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沿绿汁江河岸公路行驶,绿汁江江水或汹涌湍急,似天河奔泄;或凝滞成潭,澄碧如玉,来到海拔600米亚热带、热带气候的绿汁江畔,以往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得到遏制,旧貌早已换成新颜,放眼望去,满山皆绿,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明显改善,通过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以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生态循环农业。
位于楚雄州双柏县南部,绿汁江北岸的大麦地镇,是于2009年完成镇政府驻地整体搬迁的民族乡镇。全镇国土面积522.8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126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共有3001户,总人口9681人,少数民族人口9483人,占总人口的94%,非农业人口1125人,占总人口的11.7%。
这里气候资源独特,海拔高差突出,立体气候明显,属典型的亚热带、热带河谷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极为丰富,沿江年平均气温22℃左右,全年无霜,适宜种植农作物。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4万亩,人均耕地2.5亩。这里水能资源充沛,绿汁江在大麦地境内流程约50公里,已投入使用的河口河小(一)型水库,总库容量为718万立方,可辐射灌溉面积2万多亩。
就在这个集山区、农业、贫困、民族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凭借自身特有的气候、土地以及水能等资源优势,近年来,全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基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过去的大麦地镇土地贫瘠,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而今,旧貌早已换成新颜,放眼望去,满山皆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遏制,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明显改善。
发展绿色GDP已成共识。面对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大麦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经济建设立足于生态建设之上,着力打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强化生态保护的同时,抢抓发展机遇。
为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大麦地镇以粮烟产业为基础、热作产业为先导、林业和畜牧业为支撑,第三产业逐步兴起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推行集约节约使用投入品和清洁化生产,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当地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建立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和谐发展。
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相互结合,种植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枝叶可作为牲畜养殖的饲料,促进了畜牧业集约、生态发展。与此同时,牲畜产生的粪便可作为种植的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又可发展沼气,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降低空气污染指数,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截至目前,全镇葡萄、蔬菜、小枣等热作产业的种植面积分别达10000亩、16000亩、1500亩。已建标准化养殖下去18个,备案规模养殖场75个,发展养殖重点户343户,千只肉羊养殖场1个、百头肉牛养殖场1个,积极有效推动了山地牧业的发展进程。2014年,全镇计划完成优质烟种植2500亩。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9314亩,青花椒种植面积达3167亩,膏桐种植面积达148637亩。
责任编辑:李晓欢
位于楚雄州双柏县南部,绿汁江北岸的大麦地镇,是于2009年完成镇政府驻地整体搬迁的民族乡镇。全镇国土面积522.8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126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共有3001户,总人口9681人,少数民族人口9483人,占总人口的94%,非农业人口1125人,占总人口的11.7%。
这里气候资源独特,海拔高差突出,立体气候明显,属典型的亚热带、热带河谷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极为丰富,沿江年平均气温22℃左右,全年无霜,适宜种植农作物。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4万亩,人均耕地2.5亩。这里水能资源充沛,绿汁江在大麦地境内流程约50公里,已投入使用的河口河小(一)型水库,总库容量为718万立方,可辐射灌溉面积2万多亩。
就在这个集山区、农业、贫困、民族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凭借自身特有的气候、土地以及水能等资源优势,近年来,全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基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过去的大麦地镇土地贫瘠,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而今,旧貌早已换成新颜,放眼望去,满山皆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遏制,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明显改善。
发展绿色GDP已成共识。面对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大麦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经济建设立足于生态建设之上,着力打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强化生态保护的同时,抢抓发展机遇。
为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大麦地镇以粮烟产业为基础、热作产业为先导、林业和畜牧业为支撑,第三产业逐步兴起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推行集约节约使用投入品和清洁化生产,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当地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建立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和谐发展。
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相互结合,种植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枝叶可作为牲畜养殖的饲料,促进了畜牧业集约、生态发展。与此同时,牲畜产生的粪便可作为种植的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又可发展沼气,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降低空气污染指数,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截至目前,全镇葡萄、蔬菜、小枣等热作产业的种植面积分别达10000亩、16000亩、1500亩。已建标准化养殖下去18个,备案规模养殖场75个,发展养殖重点户343户,千只肉羊养殖场1个、百头肉牛养殖场1个,积极有效推动了山地牧业的发展进程。2014年,全镇计划完成优质烟种植2500亩。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9314亩,青花椒种植面积达3167亩,膏桐种植面积达148637亩。
责任编辑:李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