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反馈的数据、具体事例与合理的分析,指出了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种种消极影响,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网络的发展给广大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以及帮助广大的中小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网络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能够正确的认识和使用网络,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网络 心理 农村 消极影响 中学生
网络是人类文明的硕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傲。网络时代的到来必然引发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都不可避免地被其所影响和改变,由此必然导致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这一现象同样不可避免地影响和改变着广大的中小学生们,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本文希望通过探讨网络对广大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帮助广大中小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和使用网络。
截2001年1月止,我国上网计算机约892万台,上网用户约2250万,处于受教育阶段的网民超过上网人数的50%,调查表明,73.2%学生属于在家上网,高达73.88%的学生成绩受网络影响,而学生是目前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处于自我迷茫、实现自我确认状态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件阶段,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互动性、海量性和全球性等对他们更多的体现在那难以抗拒和难以分辨上,那么网络对广大中小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究竟有多大呢?下面就是我对他的一些认识,希望能引发你的共鸣。
一、网络交往妨碍了学生诚信品质的确立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1.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由于网络交友的虚拟性,并非面对面交往,人潜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会得以引发或强化,其中以撒谎最为严重。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就是从网络中学会了撒谎,并以此为乐。调查显示73.32%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网络交往中,双方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辨别,易受到蒙骗,结果心灵更加封闭,久而久之,导致他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的人生,人际关系极易冷漠,进而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这对于那些原来就有人际交往障碍但又渴望别人关心、理解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为不利。
2.多角度、多角色的“人机式”人际交往使中学生自我意识减弱。人们的一切经验都来自于直接的交流体验,而网络交际使现实人际交流中的直接经验让位于文字符号。过度的网络交际导致中小学生将网上的情感体验被移植到现实人际交往中,便会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的萎缩和角色错位,亲情、友情、师生、同学、朋友之情的淡漠,据调查六成受访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有一成人更达9小时,有六成受访者表示宁愿上网也不想与家人在一起。高达90.98%的学生有网恋经历。沉溺于网络交往而产生的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会进一步演化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丧失。因此,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所造成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对青少年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二、網络易导致中小学生道德意识弱化,使其迷失自我,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上出现障碍
1.网络具有高度的匿名性和隐蔽性,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导致中小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在客观上易于导致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而这种弱化会在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使本已缺乏道德感的中学生在网上“为所欲为”在信息的化装舞会上毫不负责任地虚拟交往,甚至不再顾忌自己心中残存的良知。
2.过分依赖网络信息使中学生养成逃避现实的,迷失自我,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上出现障碍。思想和才情是人的立身之本。在网络时代的“数字化生存”成为社会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网络文化。在网络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充分显示,相反,网络文化中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却过多地侵入了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内容本身。个人主义盛行,自由主义泛滥,中学生品德心理严重畸型,这些都十分不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网络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而消极的
1.网络影响着广大中小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心不止是成绩,还有其人格的健全与否。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网民,迷恋于网络中的青少年,由于对新事物的易接受性和本身认识分析能力的欠缺,对电视、网络等媒体文化中渲染的各种信息,容易不加辨别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容易产生过度崇拜甚至自卑心理。所以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网络成瘾引发中学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倾向。各种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情感和行为大大强化,形成暴力崇拜,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也想通过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用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根据某报报道一位连续24小时“泡”在网上的中学生因出现思维障碍而被迫送往医院治疗。该学生已有两年网龄,经常上网“冲浪”,出事时仍坐在电脑前。心理咨询专家说,这种“网络性心理障碍”患者的人数正在上升,且治疗十分困难,目前我国对此还处于探索阶段,网络对心理的影响应该引起人们共同的关注。
四、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1.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网络犯罪增多。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常常使青少年成为受害者。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然而有的孩子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使得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使网络犯罪不断上升。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
2.网络游戏正在教孩子走上犯罪不归路。南方网讯:为了偷钱去玩网络游戏,竟然将熟睡的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为了检验游戏中“武士”的杀人绝招,竟然将这些招数用在17名少年的身上,夺取了17条人命。网络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而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络游戏是最典型的例证。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反馈的数据、具体事例与合理的分析,指出了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种种消极影响,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网络的发展给广大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以及帮助广大的中小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网络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能够正确的认识和使用网络,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网络 心理 农村 消极影响 中学生
网络是人类文明的硕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傲。网络时代的到来必然引发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都不可避免地被其所影响和改变,由此必然导致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这一现象同样不可避免地影响和改变着广大的中小学生们,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本文希望通过探讨网络对广大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帮助广大中小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和使用网络。
截2001年1月止,我国上网计算机约892万台,上网用户约2250万,处于受教育阶段的网民超过上网人数的50%,调查表明,73.2%学生属于在家上网,高达73.88%的学生成绩受网络影响,而学生是目前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处于自我迷茫、实现自我确认状态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件阶段,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互动性、海量性和全球性等对他们更多的体现在那难以抗拒和难以分辨上,那么网络对广大中小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究竟有多大呢?下面就是我对他的一些认识,希望能引发你的共鸣。
一、网络交往妨碍了学生诚信品质的确立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1.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由于网络交友的虚拟性,并非面对面交往,人潜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会得以引发或强化,其中以撒谎最为严重。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就是从网络中学会了撒谎,并以此为乐。调查显示73.32%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网络交往中,双方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辨别,易受到蒙骗,结果心灵更加封闭,久而久之,导致他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的人生,人际关系极易冷漠,进而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这对于那些原来就有人际交往障碍但又渴望别人关心、理解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为不利。
2.多角度、多角色的“人机式”人际交往使中学生自我意识减弱。人们的一切经验都来自于直接的交流体验,而网络交际使现实人际交流中的直接经验让位于文字符号。过度的网络交际导致中小学生将网上的情感体验被移植到现实人际交往中,便会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的萎缩和角色错位,亲情、友情、师生、同学、朋友之情的淡漠,据调查六成受访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有一成人更达9小时,有六成受访者表示宁愿上网也不想与家人在一起。高达90.98%的学生有网恋经历。沉溺于网络交往而产生的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会进一步演化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丧失。因此,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所造成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对青少年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二、網络易导致中小学生道德意识弱化,使其迷失自我,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上出现障碍
1.网络具有高度的匿名性和隐蔽性,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导致中小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在客观上易于导致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而这种弱化会在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使本已缺乏道德感的中学生在网上“为所欲为”在信息的化装舞会上毫不负责任地虚拟交往,甚至不再顾忌自己心中残存的良知。
2.过分依赖网络信息使中学生养成逃避现实的,迷失自我,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上出现障碍。思想和才情是人的立身之本。在网络时代的“数字化生存”成为社会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网络文化。在网络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充分显示,相反,网络文化中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却过多地侵入了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内容本身。个人主义盛行,自由主义泛滥,中学生品德心理严重畸型,这些都十分不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网络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而消极的
1.网络影响着广大中小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心不止是成绩,还有其人格的健全与否。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网民,迷恋于网络中的青少年,由于对新事物的易接受性和本身认识分析能力的欠缺,对电视、网络等媒体文化中渲染的各种信息,容易不加辨别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容易产生过度崇拜甚至自卑心理。所以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网络成瘾引发中学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倾向。各种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情感和行为大大强化,形成暴力崇拜,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也想通过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用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根据某报报道一位连续24小时“泡”在网上的中学生因出现思维障碍而被迫送往医院治疗。该学生已有两年网龄,经常上网“冲浪”,出事时仍坐在电脑前。心理咨询专家说,这种“网络性心理障碍”患者的人数正在上升,且治疗十分困难,目前我国对此还处于探索阶段,网络对心理的影响应该引起人们共同的关注。
四、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1.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网络犯罪增多。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常常使青少年成为受害者。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然而有的孩子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使得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使网络犯罪不断上升。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
2.网络游戏正在教孩子走上犯罪不归路。南方网讯:为了偷钱去玩网络游戏,竟然将熟睡的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为了检验游戏中“武士”的杀人绝招,竟然将这些招数用在17名少年的身上,夺取了17条人命。网络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而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络游戏是最典型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