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格”再“破格”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82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悟名家名篇在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共同特质,并加以模仿,对于写作初学者来说这种“人格”训练是很有效的,只有借鉴,经过内化才有可能创新。但是作文教学如果陷入“模式化”的僵局,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严重背离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力求彰显个性、创意表达”的初衷。
  一、套用模式,弄巧成拙
  聚焦日常写作教学,作文模式化的现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结构模式化
  文无定法,但是在数以千计的学生作文中,结构却有惊人的相似,大多数是开头提出论点,中间列举两三则事例,结尾再强调论点。还有一部分是首先对材料进行简短分析,提炼中心论点,然后选取相关事例佐证,最后进行总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用固定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训练就造成了“千人一面”的作文。
  2.材料模式化
  材料是作文中用来表达主题最重要的部分,选择材料要围绕主题,不同的主题应当选择不同的材料。但是在写作过程中,雷同材料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曾有人尝试运用两则人物素材来写同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甚至可以篇篇都很精彩,这样的素材成了万能素材、百变素材。
  3.表达模式化
  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可以使文辞丰富、思想饱满。所以,学生往往也会借此增添文彩,但是呈现出来的文章却是表现手法的模式化运用,比如修辞的模式化,文章开头大量排比的运用等。
  除此之外,作文还存在主题模式化、语言模式化等问题,如果不仔细推敲,很容易被这些作文动人的哲理故事、华丽的辞藻、磅礴的气势所打动。
  二、科学运用,摇曳生姿
  1.培养共性化的起点意识
  “共性指导”是指教师在文体规范和写作规律等写作的共性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一指导可以有纵向指导和横向指导两个方式:“纵向”指这一指导贯穿了写作的三个阶段,写作前教师就共性方面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指导,写作中学生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教训获得感性的认识,写作后通过教师的评和学生的改完成再创作,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收获新的创作成果的同时不断强化对写作共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反复训练加强对写作共性规范、规律的掌握。“横向”指在同一阶段从文体要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語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指导,以强化学生对写作共性的认识,使学生在写作活动中不断积累和吸收写作的共性规范和规律。
  2.树立个性化的目标意识
  教师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目标意识”主要体现在写作前和写作后两个阶段。
  写作前阶段,首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积累丰富的材料,除了生活经验的积累外,个性化的阅读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学生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体味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见解,从而形成写作时多角度、多层次的构思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真情投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指导学生写自己熟知的事,抒自己真实的情,抓住这一条纲,学生的写作便与他的内心世界相勾连。另外,写作后阶段,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评改,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展示平台,使学生获得更生动活泼而富有成就感的写作收获,从而激发学生展示自我个性的创作热情。
  通过在完整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目标意识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共性指导和个性延展双管齐下
  首先,“共性指导”是基础。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不仅在选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写作能力上有较大的欠缺,即使在基本的文体规范和文体要求的掌握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同时,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实践总结,来自于对写作规律的逐渐掌握,在写作实践中掌握方法、找寻规律才能有效地提升写作水平。因此,写作教学在文体规范和写作规律等共性上进行指导,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
  其次,“个性延展”是提升。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规范和规律、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本能力后,写作指导便要由“共性指导”向“个性延展”转移。此时便不是停留在规范和规律的指导层面,而是指导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用真实的情感去体验和感受生活,从中寻找写作热情,汲取写作养分。
  写作是学生审美情趣生成的过程,作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无疑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好的作文从来就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文教学应该是“百花齐放”,写作活动更应该是“百鸟争鸣”,当包装和浮夸长期钳制写作的心灵,学生就会慢慢被吞噬掉灵性和人性。
其他文献
写作素材是写作当中用来优化文章的优美字句、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材料,是写作的前提和保障。《红楼梦》是中华文坛中的至尊瑰宝,不但“文备众体”,而且入情入景,惊艳世人。品读《红楼梦》,不仅可以从中寻觅写作技巧,还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素材,积累连珠妙语,积淀哲理故事,凝练深邃思想,夯实写作素材的根基。因此,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红楼梦》中收集写作素材,使学生学会捕捉优美文句,体悟具有深层含义的话语,进而品评、
期刊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作者忽然听到琵琶之声,忘却了回家的路。这是人与音乐的偶然相遇,正值作者被贬之际,郁郁不得志的内心被这美妙的琴声拨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这是士人与歌女的相遇。一个是仕途之路荆棘坎坷的士人,一个是流浪江湖孤单落魄的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此刻作者感到自己就如同被商人抛弃的歌女一般,对国家忠心可鉴,却落
期刊
现当代诗歌在高中语文学习与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诗歌,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是抽象含蓄、晦涩难懂的,尤其是情感,很多时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增加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寻找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最简便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主要有因声求气(即朗读法)、因风起浪(即背景介绍法)和析句析字(即语境法)。  没有诗歌的
期刊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该阶段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与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古典诗词生动而凝练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  一、古典诗词中的“炼字”现象  说起“炼字”,每一个高中生都不会陌生。  一是因为“炼字”是诸多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它在诗词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比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中的
期刊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文体分类的专项写作训练较多,绝大多数是整体性的作文练笔,而对作文过程性的指导、作文局部的探讨还比较零散浮泛。作文中引用诗文这种问题也只是略有提及。在行文中灵活应用已经积累的古诗文资源及其相关拓展内容,这一类的策略指导还相当缺乏。古诗文及其拓展性诗句的直接引用,要与作文内容契合,不可牵强附会。引用的诗句文段或可补充内容,增加文学意蕴,或可支撑观点。直接引用古诗文的名言警句,按引用的
期刊
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从阅读到领悟再到语言运用,就是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与反应的过程。因此,阅读一般可以分为感知、欣赏、评价和反馈四个层面,课外阅读指导,就是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理性批判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思维空间上的拓展,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即把控学生的“初步感知—理解领悟—分析鉴赏—表达反馈”四个环节。据此,笔者针对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期刊
美国教育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上好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提问之“智”  在“激趣”中“启智”,并运用智力去“寻法”,这是“智趣”语文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1.科学性  问题
期刊
夏丐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充满爱心的,富有情感的。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人。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其人文精神就蕴含在语文课程(包括教材)中。  一、感恩父母,学会孝敬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于我们最大
期刊
这是我第二次教《(论语)选读》,但我仍然在学生眼中看到了他们对孔老夫子的“不以为然”。那甚至带点儿鄙夷和不屑的神情,和上一批的学生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终于,我很自责地说:“我感到自己很对不起孔子他老人家,因为我越是教得多,你们越是对他反感得强烈。”“90后”的学生很有自己的个性:“老师,您不用自责,我们从来没有对他产生过好感。”原来,无论是千年之前还是今时今日,孔丘毕竟还是孤独的。  两千五
期刊
《赤壁赋》是苏教版必修一中的一篇重要文言文。一提到《赤壁赋》,教师们都会想到要知人论世,即要联系“乌台诗案”,认为即使是“乌台诗案”这样的挫折也压不跨苏轼的精神支柱。因为苏轼的乐观开朗、豁达通脱、狂放不羁、潇洒超脱是天生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但笔者以为,这些并非天生的,而是在身处逆境、心有悲情时不断超脱和化解中养成的、练就的。试看看《赤壁赋》一文中的四种悲情意蕴。  一、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而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