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恽寿平与19世纪英国透纳“淡逸”之境比较分析

来源 :美术文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不同历史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东西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绘画科目——中国传统绘画的没骨画与西方绘画的水彩画,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时期,恽寿平将没骨画推向高潮,在世界的另一端,画家透纳将水彩画推向整个欧美地区.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虽然都因“水”为媒介而相似,却因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等存在差异,同时是各自时代的“推动者”.本文以探究没骨画与水彩画“淡逸”的表现性为目标,从各自如何体现“淡逸”以及“淡逸”的成因等方面对比二者之间的异同.
其他文献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科技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尕多年来关注并持续讨论艺术领域中对技术媒介的应用、后人类主义、新艺术中的生态平等等问题.本文介绍了媒体艺术的定义、历史、收藏和展出机构,以及与媒体艺术相关的教学及项目实践,媒体与人的关系,从媒体是人的延展演变为媒体与人共生;从媒体是人的机器外延,到人与机器的互为关联.因此,后人类主义成为一种主导媒体艺术走向的趋势.另外,张尕分析了建立在广义生态论基础上的生物和生态艺术,以及具有自身发展逻辑的机器与人的关系,并对元宇宙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目的 系统评价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对比心血管内科PBL联合CBL教学模式(PBL+CBL)与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BL)教学效果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 Q检验和I2检验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7篇,学生653名.其中PBL+CBL组
目的 研究分析培养性讲课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60名于2017年9月—2020年9月期间入职的住院医师,上述医师均需接受相关规范化培训,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60名住院医师按照1:1比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培训过程中给予其传统教学法;研究组医师共30名,培训过程中给予其培养性讲课教学法,培训完成后对上述两组医师考核成绩、教学效果以及医师对培训内容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经培训后对比可知,研究组医师基础内容和实际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教学效果有关的调查问卷各项得分也均
博物馆作为各类藏品的典藏之地,不仅在娱乐、教育方面能够提供相应的公益性服务,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如今,虽然我国加强了对藏品相应的保护,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博物馆藏品管理依旧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从博物馆藏品管理现状出发,首先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然后在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提高博物馆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提供科学的实施方案,以期保障藏品管理和保护的全面性.
本文对绍兴市内的徐渭艺术馆、青藤书屋、兰亭以及周边街市现存的书画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书画元素并未得到较好的利用与体现.笔者希望通过分析徐渭艺术馆等文化地标的现状,思考绍兴乃至整个浙江的书画文化产业发展与重塑的未来方向,为当地书画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目的 探讨CBL-Seminar教学法在神经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5级于神经内科见习的62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法教学,观察组按照CBL-Seminar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笔试考核成绩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调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病例分析考核成绩及总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各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神经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CBL-Seminar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优
本文主要梳理艺术家邵增虎近年来的艺术创作成果,旨在让观赏者深度感受其作品蕴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风貌.
水墨人物画在经历了20世纪初改革、“85美术新潮”以及90年代以后的多元文化冲击后,突破传统的表现模式,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本文从钟孺乾先生的“迹象论”出发谈当代水墨人物画,首先通过“迹”“象”阐述当代水墨人物画,并举例进行说明;其次从个人的观点谈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众多新兴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它们凭借新颖的视觉语言与空间体验吸引着观众.互联网时代,动态视觉快速普及.绘画艺术作为古老的艺术呈现方式之一,不仅面临着今日新兴艺术的挑战,而且其静态视觉的特点又使当代观众没有过多驻足欣赏的耐心.本文主要探讨改变当代绘画空间展示的策略,以期重塑观众与绘画的观览关系,让观众在绘画展览中获得更多维度的体验.
梵高终其一生用画笔表达光影和生活,也在画面中表露内心的孤独感.本文从梵高的成长环境入手,追溯其创作的源头;从他创作的画面入手,分析其笔触与色彩表达出的内心空虚感;从梵高不同阶段的自画像入手,剖析画家的内心世界.孤独感是梵高作品中除笔触之外的又一代表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