们可以叫我罗老师。其实,罗老师还有第二个身份,猜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