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初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是学生学习国内外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而文学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新视域下,如何才能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渐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面临并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鉴于此,本文主要对新视域下文学鉴赏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学鉴赏 创新思维与能力 培养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灵魂,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永恒的话题。对于个人而言,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保障。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争强好胜、奇异想法多是他们富有的特征。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在感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自身思维想象得到触发,进而萌生出创新意识。那么,新视域下教师应怎样利用文学鉴赏课,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1.从辩证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是一项重要任务。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作品对人性及人的揭示,这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受正确教育及美的熏陶[1]。然而,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立体化的,每个人在阅读经验、生活阅历、学识素养等方面不同,对人物的解读自然也会带上明显的个性特征。为此,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辩证角度进行理解与鉴赏人物形象,提出有根据、新颖、准确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课《孔乙己》该篇课文时,文学领域对他的评价大多是这几个词语:落魄、疯癫、迂腐、圆滑、虚伪。大多数学生也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也基本定格在上述词语。然而,也有学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虽然孔乙己迂腐、自命清高、虚伪,但也是受害者,本性仍存善念,并无杀害人的想法。比如,在丁举人打折双腿时,孔乙己遭受了巨大冤屈与灾难,但从未产生报复的心理,虽然行为有些懦弱,但也是善良之举。试想,在当时、甚至现代,多少人在面对恶势力时都会采取这样的举动,何况孔乙己这样的身份?从另一种角度看,在那样的社会背景,如果大家没有当孔乙己是异类,他或许就不会假装清高来维持那一份仅存的自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孔乙己的角度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新的解读,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思维。
2.从多元角度诠释文学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文学作品中,主题诠释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2]。那么,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如果能帮助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作品诠释的主题,将有利于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从某种角度说,作品的主题是读者赋予的。由于每位读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主题的诠释自然也存在差异,故只要理解合乎情理,都应认可。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去理解作品主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最后一课》时,文章主题是表达阿尔萨斯省人民在沦为异族奴隶后的痛苦及对祖国的热爱。一些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打败仗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社会腐败,领导者的管理、领导能力不足,试想多少败仗是与决策有关?此外,还与民族的团结程度有关。面对这些新颖的见解,教师不应立即评判对错,而应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再与大家一起分析。
3.从想象角度填补情节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情节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情节的到位理解,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整体感情基调、人物形象的特征[3]。然而,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许多情节并未直接描写出来,而是通过文章内容向读者暗示。在这部分空白里,往往包含着很丰富的意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情节空白,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完成对这部分情节空白的填补。想象,其实就是一种创造力[4]。在对文学作品情节空白填补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而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散思维,从而有利于他们萌发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六单元二十五课《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故事结尾,如那些赞美皇帝“新装”的人,最后会是怎样的结局?那个敢于说出真话的小孩,又会怎样?给皇帝换“新装”的人,结局又该如何?通过对这些空白情节的想象,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而这个过程也是促使学生产生奇异想法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爱想象的习惯具有积极意义。
【结 语】
在初中语文文学鉴赏教学中,教师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玉敏.论文学鉴赏心理机制的生成【J】.新疆社会科学,2013(10)
【2】张爽,陶瑛,张黎.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
【3】周建新.诗歌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
【4】杜艳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铜仁学院学报,2013(15)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学鉴赏 创新思维与能力 培养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灵魂,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永恒的话题。对于个人而言,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保障。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争强好胜、奇异想法多是他们富有的特征。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在感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自身思维想象得到触发,进而萌生出创新意识。那么,新视域下教师应怎样利用文学鉴赏课,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1.从辩证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是一项重要任务。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作品对人性及人的揭示,这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受正确教育及美的熏陶[1]。然而,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立体化的,每个人在阅读经验、生活阅历、学识素养等方面不同,对人物的解读自然也会带上明显的个性特征。为此,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辩证角度进行理解与鉴赏人物形象,提出有根据、新颖、准确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课《孔乙己》该篇课文时,文学领域对他的评价大多是这几个词语:落魄、疯癫、迂腐、圆滑、虚伪。大多数学生也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也基本定格在上述词语。然而,也有学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虽然孔乙己迂腐、自命清高、虚伪,但也是受害者,本性仍存善念,并无杀害人的想法。比如,在丁举人打折双腿时,孔乙己遭受了巨大冤屈与灾难,但从未产生报复的心理,虽然行为有些懦弱,但也是善良之举。试想,在当时、甚至现代,多少人在面对恶势力时都会采取这样的举动,何况孔乙己这样的身份?从另一种角度看,在那样的社会背景,如果大家没有当孔乙己是异类,他或许就不会假装清高来维持那一份仅存的自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孔乙己的角度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新的解读,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思维。
2.从多元角度诠释文学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文学作品中,主题诠释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2]。那么,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如果能帮助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作品诠释的主题,将有利于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从某种角度说,作品的主题是读者赋予的。由于每位读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主题的诠释自然也存在差异,故只要理解合乎情理,都应认可。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去理解作品主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最后一课》时,文章主题是表达阿尔萨斯省人民在沦为异族奴隶后的痛苦及对祖国的热爱。一些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打败仗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社会腐败,领导者的管理、领导能力不足,试想多少败仗是与决策有关?此外,还与民族的团结程度有关。面对这些新颖的见解,教师不应立即评判对错,而应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再与大家一起分析。
3.从想象角度填补情节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情节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情节的到位理解,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整体感情基调、人物形象的特征[3]。然而,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许多情节并未直接描写出来,而是通过文章内容向读者暗示。在这部分空白里,往往包含着很丰富的意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情节空白,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完成对这部分情节空白的填补。想象,其实就是一种创造力[4]。在对文学作品情节空白填补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而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散思维,从而有利于他们萌发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六单元二十五课《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故事结尾,如那些赞美皇帝“新装”的人,最后会是怎样的结局?那个敢于说出真话的小孩,又会怎样?给皇帝换“新装”的人,结局又该如何?通过对这些空白情节的想象,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而这个过程也是促使学生产生奇异想法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爱想象的习惯具有积极意义。
【结 语】
在初中语文文学鉴赏教学中,教师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玉敏.论文学鉴赏心理机制的生成【J】.新疆社会科学,2013(10)
【2】张爽,陶瑛,张黎.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
【3】周建新.诗歌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
【4】杜艳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铜仁学院学报,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