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山歌上语文课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b79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歌进课堂的方法和手段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渠道,山歌补充了语文教学内容,调节了课堂的教学品味。我在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山歌的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山歌概括文章主旨
  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路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意思,就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因此写文章要中心明确、集中、深刻;阅读文章要整体感知文章,提炼文章主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炼文章的主旨,实际上就是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提炼主旨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二)提炼和概括主旨。但往往我们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是会很烦,不知从何做起。每每到这时我就感到彷徨,后来我就在想:咱们民族地区的学生个个天生都会山歌,能不能用山歌来试着概括一下?于是,一堂课上,我故意用山歌的形式概括主旨并深情地唱了起来。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这样也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行着,久而久之,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因此,每每做这种题目时,全班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邓稼先》一文时,我叫学生先读然后概括,其中一位学生的答案是:“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又如在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同学们概括为:“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耳聋后拼命挣脱亮人生”等。
  二、用山歌感知课文,给课文分段
  语文课堂上离不开感知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等,但这些说起容易,要想做好这件事却是学生做头疼的事。经过我的研究和反复实践证明,我觉得用山歌的方式既好又轻松。首先,我要学生给每段编一个小标题,要他们明白编列小标题的基本要求:贴切、简练、易懂。这也是山歌的特点。即列出的小标题必须是一段文章主要意思的概括,同时它只能用一个短句或一个词组(即山歌的常用句式)甚至来表达。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其中片断时,我用“一,阳光朗照下的小山;二, 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来唱。
  三、课文总结用山歌
  语文课堂上,我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结束课,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就像被激活了的细胞,纷纷地用山歌的方式把该课学到的知识点都串联起来了,而且他们乐在其中。
  四、用山歌写作
  比如,我在我们学校的晚讲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我们学校的特点或精彩。其中我以我们课题组的一首山歌为例:
  才艺表演山歌
  走上歌台把歌唱 / 歌唱巍巍卧龙岗/古木参天环境美 / 藏龙卧虎出栋梁/民族文化百花放 / 师生人人有特长/押枷蹴球都开展 / 芦笙琵琶进课堂/高跷陀螺有名将 / 侗族大歌声悠扬/水上芭蕾名声响 / 九运会上美名扬 / 学校举办冬运会 / 各界人士来观光/运动健儿勇夺冠 / 领得奖状一张张/电台记者来摄像 / 银屏播放满榕江/还把书画来展览 / 优秀作品都装框/又把才艺来表演 / 各位高手本领强/民中事迹表不尽 / 各种媒体都传扬/我歌唱到这里止 / 给点掌声好退场
  这个山歌表演,从歌词上看,字数相等,结构整齐。从山歌形式上看,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山歌通常用自然物作为比兴的依据,如““古木参天环境美” “藏龙卧虎出栋梁,高跷陀螺有名将,侗族大歌声悠扬”这些比兴往往是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脱口而出创造出来的。这些鲜明、恰当、生动的比兴句,还有如排比、夸张、对偶、反复、顶针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增添了山歌亲切、形象、生动的美感,还增添了不少泥香土韵,引人入胜的魅力。从内容上看,这山歌善于总结我们学校的特点,分别从成绩,如:“藏龙卧虎出栋梁”;民族文化,如:“民族文化百花放 师生人人有特长”;民族体育项目,如:“押枷蹴球都开展,高跷陀螺有名将,水上芭蕾名声响”;民族音乐,如:“芦笙琵琶进课堂,侗族大歌声悠扬”;书画展览,如:“还把书画来展览 优秀作品都装框”等各方面来展开,使得学校的特点突出鲜明,达到百花齐放、精彩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一、形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内容不能枯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1、查一查。在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  2、画一画。学完课文内容后
期刊
古典诗歌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历年高考试卷中,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散文或小说阅读,关于“景物”的鉴赏都会涉及到。下面将“景物”考查盘点一下,以供参考。  一、景物“意境”型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②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这段描写的景物或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
期刊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这样,学生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教师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也会用坦诚来回馈教师,师生关系才会和谐。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学生
期刊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我想,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诗词教学中,有的教师从字、词、句、韵脚,甚至平仄,
期刊
教学构想: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古代人们在交往中,经常使用谦敬词,而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流传至今,活跃在日常交际中。作为当代高中生,应该了解这些词语,并能正确地使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疑难点适时点拨。为了帮助学生对谦敬词用法的识记,教师编排了一首简单的顺口溜,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教学目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
期刊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一脉,具有久远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客都梅州向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之美誉,是客家文化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作为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在客家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名教师,弘扬客家文化义不容辞。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客家文化教育,实践证明,在听、说、读、写四大语文能力训练中巧妙渗透是最实用最有效的途径。  听,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渗透带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内容,让
期刊
一、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中国传统多一元化思维,有利于政令一统,却常常异己难容。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
期刊
一 、情感,要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正是情感,创造了教学情境,正是情感,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在现在的时空中交汇,碰撞,引起心灵深处的震动和共鸣。狄德罗指出:“只有情感,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最伟大的成就。教师的激励作用,鞭策作用,依赖于教师深厚的情感。”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但这是怎样的一个幻想呀。……我舍不
期刊
飒爽的秋风,扬起地上的烟尘,飘飘落落,起起伏伏。路灯无精打采的亮着,昏黄的灯光更让这一切显得死寂。夜幕降临,深黄的天空中挂上了几颗星星,风依旧吹。  路边是一颗柏杨树,树上还有几片枯黄的叶子,风一吹,飒飒的响,有几分清脆,但更多的是悲哀,我苦笑,这不过是无情的世界对叶临终前的葬礼。  世界这么冷漠,我感觉黑暗在慢慢将我吞噬。挫折、逆境,生活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坎坷?面对生活的重压,我喘不过气来。  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