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花笺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花》创刊七十年了,李晁告诉我的。心里倏然一惊一喜:惊的是,居然七十年了;喜的是,七十年依旧新锐。
  《山花》虽居贵州,却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渡口,更是我文学的重要渡口,而李晁是我文学的重要摆渡人。对一个写作者而言,报纸与杂志差不多就是一个个文学的渡口吧,《山花》不知把多少写作者送到了文学的彼岸。
  坊间爱书的人喜欢《山花》的不少,浸淫在这样的文字意境里,不仅手有余香,也染得一身文气。
  二〇一三年前后,我开始动笔写《民国的腔调》。那两年读了很多中国古典文章,也读了一些域外作品,越读越深,发现心里还是不能忘情民国文人,到底是读旧民国的旧文字长大的。
  深宵伏案,尽是线装纸墨的暗香,满心旧人,轻呼一声,恍在咫尺,就着一壶清茶与他们秉烛夜谈。那些人物,尽管无从相识,一篇篇写下来的时候,内心却觉得他们是一辈子的至交。因为偏爱那本书,总希望书中文字有个好归宿。这时候想到《山花》想到李晁,选了那篇写胡适的文字给了他。十几分钟就确定在最新一期杂志发出,一个多月后收到了刊物。文章发出,有《读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各类转载,并选入了几个年度散文、随笔类选本。还有读者以为我是胡适先生的同宗族人或是后人,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与李晁文字之交多年,彼此讯息往来,大抵与读书写作有关,与给《山花》的文章有关。我们第一次见面却是二〇一四年长沙的一个笔会上,出席者多是同辈从文的人。除了李晁和我,还有林森、金理、林培源、草白、文珍、孙频、杨晓澜、郑小驴、周明全、李德南、陈崇正、房伟、凌仕江……笔会间隙,众人游浏阳河看湘江,去了橘子洲头,去了爱晚亭,去了岳麓书院……
  春夏之交的长沙,空气湿润,水何澹澹,草木青青,一行年轻文字人也是郁郁葱葱的样子,边走边聊,谈锋甚健。大家开腔多是文学的话,彼此之间笑说各自的往事。年轻时候见到同道中人,是片刻即熟的,不像人到中年,想交集而止于礼,或者因为各自的自持遥遥相望着,因谨慎而不近身。
  那时候李晁真年轻,戴贝雷帽,目光炯炯,脸上却还有害羞的神情,像是我的哪位少年旧友。
  我后来再也没有见过那样一群年轻的写作人,没见过那样年轻的李晁,而我也不复当年的模样与心境。
  笔会匆匆,很快结束。事忙的人,一大早就离开了。李晁和我归程迟了一些,他比我还要晚。告别的时候,天下着小雨,他非要送行,不顾推辞,径自提着我的行李箱送到车边。末了,狠狠握手,拥抱。临上车,又投來侠肝义胆的一瞥,那是文学的情谊,也是青春的热度,心里暖意久久。
  回去之后,彼此像是淡忘了那些酒酣耳热淡忘了那些嬉笑无拘,文学的交流还在,朋友情谊渐深。
  因为李晁,给《山花》的稿件总是格外用心,不敢应酬。因为李晁的小说,尤其短篇写作,一篇篇有独特的气象,他是我心中卓越的小说家。
  李晁小说有极好的想象,我喜欢他笔下的人,忧郁善感,情感又炽烈又隐忍,总是缺乏点勇气,结尾偶尔还去向不明,投身迷雾,继续过着忧郁的生活。年轻的李晁一篇篇写出那些出彩的故事,文字有色泽,纠缠着或温暖或阴郁的情绪,笼罩在灰暗中,有痛苦有绝望有欢乐。我没好意思问李晁,但我猜测,一些文本可能有他精神的一面。
  这些年,李晁身为编辑,为《山花》付出真多,写作倒是少了。作为编辑的李晁,性格有单刀直入的成分,谈起文学,没有铺垫迂回,痛痛快快,一针见血,咬得住问题,如庖丁解牛。我知道他的较真他的偏执他的宽容,更懂得他对《山花》的热爱,连退稿也斩钉截铁。纸本读物这样传承,安妥,守得住中国文脉的根基,守得住了当代文学的芳华。
  八九岁上喜欢读书,至今快三十年。十八九岁开始写作,如今也快二十年了。阴天晴天风里雨里雪夜寒日打雷闪电,这几十年来,没有离开过文学的护佑,而《山花》是我读写生活重要的记忆。家里存书两万册,书架有一格放的是刊登有我文字的《山花》样刊:
  二〇一四年三期《山花》,刊行了我的《从胡适的相貌谈起》。
  二〇一四年十期《山花》,刊行了我的《寻味编》。
  二〇一五年九期《山花》,刊行了我的《人物册子》。
  二〇一六年七期《山花》,刊行了我的《朱耷》。
  二〇一七年六期《山花》,刊行了我的《遗珠篇》。
  二〇一九年二期《山花》,刊行了我的《草木篇》。
  二〇二〇年,我又给了他们写戏剧的随笔《击缶歌》。
  都是万字上下的长文,多有转载,这是我文章的福气,更是《山花》魅力使然,说明杂志影响之大。
  《山花》抬举我,也是我的责编李晁厚爱。
  作者与编辑关系颇奇妙,是隐隐的缘分。
  如今,李晁不仅是责编,更是老友。
  我珍惜与《山花》的文字缘分,珍惜与李晁的情谊。
  有朋友说,世上交往很多是无趣的,文人交往的无趣,大约算得一种。搞搞聚会什么的,大文人端足架子,小文人挺直腰板,真文人卓尔不群,假文人正襟危坐,狂文人俾睨群雄,傲文人目空一切,有人摆级别,有人抖家产,台上高声朗诵,台下嗤之以鼻,有位子的朗声作报告,有作品的自想心事,宴会上相敬如宾,研讨时相互吹捧,有利益相互拆台……朋友感慨深,说茫茫文海,得二三知己足矣,不赶场子,少凑热闹。
  我和李晁是文友,相见多次,总能脱下文人的外套,从作品中到内心里去。俗事之外,我们总是勉励对方能写一点,多写一点,好不好我们都不管。彼此惺惺相惜,知道对文字有敬意。
  岁数大了,人成熟了淡泊了,期慕一篇文章远远没有从前焦炙,一味随意,只是信缘。但每每有文章在《山花》上刊登,心中欣喜依然,总能唤起最初的记忆,与《山花》那么多年的编写往来,文学里越发多了人情之美。
  俗世或者乏味,文学到底迷人。没有文学渲染,《山花》不会那么可爱。
  我出生在皖西南一个叫岳西的小城里,老家山深树茂,一年四季皆有山花烂漫,东风西风轮转方成四季。如今又和《山花》杂志结下厚缘,真真是快乐的事情。   纸上岁月从来吉祥从来如意,感谢这些年和我一起文章流水岁月的《山花》。没有把酒言欢的豪兴,闲时光阴在字斟句酌里消磨,刊登于《山花》的文章,与自己耳鬓厮磨与读者肝胆相照。那是开花结果的喜悦,那是怦然心动的文缘,也是一纸平安的音讯。
  都说文学没落了,七十年,《山花》营造出一缕缕花香墨香,香飘不绝,并不过时。时代更新,情怀依旧,电子书或许更考究更体面更好看,到底少了书香,少了纸页的手感。董桥说中年老年文化精英的品位即在此,虽然我离中年老年还有些时日。
  七十年里,因为李晁这些编辑,《山花》终是把自己变成了花园。这花园不是私家别墅,却是公共领地,有人散步,有人打拳,有人舞剑,有人养花,有人培草,有人弹琴,有人吹箫,有人唱曲,有人烹茶,有人烧菜,有人沽酒……这一座山花的园子一年四季鲜花如海,吸引得八方宾朋。
  我有一张旧照,在洛阳白马寺牡丹园中拍的,白衣少年站在花丛中。想起《山花》,总会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因为《山花》给少年时候的胡竹峰一个美好的文学开端。
  七十年里,书人书事不知道翻过了多少页,好在《山花》无恙,欣欣向荣。一朵山花盛开灿烂,一朵山花含苞待放,花团锦簇,月圆花好,繁花似锦,鸟语花香,那花枝上还带着露珠带着晨色。不知不觉,居然七十年了,风风雨雨,故人无恙,这是文学不老的实证。《山花》的名字和她的气质吻合,明眸善睐,清新自然,有不卑下不迎合的风骨。
  七十岁的《山花》在文艺园里算是老寿星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多少人事沉浮多少人事兴衰,但《山花》七十年不谢,盛开如新蕾,真让人高兴。我要为《山花》作歌的,歌曰:
  冬去春来,山花盛开。
  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以文为大,有器如海。
  人生快事,纸墨書斋。
  鬓毛易老,文学不衰。
  七十大寿,继往开来。
  此去山青水绿,一路好景。书影呈祥,文学快乐。
  作者简介:
  胡竹峰,1984年生于岳西,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雪天的书》《竹简精神》《茶书》《民国的腔调》《击缶歌》等作品。曾获孙犁散文奖双年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中国文章》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部分作品翻译成日语、英语、俄语、意大利语。
其他文献
湖边的一块滩地  被雾气染白了  雾气没有升起  只笼罩在芦苇丛间  刚好遮住白苇尖  那里潜伏着一只动物  能看到它竖着的三角耳  在没有雾气的草地上  有个东西在位移  时而向前,时而后退  并不是持续移动  有时聚集,有时消散  似乎是船家升起的炊烟  像是夜晚月亮上的动静  却比年节更有家的感觉  水天月并没有边界  常常,我們费劲寻找  那些尚存的东西  却较少关注已丢失的世界
期刊
日落的时候  我路过一棵树  好吵的一棵樹  一群灰喜鹊飞来飞去  大声喊叫  惊慌失措  声音此起彼落  如此大声的鸟叫  刚刚一定发生过  特别可怕的事情  人们在树下议论  又纷纷走开  我努力仰着头  从日落站到天黑  对所发生的一切  也还是一无所知
期刊
我们坐在一起聊天  即便坐在轮椅上  父親的腿也需要被绳子捆着  才能缓解疼痛  我们的话题总是没有重点  从疾病出发  父亲一直说到了  他曾放过的一头牛  那头叫作大鼻子的牛  穿牛绳的鼻子都豁开了  年纪越来越大,干不动活了  众人捆着它的腿抬到打谷场上  村长拿出了刀  牛立刻就眼泪汪汪  父亲坐在轮椅上  他的腿被一条绳子捆着  他在说大鼻子的故事  他在说一头牛的故事  父亲说着说着 
期刊
两个人并排躺着  一个人已经睡着  另一个躺靠着发呆  睡着的闭着眼睛说,睡吧  发呆的忽然爬起来  门背后的两件衣服被重新调整了  黑色的大衣服侧了个身  一改它严肃的样子  紧紧贴着玫红的小衣服  玫红的伸出胳膊  插入了黑色的衣兜  房間于是一下子柔软了起来
期刊
说不定,我的体内是一座密林  它有它自己的季节  有时摆出完全独立的孤寒姿态  似乎与外界无关  有一天,那些从不知名处迁徙而来的鸟儿  灵巧地由其中一枝树梢跃向另一枝树梢  带着轻微的弹性  那鸟儿的每一次跳跃,都让整座密林发出一阵震颤  好像有无数根纤细的神经  刹那间恢复了最正确的连接方式  整座密林不再僵硬、滞重  潮湿幽深的地方也瞬间洒下细碎闪耀的阳光  这座曾经冰雪覆盖,无声无息的密林
期刊
两宋是许多文化人心目中的黄金时代,经学、史学与文学人物灿若辰星,李衡在其中实在不算耀眼。他著述不多,只有《周易义海撮要》一本传世。四库全书收录此书,馆臣称其“采撷精华”,保留了许多重要的古注,自有其不可替代的贡献。不过,古之学者为己,凡事验之于身方为有得,未必非要留下较多的著述才值得称述。  初入太学,李衡同舍有名为赵孝孙的学友,其父为程颐的学生,劝诫李衡勤读《论语》,以圣贤为自己读书为人的楷模。
期刊
当我在纸上写下:  “我学会了天真、聪明地生活”  福尔可定止咳水狡黠一笑:  亲爱的  你要警惕那些流行的元素  与午夜咳嗽的搏斗中  身体迅速还原为傀儡  流感一样迅速蔓延的微笑  空气中消毒液的味道  人们脸上盛大而复杂的表情  箴言一样的训诫——  是我受过的教育的总和  此刻合并为我胸腔中的虚空  没有一种悲伤比得过身体的残缺  没有一句詩行配得上万物的静默  保护性反射持续发酵  高烧
期刊
亲爱的  当你哭泣时  我想这么安慰你  最大的悲痛也可以是最小的  小到一头小羊,一只蚊子  如果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人  同时也是一头小羊,一只蚊子  如果我們仅仅是一头小羊,一只蚊子  或是那些无名的,弃如草芥的  一切都在发生,终将发生  却很少有人哭泣  河流滚滚向前  你看,最大的悲痛其实也是最小的
期刊
张富贵的名字带着父母对他的朴素期待。当然,他自己从未因名字中有“富贵”就渴求富贵。尤其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后,张富贵更是积极践行入党誓言,踏实工作,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初心不改”。  但这一次,张富贵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带来“富贵”,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深爱的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下节河村的村民们。  张富贵是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兴义烟叶储运站的驻村干部,在下节河村已驻了两年。  爱他们,就要保
期刊
想到贵州,我首先会想到贵州毕节那满山杜鹃花的烂漫,同时,还有《山花》杂志的文学的灿烂。  李寂荡主编给我发短信说,2020年是《山花》创刊70周年,要开办一个栏目叫做“我与山花”,让我写几千字。刚好我在交通工具上狂奔,这算是有点空闲时间,就赶紧写上几笔。年底事情多,一个赶一个,啥时候完成任务还说不定呢,不如在路上飞奔的时候立即动笔。  想到《山花》杂志,我自然想起了前任主编何锐先生。在1990年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