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风格的批评路径——以《酒国》的翻译为例

来源 :当代外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语言学方法、文艺学方法、认知学方法来构建翻译风格的批评路径,以此检视葛浩文翻译的《酒国》是否产生了风格的同一性.三种方法有很强的依存度和次序性:(1)语言学方法从形式入手来检验译作是否在另一套语言系统中取得形式上的对应或者同样的偏离程度;(2)文艺学方法关注这些语言形态所呈现世界的可感知性;(3)认知学方法关注这些感觉产生的原因,从更深层次解释了原作的风格能否转换到译作中来.以此关照葛浩文翻译的《酒国》,作者发现当原文不涉及历史文化时,其译文能还原原作的风格要素并能产生相近的可感知性;当原文以历史、文化、语言、文学来产生某种韵味时,译文再现能力受限,译文韵味的可感知性降低,这时译者会采取变通的办法,这些又可以通过认知学方法得以解释.
其他文献
1 .引言rn自Lyster 和Ranta(1997)在《二语习得研究》发表纠正性反馈论文以来,反馈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对于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多项研究证明(Yang & Lyste
期刊
本文首先对第十二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主旨报告及分论坛发言题目及关键词进行提取,导入Wordclouds可视化工具生成词云;随后根据词云结果并结合主旨报告及分论坛发言的
《鸽灾》是路易丝·厄德里克的近期力作,描述了在美国种族主义的压迫下,印第安民族所经受的悲惨遭遇.本文聚焦于小说中“处私刑”这一核心事件,援引费伦的叙事判断为理论框架
问题意识与理论建构对于学术和学者来说是老生常谈.没有问题的学术不是学术,没有问题意识的学者不是学者,正如没有理论建构的学术不是学术,没有理论视野的学者不是学者一样.r
期刊
中国英语界一个重大的、充满争议的问题是中国的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还是二语教学.参加杭州“2019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的绝大多数代表在发言和讨论中,似乎选择了外语教学.
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本文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目标落实为理解、分析、逻辑推理、综合评价、创新应用等五
本文对我国中部省会城市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230名学生和该校21名英语教师进行一次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受访学生整体英语基础薄弱,不能达到通用英语教材对目标学生
强调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型工具型“外语通”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国外语教育的目标定位,客观来讲,我国的外语教育虽有“费时低效”的问题,但这种人才培养定位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外语
字面意义与“所言”的本体论表征与心理现实性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以往的争鸣大多囿于理论思辨,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撑.受语言哲学实验转向的启迪,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
本文系《九月寓言》日译本译者当年翻译过程中所经历往事的回忆.译者在原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作品的翻译,尤其是译文中方言和地方性色彩的处理问题,作者不惜全面协助,提供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