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词人晏殊有诗云:“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的确如此,美好的事物常常会唤起我们内心美好的情愫,情动于中,形诸文字,往往就成了绝美的诗歌或散文,文学史上不少名篇的由来大概源于此。如《诗经》中的《关雎》、周敦颐的《爱莲说》、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郭沫若的《银杏》、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等等。
其实,寄物咏怀类的文章并不难写,平时作文和考试作文中一些表现人事特性或体现人物情趣和价值取向的作文题,大都可以写成托物抒怀类散文。具体怎么写,让我们先看一看当代作家苏沧桑的一篇散文《淡竹》。
淡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松树很满足,即使干瘪的果子永远得不到更饱满的收获。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据说气味能抵挡蛇对游人的侵袭。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了随波逐流的命运。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年第12期)
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托物抒怀类的抒情散文。细细剖析这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构思和表达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取物喻人。人物交融
寄物咏怀的文章,在整体构思上是借助联想、想象、象征,取物喻人,做到物与人的融合,物性与人性的统一,是借物性来赞美人性,借咏物来表明心志。因此,描摹事物的特性并将其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是写作此类文章的关键所在。这里又需注意两点:
第一,由形入神,写好物性。首先选好人与物的某一共性,然后就事物的某一特性或这一特性的几个方面进行描写与议论。比如《爱莲说》写“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体态,“香远益清”的芳馨,这是外在美与内在美、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完美统一。《淡竹》就是着重描写竹子的直、空、淡的品性。
第二,贮情笔端,情意抒写。寄物咏怀,往往是以物性的高贵唤醒人性的回归与坚守,因而在叙写时,我们一定要贮情笔端,进行情意化的抒写,让物成为作者情意的载体,使所状之物生动感人,所表之情深厚隽永,使读者陶然其中,深受启迪。因此,此类散文常用第二人称或拟人手法,如郭沫若的《银杏》,似与银杏直接对话,字里行间,情意绵绵。别有一番感人的力量。
二、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寄物咏怀的文章,在行文结构上多是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是人物交融的整体构思在结构上的具体体现和展开方式。以《淡竹》为例,就是先写竹,写竹的形,竹的品性,这是实;然后联想到竹一样的人,是李白、陶渊明、郑板桥……中国儒家,这是虚。由物及人,也是由实到虚,虚实结合,交相辉映,竹子使人物显得可贵,人物使竹子显得可爱。写作时这里也要注意两点:
第一,实者实写,要具体写实。笔墨要多一些,角度要多一些,修辞要多一些,写出来的事物及特性要让读者具体可感。比如,写竹子的“淡”多角度进行描写,从外表到骨子,从人世到出世,来表现竹子优雅散淡。再如《紫藤萝瀑布》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用两个比喻摹态绘形,写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虚者虚写,要简约传神。笔墨宜少,叙述宜粗,议论宜精,抒情宜真,重在引发思考,让读者透过简约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深意。切忌拉拉杂杂,架空议论,矫揉造作。这样可以让主旨自然地生发与升华,而不会 让读者产生一种高高在上、故作高深的布道者印象。
三、对比衬托,主次映照
寄物咏怀类文章,在内容的安排上多有对比衬托、主次映照的情形。在叙写过程中安排一些对比衬托性的事物及片段描写,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使文章内容充实饱满,二是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三是使事物特征更加鲜明,文章主旨更为突出。对于解决高中生作文内容单薄、行文呆板的问题,这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该注意把握好两点:
第一,所选事物在特征上要有相似点、可比性,不可胡乱联系,为比而比。一般来说用来对比映衬的事物应是同类事物,而且应可能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时令出现,比如,《银杏》里面用梧桐、白杨作对比;比如,《淡竹》里用稻子、松树、法国梧桐、兰花、浮萍等作对比,其中稻子、兰花、浮萍似乎不可比,但把它们都放在初秋这一季节,又有了可比性。
第二,所选事物在笔墨安排上分量要恰当,不能颠倒主次,冲淡主题。一般说来,对比性的事物及描写,往往放在主要事物的前后来写,以一段为宜,少则两三行,多则六七行。对其描写应主要集中在“不好的品性”描写上,不要牵涉其余。
做好了这三点,也就掌握了托物抒怀散文写作的要领。当然在这三点中,取物喻人,写好物性是至关重要的。刘勰说:“比类虽繁,以至切为贵。”“至切”,就是取物与立意要相合。否则,文章就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学生习作】
倾听潮声
何颖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看着滚滚江水,感叹历史,而今我倾听着阵阵潮声,心潮澎湃……
坐在青岛细软的沙滩上,夜色昏昏,伸出手,只有无边黑色落下,看不清海的颜色,只感觉到一团黑色自远而至,于是,再闭了眼,倾听。是的,我听到了海水一张一合,包吞天地的声音。
听!潮水来了,那声越来越大,我知道那是他在积蓄冲锋的力量,静谧的一刻到来了,那是他最辉煌的时光。然而不多时,“哗哗哗”一声响后,一切都在飞速地撤退,我甚至被下落的水滴打湿,随后,又是“哗哗哗”,我猜想他也许从最辉煌的顶峰跌落到黯淡的平凡中,他是心有不甘,他伤心了,失落了,于是在抽泣吧。但是,不久又一阵潮更加汹涌地扑来,这一次我全身都湿了,我终于明白,一起一伏,一升一降,一高一低正是他人生的曲线,从平凡中起家到达成功的金字塔,虽然他落败了,但是落败了又如何,他不是如我所想的那样抽泣,因为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要从失败中爆发,爆发出更加强劲的力量,那“哗哗哗”是他对下一次冲锋最简单却也是蕴藏着最深沉力量的呐喊。
原来如此啊,听懂了潮语的我竞为潮水不屈不挠的悲壮情怀所打动。人世浮沉,如若我们在艰苦人生中也拥有这种坚强的内心,那么何足为患?何足为难?何足为惧?想着念着,我禁不住站起身,对这潮水抱以无限敬意。那么,就让我再听听潮声击荡的雄壮吧!起,落,起,落,起,落,倾听着,用心地谛听着,恍若又听到许多遥远的声音……
那笑声,是韩安国的吧,高位被贬,竞笑颜以对,终又获重用,于是他笑称自己“死灰复燃”,这笑里几多感伤,几多坚忍;那刀刻竹简的声音,是太史公吧,飞来横祸断送一生锦绣,但他笔耕不辍,一部《史记》达到人生巅峰,赢得后世无限的青睐;那铿锵的讲话声,是邓小平吧,三上三下,没有坚强意志,打不垮的精神,谁能等到黎明的晨光?
这些人,这些从逆境中奋起、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还能坚定理想勇往直前的人,他们的精神不正是我从潮声中领悟到的潮之精神吗?
倾听潮声,才知道挫折不算什么,苦难不算什么,大起后要能承受大落,大落后要能积聚大起,于大起大落中方见英雄本色!
闭了眼,让我再次倾听青岛的潮声,再次倾听历史中的潮声吧……
点评: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托物抒怀类散文。作者从潮水起伏升降的形态中,感受到了潮声中蕴含的面对人生的苦难、人生的起伏能够积蓄力量、逆境奋起、永不言败的英雄本色,进而联想到具有潮之精神的人,并给予热情讴歌。思路如潮波涌起,脉络分明;感情如潮水激荡,撼人心魂。
其实,寄物咏怀类的文章并不难写,平时作文和考试作文中一些表现人事特性或体现人物情趣和价值取向的作文题,大都可以写成托物抒怀类散文。具体怎么写,让我们先看一看当代作家苏沧桑的一篇散文《淡竹》。
淡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松树很满足,即使干瘪的果子永远得不到更饱满的收获。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据说气味能抵挡蛇对游人的侵袭。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了随波逐流的命运。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年第12期)
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托物抒怀类的抒情散文。细细剖析这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构思和表达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取物喻人。人物交融
寄物咏怀的文章,在整体构思上是借助联想、想象、象征,取物喻人,做到物与人的融合,物性与人性的统一,是借物性来赞美人性,借咏物来表明心志。因此,描摹事物的特性并将其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是写作此类文章的关键所在。这里又需注意两点:
第一,由形入神,写好物性。首先选好人与物的某一共性,然后就事物的某一特性或这一特性的几个方面进行描写与议论。比如《爱莲说》写“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体态,“香远益清”的芳馨,这是外在美与内在美、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完美统一。《淡竹》就是着重描写竹子的直、空、淡的品性。
第二,贮情笔端,情意抒写。寄物咏怀,往往是以物性的高贵唤醒人性的回归与坚守,因而在叙写时,我们一定要贮情笔端,进行情意化的抒写,让物成为作者情意的载体,使所状之物生动感人,所表之情深厚隽永,使读者陶然其中,深受启迪。因此,此类散文常用第二人称或拟人手法,如郭沫若的《银杏》,似与银杏直接对话,字里行间,情意绵绵。别有一番感人的力量。
二、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寄物咏怀的文章,在行文结构上多是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是人物交融的整体构思在结构上的具体体现和展开方式。以《淡竹》为例,就是先写竹,写竹的形,竹的品性,这是实;然后联想到竹一样的人,是李白、陶渊明、郑板桥……中国儒家,这是虚。由物及人,也是由实到虚,虚实结合,交相辉映,竹子使人物显得可贵,人物使竹子显得可爱。写作时这里也要注意两点:
第一,实者实写,要具体写实。笔墨要多一些,角度要多一些,修辞要多一些,写出来的事物及特性要让读者具体可感。比如,写竹子的“淡”多角度进行描写,从外表到骨子,从人世到出世,来表现竹子优雅散淡。再如《紫藤萝瀑布》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用两个比喻摹态绘形,写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虚者虚写,要简约传神。笔墨宜少,叙述宜粗,议论宜精,抒情宜真,重在引发思考,让读者透过简约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深意。切忌拉拉杂杂,架空议论,矫揉造作。这样可以让主旨自然地生发与升华,而不会 让读者产生一种高高在上、故作高深的布道者印象。
三、对比衬托,主次映照
寄物咏怀类文章,在内容的安排上多有对比衬托、主次映照的情形。在叙写过程中安排一些对比衬托性的事物及片段描写,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使文章内容充实饱满,二是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三是使事物特征更加鲜明,文章主旨更为突出。对于解决高中生作文内容单薄、行文呆板的问题,这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该注意把握好两点:
第一,所选事物在特征上要有相似点、可比性,不可胡乱联系,为比而比。一般来说用来对比映衬的事物应是同类事物,而且应可能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时令出现,比如,《银杏》里面用梧桐、白杨作对比;比如,《淡竹》里用稻子、松树、法国梧桐、兰花、浮萍等作对比,其中稻子、兰花、浮萍似乎不可比,但把它们都放在初秋这一季节,又有了可比性。
第二,所选事物在笔墨安排上分量要恰当,不能颠倒主次,冲淡主题。一般说来,对比性的事物及描写,往往放在主要事物的前后来写,以一段为宜,少则两三行,多则六七行。对其描写应主要集中在“不好的品性”描写上,不要牵涉其余。
做好了这三点,也就掌握了托物抒怀散文写作的要领。当然在这三点中,取物喻人,写好物性是至关重要的。刘勰说:“比类虽繁,以至切为贵。”“至切”,就是取物与立意要相合。否则,文章就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学生习作】
倾听潮声
何颖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看着滚滚江水,感叹历史,而今我倾听着阵阵潮声,心潮澎湃……
坐在青岛细软的沙滩上,夜色昏昏,伸出手,只有无边黑色落下,看不清海的颜色,只感觉到一团黑色自远而至,于是,再闭了眼,倾听。是的,我听到了海水一张一合,包吞天地的声音。
听!潮水来了,那声越来越大,我知道那是他在积蓄冲锋的力量,静谧的一刻到来了,那是他最辉煌的时光。然而不多时,“哗哗哗”一声响后,一切都在飞速地撤退,我甚至被下落的水滴打湿,随后,又是“哗哗哗”,我猜想他也许从最辉煌的顶峰跌落到黯淡的平凡中,他是心有不甘,他伤心了,失落了,于是在抽泣吧。但是,不久又一阵潮更加汹涌地扑来,这一次我全身都湿了,我终于明白,一起一伏,一升一降,一高一低正是他人生的曲线,从平凡中起家到达成功的金字塔,虽然他落败了,但是落败了又如何,他不是如我所想的那样抽泣,因为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要从失败中爆发,爆发出更加强劲的力量,那“哗哗哗”是他对下一次冲锋最简单却也是蕴藏着最深沉力量的呐喊。
原来如此啊,听懂了潮语的我竞为潮水不屈不挠的悲壮情怀所打动。人世浮沉,如若我们在艰苦人生中也拥有这种坚强的内心,那么何足为患?何足为难?何足为惧?想着念着,我禁不住站起身,对这潮水抱以无限敬意。那么,就让我再听听潮声击荡的雄壮吧!起,落,起,落,起,落,倾听着,用心地谛听着,恍若又听到许多遥远的声音……
那笑声,是韩安国的吧,高位被贬,竞笑颜以对,终又获重用,于是他笑称自己“死灰复燃”,这笑里几多感伤,几多坚忍;那刀刻竹简的声音,是太史公吧,飞来横祸断送一生锦绣,但他笔耕不辍,一部《史记》达到人生巅峰,赢得后世无限的青睐;那铿锵的讲话声,是邓小平吧,三上三下,没有坚强意志,打不垮的精神,谁能等到黎明的晨光?
这些人,这些从逆境中奋起、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还能坚定理想勇往直前的人,他们的精神不正是我从潮声中领悟到的潮之精神吗?
倾听潮声,才知道挫折不算什么,苦难不算什么,大起后要能承受大落,大落后要能积聚大起,于大起大落中方见英雄本色!
闭了眼,让我再次倾听青岛的潮声,再次倾听历史中的潮声吧……
点评: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托物抒怀类散文。作者从潮水起伏升降的形态中,感受到了潮声中蕴含的面对人生的苦难、人生的起伏能够积蓄力量、逆境奋起、永不言败的英雄本色,进而联想到具有潮之精神的人,并给予热情讴歌。思路如潮波涌起,脉络分明;感情如潮水激荡,撼人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