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馆的公益性一方面体现在举办高水平的精品、品牌展览;另一方面体现在开展各种公共教育活动。如何为群众带来更好的展览,如何为群众做好文化活动使之受益,如何实现它的公共教育功能,是美术馆社会价值的落脚点所在。
关键词:美术馆;公益;公共教育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17-1
传播美术文化是美术馆人的天职,让更多的人享受美术文化的熏陶,让美术文化惠及人民是美术馆人的使命。各级国有美术馆的免费开放,不仅开启了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也拉近了美术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越来越多的观众把去美术馆作为学习、休闲的优先选项。美术馆在“免费”之余,如何通过各类公共教育和推广活动吸引大家的持续关注、参与互动,从而真正达到提升审美水平的目的,是美术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的公益性一方面体现在举办高水平的精品、品牌展览,让更多的人接受到美术的熏陶;另一方面体现在开展各种公共教育活动,如开放日、讲座等普及美术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如何为群众带来更好的展览,如何为群众做好文化活动使之受益,如何实现它的公共教育功能,是美术馆社会价值的落脚点所在。
一、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功能。
美国博物馆协会1990年在解释艺术场馆的定义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两大核心要素之一:艺术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题为《美术馆的战略职能———公众政策》的演讲中提出了“公众政策”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所谓的“公众政策”由三方面来展开和体现:公众的范围、构成和需求是什么?我们能为公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美术馆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公众服务?
现代美术馆不仅要体现出展示社会文明形象的功能,更要迎合普通百姓的娱乐休闲场所的消费文化功能。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为时尚的今天,美术馆应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大众的文化中,所以,美术馆应努力将大众拉到馆中,像推销商品一样吸引参观者,而不是高高在上,态度冷淡,单纯办展览。往往一开幕就是闭幕,展览期间门可罗雀,艺术家创作的价值发挥不出来,美术馆的社会价值更是得不到体现。
因此,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指出,公共教育越来越成为衡量美术馆公益性程度的“硬指标”。这既需要公共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有整个美术馆的合力。现在的观众对美术馆也有更多的需求,既需要欣赏艺术,还希望得到在艺术课堂和其他文化空间得不到的教育。
笔者认为,美术馆除了是艺术的收藏、陈列、展览主体,更是一个公共空间,一个公众服务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公共教育范畴可以很宽泛。它完全可以承载公民意识的建立、民主观念的培养、文明卫生习惯的普及、饮食文化的传播等等公共教育职能,因为它的目的是———让艺术完美生活。
二、美术馆如何实现教育功能。
是美术馆教观众,还是观众通过美术馆教自己?笔者认为,应该是观众通过美术馆享受自我教育的权利和乐趣。美术馆是公共的空间,每个观众都来去自由,他们自己选择想学的“课程”,美术馆要做的就是当好“助教”“后勤”和“资料库”,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观众往往有“不知需要什么”的茫然感,这时美术馆还需要发挥“引导”的作用。
位于美国加州南部的亨廷顿美术馆在美国学术界拥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其教育推广的对象、内容、方法等均值得我们借鉴。该馆的教育推广大致分为公共教育和学校教育。公共教育包括亲子活动、夏令营、继续教育三部分。亲子活动面向儿童,举办各种兴趣班,让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美术馆的丰富资源;夏令营面向5-12岁的学生,由8位资深讲师带24个班,包括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等;继续教育是指面向成人的各种培训课程,包括园艺、绘画等,使美术馆成为人们的终身学习场所。学校教育活动是美术馆和学校直接合作开发的项目,包括学校教育和师资培训两大部分。学校教育除了常年举办的实地考察活动外,还有与周边学校及教育机构不定期合作的项目。除了各种现场教育活动外,亨廷顿美术馆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供大家免费下载。
在我国,也有许多美术馆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部分美术馆已经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项目。中国美术馆和彩色盒子儿童美术工作室合作设计制作了“《敦煌》———在展厅上儿童美术课”,从100多件壁画和彩塑中挑选出10件作品,既有详细解说,又尽量适合不同年龄孩子选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听完课程后,孩子们还可拿起手中的画笔随意“再创造”,这是国内首创的教育形式;上海美术馆,开展“流动的美术馆”活动,把美术馆的活动与世博会的文化氛围融合;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展了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推动城市边缘儿童融入社会的公益项目“插上艺术的翅膀———流动儿童美术教育项目”。
美术馆要实现自身的发展,需要做到一般展览机构不具备的专业水准,而面对公众时又需要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公共教育与推广活动是美术馆“放低身份”的集中表现。
美术馆不仅仅是呈现视觉艺术的地方,也是一个思考、研究的平台,通过主题多元的策划,将娱乐、审美、思考的功能融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实现美术馆功能的拓展,也让美术馆成为了公众可以亲近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探索[J].东方艺术,2011,(19).
[2]王璜生.美术馆的战略职能———公众政策[A].中美艺术博物馆研讨会报告[C].北京,2008.
作者简介:
杨倩,四川美术馆。
关键词:美术馆;公益;公共教育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17-1
传播美术文化是美术馆人的天职,让更多的人享受美术文化的熏陶,让美术文化惠及人民是美术馆人的使命。各级国有美术馆的免费开放,不仅开启了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也拉近了美术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越来越多的观众把去美术馆作为学习、休闲的优先选项。美术馆在“免费”之余,如何通过各类公共教育和推广活动吸引大家的持续关注、参与互动,从而真正达到提升审美水平的目的,是美术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的公益性一方面体现在举办高水平的精品、品牌展览,让更多的人接受到美术的熏陶;另一方面体现在开展各种公共教育活动,如开放日、讲座等普及美术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如何为群众带来更好的展览,如何为群众做好文化活动使之受益,如何实现它的公共教育功能,是美术馆社会价值的落脚点所在。
一、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功能。
美国博物馆协会1990年在解释艺术场馆的定义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两大核心要素之一:艺术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题为《美术馆的战略职能———公众政策》的演讲中提出了“公众政策”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所谓的“公众政策”由三方面来展开和体现:公众的范围、构成和需求是什么?我们能为公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美术馆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公众服务?
现代美术馆不仅要体现出展示社会文明形象的功能,更要迎合普通百姓的娱乐休闲场所的消费文化功能。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为时尚的今天,美术馆应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大众的文化中,所以,美术馆应努力将大众拉到馆中,像推销商品一样吸引参观者,而不是高高在上,态度冷淡,单纯办展览。往往一开幕就是闭幕,展览期间门可罗雀,艺术家创作的价值发挥不出来,美术馆的社会价值更是得不到体现。
因此,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指出,公共教育越来越成为衡量美术馆公益性程度的“硬指标”。这既需要公共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有整个美术馆的合力。现在的观众对美术馆也有更多的需求,既需要欣赏艺术,还希望得到在艺术课堂和其他文化空间得不到的教育。
笔者认为,美术馆除了是艺术的收藏、陈列、展览主体,更是一个公共空间,一个公众服务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公共教育范畴可以很宽泛。它完全可以承载公民意识的建立、民主观念的培养、文明卫生习惯的普及、饮食文化的传播等等公共教育职能,因为它的目的是———让艺术完美生活。
二、美术馆如何实现教育功能。
是美术馆教观众,还是观众通过美术馆教自己?笔者认为,应该是观众通过美术馆享受自我教育的权利和乐趣。美术馆是公共的空间,每个观众都来去自由,他们自己选择想学的“课程”,美术馆要做的就是当好“助教”“后勤”和“资料库”,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观众往往有“不知需要什么”的茫然感,这时美术馆还需要发挥“引导”的作用。
位于美国加州南部的亨廷顿美术馆在美国学术界拥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其教育推广的对象、内容、方法等均值得我们借鉴。该馆的教育推广大致分为公共教育和学校教育。公共教育包括亲子活动、夏令营、继续教育三部分。亲子活动面向儿童,举办各种兴趣班,让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美术馆的丰富资源;夏令营面向5-12岁的学生,由8位资深讲师带24个班,包括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等;继续教育是指面向成人的各种培训课程,包括园艺、绘画等,使美术馆成为人们的终身学习场所。学校教育活动是美术馆和学校直接合作开发的项目,包括学校教育和师资培训两大部分。学校教育除了常年举办的实地考察活动外,还有与周边学校及教育机构不定期合作的项目。除了各种现场教育活动外,亨廷顿美术馆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供大家免费下载。
在我国,也有许多美术馆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部分美术馆已经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项目。中国美术馆和彩色盒子儿童美术工作室合作设计制作了“《敦煌》———在展厅上儿童美术课”,从100多件壁画和彩塑中挑选出10件作品,既有详细解说,又尽量适合不同年龄孩子选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听完课程后,孩子们还可拿起手中的画笔随意“再创造”,这是国内首创的教育形式;上海美术馆,开展“流动的美术馆”活动,把美术馆的活动与世博会的文化氛围融合;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展了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推动城市边缘儿童融入社会的公益项目“插上艺术的翅膀———流动儿童美术教育项目”。
美术馆要实现自身的发展,需要做到一般展览机构不具备的专业水准,而面对公众时又需要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公共教育与推广活动是美术馆“放低身份”的集中表现。
美术馆不仅仅是呈现视觉艺术的地方,也是一个思考、研究的平台,通过主题多元的策划,将娱乐、审美、思考的功能融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实现美术馆功能的拓展,也让美术馆成为了公众可以亲近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探索[J].东方艺术,2011,(19).
[2]王璜生.美术馆的战略职能———公众政策[A].中美艺术博物馆研讨会报告[C].北京,2008.
作者简介:
杨倩,四川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