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间的事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尝试回顾了自己这一年多来自由职业的生活,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尽管备忘录上每天都记着各种各样要做的事情,回头去看,却零零碎碎什么也想不起,很多事情做了又断,断了又拾,结论是我动作太慢了,而时间过得太快了。只能安慰自己,不要以肉眼可见的产出来衡量任何一段时间的好坏。这样想来,给本刊写的专栏,竟然成了为数不多的一直在坚持的事,果然,外力的逼迫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也常常有“就不再继续了吧”的念头从脑中冒出来。
  一年前,朋友告诉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给一份全新改版的杂志当专栏作者,抱着“一个月交一篇应该挺容易吧”的幼稚想法,我很快接受了,也很快发现,这件事一点也不容易。表达的苦恼无疑是一种非常真实的苦恼,除了小说,自己并没有那么多话要讲,何况小说也不是常有的事。更要紧的是,很多想法即使挤在脑子里疯狂打转,话到嘴边却始终不知道该怎么说,同时又愈发意识到语言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本能的警惕。加之在当下的环境里,对自己的表达负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每个月的月底就成了我最“惶恐”的时候。
  真快啊,一年多过去了,打开“白纸黑字”文件夹,里面已经躺着14个文档了。按时间顺序点开粗看了一遍,很多东西明明是自己写的,竟然已经不记得了。信息的冲击巨量又迅速,有时即便是两三天内的热点,一旦被新的热点覆盖,又如同发生在几年前一样遥远。比如七月份人们陷入对突发雨灾的恐慌时,很难想象某次越野马拉松的意外事故竟然不过是一个月前的事;比如一旦沉浸在四年一度的奥运狂欢里,就会暂时忘记还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和未曾停止漫游的亚洲象。仿佛关注一旦中止,事情就不存在了——“什么?大象还没回家吗?”这时候就会十分佩服那些仍在雨林里抱着摄像机苦苦追踪的人。



  人的记忆被信息循环冲刷着,信息也冲刷着时间的存在感。朋友A曾断定,这个时代并不需要这么多内容,可就是有这么多内容借助移动网络被呈现。与此同时,关于内容的内容,关于内容的内容的内容,一系列衍生品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各类平台上被制造和传播出来,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内容吗?最近在和朋友B讨论时,我的想法是能不能过滤掉观点和立场,直接去获取一手的信息。B却对此持相反意见,觉得在众声喧哗的时刻,最该被关注和留心的正是由信息引发的舆论,也就是说,信息可能不够确切,但声音可以成为迷雾中真正的事实。他期望去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从纷乱的毛线中找到精准的背景。我表示暂且相信,但还是觉得自己难以做到。毕竟借由一个微小的路径去打开庞杂的世界,是需要心理建设的。总觉得自己的视线和情绪过分被遥远的事物牵制了,很多东西难以分辨真假,鼻子却真真切切地被牵了走。想想墙上的影子,一旦蜡烛被吹灭,影子还会在吗?所以最近开始对手机产生主动的抗拒,希望能减少关心手机里的世界,能更关心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但又无法确定,这种做法是不是过于“鸵鸟”了。
  再查看过往的专栏时,我发现很多事情都有了新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很多人仍坚持着自己的行动和产出。比如在曾推荐过的书里,写完《秋园》的杨本芬于一年后推出了第二本《浮木》,以80岁高龄继续书写着记忆中的人和事。书中有很多一闪而过的小角色,这些角色大多以意外的方式消失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如若没有作者的提及,也许他们再也不会被人记得。这次阅读,最打动我的,仍然是作者清晰地记得这些人活着的样子,并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了。而诗人陈年喜也在诗集《炸裂志》之后推出了最新的非虚构作品《活着就是冲天一喊》,除了新创作的诗歌和对矿上生活的再现,他也专门留出一个小辑给各种萍水相逢的打工朋友。人生的艰苦列车上,大家同去,不一定能同回,记录这短暂的同路,是尊重,也是对缘分的守护。这些书我看完之后都会带回家给母亲和外公看,他们在阅读之后聊起自己生命中的一些类似的人和事,偶尔也心血来潮尝试写下来。这大概算是书带给读者的巨大力量吧。
  再比如,此前介绍过的做“公园”展的施翰涛老师,最近在莘庄做了一个新展,主题同样是关于城市,这次的名字叫作“彼此”,你能透过建筑的照片看到街区的前世今生,也能通过行走去搜集来自各个角落的声音,不同字体的招牌,不同水文记录和桥的形状,彼此是不同的地方之间的联通,也是地方和人之间的互动。
  说到展,我最近也参与了一次公共美术馆的布展,主题是“未知游戏”,其中有一个特别项目是关于杨浦区的定海桥。3个板块分别以游戏的方式告别一块熟悉的土地,以游戏的方式探索去中心化的社会,以游戏的方式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经验,或者空间与空间的联结。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几乎是可以确认的,虽然人生来孤独,但创造性是在关系中产生的。共同劳动永远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所居住的地方,今年夏天和去年夏天最大的区别好像是今年没有这么热,高温天气不多,台风也来了没几个,但是雨下个不停,有时下到让人差点产生了还身在6月梅雨季的错觉。厄尔尼诺让世界各地的天气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了,每天打开网站,总能看到几条关于自然灾害的新闻。看东京奥运的时候我就在想,奥运会持续到哪一年呢?一查,果然坏了,有科学家研究发现,2084年世界上将不存在可以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非办不可的话,也就只有极圈附近的几个地方可以。这件事让我很沮喪,同时又奇异地化解了一些眼前的烦恼,世界快要大变了,何苦纠结呢。但我还是给自己立了一个小小的目标,希望未来可以在每月专栏里尝试一些成系列的东西,心里的自己是这样跳出来教训自己的,喂,时间不多了,好歹做点有用的事吧!
其他文献
米糧库胡同的一角  我出生在米粮库胡同,并在此度过了美丽的童年。  如今我已年过60岁,见物思情,常常想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好时光,虽已遥远,但追忆常留。胡同里养蚕  可能是年龄愈大,愈喜欢闲适。我爱逛花鸟鱼虫市场、古玩杂物商摊,常常行走在其中,流连忘返。2018年我在城南花鸟市场无意中看到了有商户卖蚕,已长大的蚕,密密麻麻地趴在桑叶上。仔细想想,我已经几十年没见过蚕了,城市改造把很多胡同都拆
期刊
同为东亚邻国,我们对韩国的人文诸方面,了解得远没有日本多.就像很多人知道日本有特有的俳句,却少有人能讲出韩诗在文体上有什么创造.但是,这并不影响打动人的好诗以自己的方式流入我们心里——高龄诗人高银的诗集引进出版,我就时不时拿出来一读.而通过银幕,我们能看到更多的诗,以及诗背后的人.韩国的两大导演——洪尚秀与李沧东,都曾在银幕上塑造写诗的人.更有意味的是,主人公都以自己的生命归路做了诗歌的注解,让人忍不住会去想诗与死亡、诗与永恒的关系.
期刊
平凡岗位,彰显人性rn当今社会,为了应对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兴起了各种各样方便快捷的服务,其中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恐怕要数快递行业,它像一张看不见的网,遍布城乡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足不出户却维系着人与社会的特殊关联,远隔千里依然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永州市零陵花鼓戏剧团创排的大型花鼓戏《走啰行啰》,在探寻快递行业人性化服务的背后,人的情感空虚和价值追求.
期刊
整理《魏东明自传》,主要是受韦君宜先生的启发。  前些日子读到韦君宜先生二十多年前的文章《忆魏东明》(被收入2005年出版的《北京文学》55年典藏“散文随笔卷”)。韦先生与魏东明曾经是清华大学的同窗,又同是“一二·九”运动的活跃分子。韦先生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最近我受命参加‘一二·九’运动史编写工作,翻阅材料,在许多材料中都碰见魏东明的名字。”这篇文章写得也很忧伤:“他这个人身后连提都没人提起,
期刊
《红》摄影 黄大智  2021年5月26日,德国歌德学院宣布,本年度“歌德奖章”(Goethe-Medaille)授予全世界三位艺术家,其中有中国的剧场艺术家兼编舞家文慧。上一次得到这个殊荣的是诗人、翻译家冯至,1983年。中国的得奖者从男性到女性,从文学翻译到当代剧场艺术,这里面的变化,是时代的跨度,也是时代的刻度。  文慧是谁?当这个得奖消息在国内传开时,引发许多人的问号。作为一个长年耕耘于肢
期刊
2021年年底,舞蹈家陈爱莲已离开我们快一年的时间。回溯这位舞神大咖的一生,人们无法忘记她的舞蹈技艺和活力曼妙。艰辛岁月:孤儿院走出的舞蹈家  1939年,陈爱莲出生在上海,命运多舛,10岁时父母病故,陈爱莲成为孤儿,进入上海一心孤儿院。1952年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学员班到上海招生,在孤儿院里选中了13岁的陈爱莲。  由于珍惜学习机会,刻苦训练,陈爱莲很快崭露头角,在经过两年的学员班生活后,陈
期刊
直到来英国很久之后,我才知道下午茶是什么。一般来说,中国人很难把茶和下午联系在一起。如果茶是提神醒脑的工具,那么它多数时间应该出现在早晨和晚上,以及每顿饭的餐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也多是如此。如果茶是供文人赏玩的艺术,那么也不必非得下午。不论什么时候,只要端着茶盏,借鲁迅说的话,骚人墨客都会觉得“悲哉秋之为气也”。伤春悲秋,本是细腻敏感心灵的常态,而茶此刻不过是托物言志的点缀。我与茶  中国人对茶的
期刊
郭晓凤,1965年出生于北京,在北京市平谷区第七小学任教,参与环保事业11年之久.郭晓凤是一名老教师,虽已到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但身体倍儿棒,精神劲儿十足,说起来这还要归功于她日常的出行方式.
期刊
刘海香,出生于1984年,就职于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参与环保事业8年.刘海香是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行政庭法官助理,同时也为行政庭党支部组织委员.她自2014年居住于顺义区牛栏山镇以来,一直以公职与党员的双重身份,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坚守绿色生活理念,在思想上让绿色种子落地生根,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行动上让绿色在身边开花结果.
期刊
又是一个开学季悄然而至,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伴随着“双减”政策大力推行和疫情后时代网络教学大规模被应用的开学季.“双减”的要旨是希望通过减轻孩子们校内外的课业负担,给他们更多时间和空间玩耍与成长;网络教学扩大了教学的范围空间和方式,间接地也是给了学生们更多空间去参与学习和分配学习之外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可能有一个会让家长们都忧心忡忡的问题来了,自由的空间大了,那么孩子们能好好地把这个自由的部分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吗?孩子们的课外爱好中有很多主题,都是家长很陌生甚至是排斥的,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理解和帮助青少年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