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写作生活化习惯的养成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keitr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深感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农村中学生由于写作素材贫乏,写作视野狭窄,不少农村中学生写作兴趣低下,一听说要写作就头痛害怕。通过在农村中学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改变农村中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困境,让学生走近生活,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的素材,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有目的的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美,能抓住生活的片段和精彩的瞬间并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通过此种研究方式,培养学生爱生活,更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这种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爱家乡,爱社会的愿望。
  一、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主要是因为缺少生活体验、写作数量较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
  1、缺少生活体验
  我校地处山区农村,学生们的生活面比较宽,但是体验不丰富,素材积累不充分。不留心观察生活,缺少从生活中摄取材料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许多学生认为写作文难度大,无物可写,部分学生绞尽脑汁,凭空假想,没有真情实感,脱离实际生活,缺少生活气息。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就没有生动的写作素材,由于农村中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在写作时没话可说,难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久而久之,对作文的反感情绪也就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怕作文、厌作文、不愿作文的心理。
  2、写作数量较少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中考作文命题形式,给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了十分自由广阔的天地。但是,学生真正肯花工夫去写的还是不多,一方面是写作实践活动过少,学生可支配的用来写作的自由时间太少,作文时间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应有的作文基本功训练。
  3、教师教学中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
  淡化作文教学,满足于学生抄背优秀作文。基于以上现状我们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走进生活显得极为重要。
  二、农村中学生写作生活化习惯的养成
  《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的这些论述,为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作文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们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上,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让学生走进生活,开拓作文之源。欣赏农村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和劳动场景并随时记录下来。多深入生活是开拓学生写作天地的有效途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到处是写作的素材,在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在平常貌似枯燥、乏味的农村生活中去发现、挖掘生活的素材。只有深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生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才能抒自然之情,写自在之趣。也只有生活丰富,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取其精华,做好文学的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知识积累是学生作文写作的必要前提,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反之,没有积累,则胸无点墨,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因此,必须引导农村中学生多阅读多积累。要充分利用学生年少记忆强的优势,指导学生一方面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大量吸收优美语句:另一方面自行摘录熟记一些自己认为好的、感触深的语句或语段。要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并定期评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校园生活,丰富学生作文源泉。通过校园广播,学生校刊投稿,变“要我写”、“要我说”为“我要写”、“我要说”。总结出适合学生良好生活化作文的习惯,形成有效的作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合理的利用好生活资源,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直接参与,锻练了自己的胆量,又提高了自己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多写。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能力的培养,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要经常性开展作文写作评比活动,对较优秀的学生作品给与奖励,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把较好的作文寄到报刊杂志发表。要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逐步提升。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灵活采用同桌互读互评、小组轮读推荐习作、集体交流评选佳作、优秀习作展评等评议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议、学会欣赏、学会修改,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方法如何不同,只要遵守新课程中的新概念,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作文教学就会在教师的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沃土。农村中学生写作生活化的养成,就会从封闭的“要我作文”向开放的“我要作文”转变,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笔下文章就会变得有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其他文献
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富含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在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用地理事实、地理现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使学生在不知
[摘 要]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  [关键词]数学 启发 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那么以往的课堂上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头表达。课堂上教师讲概念,学生记概念;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学习,乏味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的课堂教学了。本文从发展学生提问、讨论、讲评、总结“说数学”能力入手,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去质疑、猜想、进取,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发挥其潜能。  一、发展学生“
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但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都能认识到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要性,但在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上营屯小学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采用多种形式引导  直观引入。有兴趣才能学好,多媒体正是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从教
体育是提高人的身体机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与基础。但是体育课如果仅限于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唤起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才是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出主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情境的创设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音乐课堂的情境创设,是唤起学生心底情感的和听课的一个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
“生活即教育”,新课程也强调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注意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让数学与生活联袂,从而扩大数学教学时空,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真正让学生喜欢上这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因此,我在课程改革当中力求能够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一、精选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经验和
在美术教学中,应该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
利用有性杂交方法培育洋芋良种,方法简便,容易掌握。是一种多、快、好、省培育洋芋优良品种的方法。一般只要三、四年时间便可育成新品种。目前,正值洋芋进行杂交的季节,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