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不等式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rr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读了不知多少关于母爱的文章,可当自己欣赏的眼波流淌在《纸船》和《金色花》的字里行间时,感动的航母还是淹没在了冰心打造的情感海洋里,文字中那富有生命质感的线条深深浅浅地牵扯着那不设防的心灵之网,此时,无所适从的思绪如漫天飞雪,纷纷扬扬裹卷了整个意境的世界。
  作者在广阔的大海上细腻地伸展着她那思念母亲的情感触角,她总是留着留着一张张纸,这纸是为装载她对母亲遥远的思念而留下的,是为装载作者心头那沉甸甸的悲哀而留下的,更是为装载女儿饱含深情的眼泪而留下的。这小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它在离别的伤感与母爱往事的回忆之间徘徊。也许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间只是作为生命的一种装饰而存在,往事如同补丁一样缀满人生那件简朴的衣服。而只有在远离故土的一刹那,情感的裂缝才会分割情感的伤口,它流淌出的注定是经岁月沉淀之后浓浓的亲情的血液。这一只只小小的船儿也注定负载不了她的爱和悲哀,注定要被海浪打翻在海里,沾在船头。而在我们品读的视野里,小小的船儿在翻江倒海的水面受到颠覆与阻碍时,我们却没有感到丝毫的残酷与灾难的体验。当画面营造的景象与我们的情感体验产生矛盾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海已经脱离了现实之海,作者在作诗以前,已经给这个海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与前提。我想这海是母爱之海吧,只有这样,在那么广博的海面上,冰心才能把感情的每一个细节表达得这么温馨,在母爱之海中,在平凡的日子里,它是风平浪静不易觉察的,只有作者乘上远离的航船以后,那母爱之海才会以惊人的力量托起作者离别的思念之船。所以这小小的纸船又怎能远航得出母爱之海的茫茫无际呢?因而无论小船被打湿还是沾在船头,它们淹没的地方始终是爱的海洋,沉淀在海里的只是诗人微不足道无以回报的遗憾。无端入梦的小船掀起的也只是母爱的朵朵浪花,犹如离别的眼泪倾撒在母亲心头后,化作的只是一条思念的河流。可见,诗人把太平洋预设为母爱博大的意象,通过小船动态的航行,展示的是母爱的博大无边,展示的是母爱的不易发现,展示的是在发现母爱一刹那时的无法回报,展示的是母爱的付出与能回报母爱之间是那么的不相等,而这种不等式的爱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透过摇曳在小船上的文字,我们可以遥望诗人乘载的小舟在母爱海洋里无论怎样远行,她又怎么能航行得出那个爱之圆的太平洋呢?也正是这样,无论诗人远渡到天涯海角,万水千山,诗人眼里始终含着一滴感恩的泪,旋涡在自己眼里,一生一世,来生来世,找不到掉落的理由。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整个世界抛弃了你,你还可以在母亲脆弱的臂弯里尽情地哭泣。
  包含母爱与感恩的海水还在《纸船》朴素的文字线条中流淌,诗人在离别航船上莹莹的泪珠在太平洋的海风中也散成了永恒的思念,只是那只纸船还一直栖息在母亲的梦里头,久久地搁浅在那里,不肯离去。
  如果说在《纸船》中冰心善于把母爱广博的深深情感埋藏在清新的文字中,她那缀满感恩的泪痕还飘荡在《纸船》中的话,那么文坛泰斗泰戈尔更善于在内敛的文字中去捕捉那种深入骨髓人类母爱情感的内核。
  在《金色花》中,作者由假如我是一朵金色花开篇,一直想象到篇尾,赏读时没有空洞之嫌,反倒意味无穷,正如黑格尔所说:“诗是心灵创造的新世界。”
  泰戈尔在《金色花》中就完全用一颗童心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真实世界。一个孩子把自己无边的想象浓缩为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孩子这种大胆的想象和好奇超出了成人功利世界的意料之外,正如周国平听说:“在孩子眼里,世界充满着谜语。”这么完美无缺的天真与纯洁无瑕的可爱,谁都不忍心去伤害,在我们阅读视野里追忆,我们总能感到这么美好的儿童体验曾在我们心中某个角落栖息过,它仿佛已经失落又仿佛依旧存心底。然而儿童天性的完美注定了他需要最博大的保护,于是“我”在担心,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一方面“我”在自己构筑自由王国的童真世界里随意嬉戏,另一方面我又在想象的世界里虚拟着妈妈焦急的神情,在行为层面的不受约束的自由里却有着心灵深处渴望妈妈牵挂的约束,不愿自己的自由完全脱离妈妈的控制。孩子这种最原始的母子情感似乎天然地与母性的发现息息相通。于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妈妈一定会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这个事实是孩子虚拟的,但这种情感的产生却是真实的。当找不到自己疼爱的孩子时,有哪个妈妈不会发出这样的询问呢?而此时的孩子更是充满了内心情感的喜悦,他知道妈妈在焦急找他,孩子那骨子里需要被重视被关注的天性又极大地得到了满足。于是他与妈妈捉迷藏似地暗暗匿笑却一声不吭。此时,“我”继续在妈妈做祷告时发出花香,却不让妈妈知道这是从“我”身上发出的。这里妈妈的祈祷也许是一种宗教信仰,也许也是为了担忧孩子而作的平安祷告。但她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贪玩忘了时间,于是她把孩子的这种忘我的贪玩天性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孩子也似乎与母性的理解心有灵犀而相通,于是“我”把自己小小的影子投在了妈妈读书的书页上。妈妈此时读书的专注也许暂时忘却了对孩子顽皮的牵挂。接着,孩子又担心起妈妈会猜不出自己是她的孩子。当黄昏降临的时候,妈妈拿着灯找遍了所有孩子应该去的角落。最后甚至找到了牛棚,可见妈妈急得很呀!也正在此时孩子忽然落到了地上,要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此时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欢喜至极却责怪起自己的孩子是个坏孩子,并责问他到哪里去了。而此时,面对妈妈的责问,孩子唯一说的一句话却是“妈妈,我不告诉你”。言语的不告诉,也许并不是不想告诉,而是行为与妈妈对立的孩子已经不用告诉都已经深深理解了,或者不告诉已经消失在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高度理解中了,一综观全文,孩子一方面要和妈妈在行为上捉迷藏,另一方面孩子在潜意识里又不想让妈妈过分为自己担心,于是孩子出乎意料的行为艺术与孩子的天性在母性情感发现的预料之中构成了表面矛盾与深层和谐的统一。
  这里孩子得到妈妈的爱完全是发生在精神层面,而妈妈诞生的母性也完全发生在自我意识层面,她没有在关心孩子现实的事实中去生发。所以可以说这是泰戈尔对孩子天性与母性发现高层次的挖掘。他让我们看到其实孩子看似简单矛盾的行为里却潜藏着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而母性的发生也正是在孩子矛盾行为的背后理解着她情感的真正需求,这一切都不能在行为与行为的和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应该说文中孩子与妈妈的行为一直处在若即若离的状态中,孩子也总是穿梭在一隐一现的游戏状态中。但正是这种隐现相间的游戏行为深深勾起了母性中最纯洁的那一份情感。它既让孩子的天性充分得到展现,同时母性中母亲疼爱孩子的意念又真正得到了完整的实现。孩子出乎意料幼稚的一举一动与妈妈话语的貌离神合一步步把孩子的天性与母性的产生张扬到了最充分的向度。文章深深打动我们的也正是在一切都没有现实发生的想象世界里,孩子天性需要的被爱与母性中原始生成的爱达成了高纯度的结合和互动。这首诗在完全想象的领域内发主,它的美好体验也许一直只在我们曾经意识领域内悄悄发生过,在现实世界中也许我们永远得不到这样充分的呈现。于是在想象的真实里它让我们内心感动的体验更显得无以复加。
  有人说人的成长是以牺牲儿童的天性为代价的。确实,人的成长总是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一夜之间长大的。儿童这种最原始的美好情愫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停留的时间有多久呢?外在世界的困扰与伤害总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成正比地出现。于是这种最朴素而又最纯洁的情感便一天天在我们成长的世界里成为越来越遥远的神话。
  我们一直以为人生的岁月是从绚烂走向平淡的。现代社会,神圣的爱情可以在形形色色的利益面前瓜分得支离破碎,纯洁的友情可以在商品的等价交换中支解得零零散散。但我们的母亲却愿意把每一个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在母亲井然有条地收拾锅碗瓢盆的日子里,我们可能一辈子没有发现什么。但当有一天,你伟大的母亲在你的眼里不再闪烁高大的背影,当有一天际辛劳一生的母亲白发苍苍地站在你面前时,此时你又能表达些什么,回报些什么呢?也许只要人类母爱的不等式还存在,我们感动的天平也将永远不会平衡到底。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路桥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任务情境:答问》是唐江澎老师在山东济南执教的一堂公开课,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我作为唐江澎体悟教学研究社群的一名成员,不仅现场观摩学习,而且有幸参与备课磨课的全过程。这节课是新课标背景下任务教学的一堂经典课,为我们提供了任务教学的范式。因此,我选择任务情境教学的特征、情境背景下的真实学习的角度解析这节课作为任务教学的要素,挖掘这节课背后的教学意义及教学智慧。   一、设置情境,进行“答问”任务教
重读《曹刿论战》,再次拍案称奇。  以弱胜强本已彰显了齐鲁之役的传奇性质,但是更为传奇的是,通过曹刿论战,我们隐约看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先民们借助左丘明的笔所描画出来的对于民主政治的愿景。  愿景之美好,乃是通过曹刿议政之当然,参政之深入表现出来的。  无论任何一个时代,平民参政都是敏感的,敏感到政权的每一个神经末梢都可能引发反应。因此,平民参政的质量往往能从一个侧面体现一个政府的质量。中国封建社会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郑国民,陈晓波《新世纪语文教科书编排方式的探索》,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5期。  【原文提要】新课程背景下,以“主题”组织编排单元、设计并呈现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写者们不约而同
《中学语文》2006年第12期上半月“教学大参考”上黄助昌先生《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一文,表达了这样的作文评分观点:“作文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并非对学生作政治鉴定,所以应当回归到作文本体,作文评分也就应当以语言能力为标准,且只能到语言为止。”接着以美国11岁男孩萨拉·邓肯的获奖文章《自由的美国?》、南京金陵中学费滢滢的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2005年湖北考生的《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与台湾地区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①,都是高等学校入学选拔性考试,都对中学教学起导向作用。由于所从属的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它们所体现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但两地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高考语文试卷都在摸索一条有益于中华民族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命题思路。因此,通过对两地高考语文试卷的比较分析,我们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某地一个煤矿塌方,五名矿工被困在井下。他们挤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黑暗潮湿、空气稀薄。挺过了两天,仍然没有被搭救的迹象,他们开始绝望。一个老矿工告诉其他四位年轻矿工,自己是十多年前一次大矿难的幸存者。那次,他没有吃的,没有水,没有灯光,熬过了八天,终于被解救出来。此时四双眼睛突然闪现出光芒,他们开始平静下来,相互鼓励,企盼营救。经过几天的坚持,最终他们获救了。许多时候,
(一)    【评议论文】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3期。  【原文提要】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负有重任。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学科定位不明确;从教材编写到具体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试评价不够科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讲解语文课
我国台湾省2009年学科能力测验(相当于大陆高考)是台湾2006年实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以来的第一次大学入学考试。其中的国文考科。既维持了学科能力测验的命题精神,又体现了台湾新课改的理念。相比较于大陆高考语文具有如下三大特点。    一、文言文与语体文试题比例大致相当    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于2007年9月公布的《学科能力测验国文考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台湾《考试说明》)规定:“命题
于漪老师,当代语文教育家。长期以来,她一直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始终与时代同步。她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在扬弃和开拓中,逐步形成了以“人的完整性建构”为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具有求实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特征的语文教育观。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观,在批判中继承了过去,在创新中开辟了未来,为21世纪中国语文教学的改革打开了新的局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纵观于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文章】刘徽《机智地教学:循着学生的线索——评介日本学情卡教学模式》,原载《当代教育科学》第10期。   【内容提要】学情探测在日本具体化为学情卡评价,是档案袋评价的日本本土化运用。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学情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