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顾伦敦新城建设的主要历史和相关理论,分析伦敦的城市尺度与历史沿革,新城建设的背景、过程和经验教训,并对新城建设中的是做了分析,由此引出对北京新城建设在政府干预的方式、规划方案的制定、区域协调等方面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世界城市;伦敦;新城建设;北京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5-096-02
一、国内外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现状
尽管对世界城市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学术界关于世界城市的概念还没有一个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标准和定义,也没有哪一个权威的国际机构以定量的指标来界定世界城市。真正最早从事世界城市研究的学者是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德·霍尔(PeterHall)。1966年霍尔对世界城市这一概念做了经典解释:世界城市指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城市。1986年,弗里德曼在《世界城市假说》一文中阐述了有关世界城市的几个观点。弗里德曼指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组织节点,它集中了控制和指挥世界经济的各种战略性的功能。
研究世界城市的另一著名学者萨森在(2001)新版《全球城市》一书中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主要的理论观点和学术贡献:(1)从世界经济变化及其特征的视角来解读全球城市;(2)全球城市在其经济基础上有着特殊的构成要素,沙森教授明确指出,全球城市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投资的国际化和金融的证券化;(3)全球城市是从事某种特定工作的场所,其生产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和金融产品;(4)高度专业化的生产者是全球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5)全球城市具有特殊的空间、内部动力和社会结构。
陈小红教授用全球化指标对台北和高雄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检视这两大城市作为“世界城市”之条件是否成熟,同时也实现“世界城市”目标的具体策略以及与外围区域间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以透视这两个城市迈向“世界城市”的潜力与限制。
二、伦敦新城建设的历程和得失
(一)新城建设的背景
1、行政构架和空间结构
伦敦旧城的轮廓是1666年大火之后才重新奠定的。现在的伦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伦敦城(city of London),由一个自治性机构(Corporation of London)管辖,包括了伦敦旧城地区的25个区,日常的就业人口约35万;一是大伦敦市(Great London),由伦敦市政府管辖,主要包括從伦敦城市中心半径20~25公里范围内绿化带以内的地区,约1580平方公里,2000年的居民人口约700万;三是管理松散的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东南部城市化地区,人口约1700万。
2、社会经济背景
伦敦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在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大伦敦地区的人口达到顶峰,二战以后伦敦的恢复性增长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是伦敦新城建设的直接背景。在伦敦发展过程当中的住宅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区域成长不平衡问题、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等等也是伦敦新城产生的重要背景因素。
(二)伦敦新城建设的成功之处
1、移民政策
如果说伦敦有什么成功的秘诀,那正是对外国移民的接纳政策。据统计,目前约有近1/3的伦敦居民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英国向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开放边境后,仅去年一年就有数万名东欧人涌入伦敦。此外,还有许多伦敦居民是外国移民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更让人瞠目的是,目前伦敦城内至少有50多个少数族裔聚居区,有大约300种语言同时使用。
2、解决堵车的高招
面对交通拥堵这一大城市通病,伦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推行交通拥堵收费制。这意味着人们如果想要开车进入伦敦市中心,就必须支付额外费用。这一政策实施后效果显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开车上班,而纷纷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除此之外,伦敦市内发达的地铁线路,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伦敦地铁拥有许多项世界之最:它是全世界通车最早的地铁,至今已有144年的历史;它的线路是全世界最密集、最复杂的,共有275个站,不仅与轻轨线相通,而且与42个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连接;站内的指示和标志也是最多、最方便的。
(三)伦敦新城建设中“城市病”依然没有改善
伦敦的美丽与繁华不言而喻,但正如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否认,伦敦也有诸多“城市病”缠身。其中之一便是人口问题。伦敦市目前730万的人口总数几乎相当于罗马、巴黎、维也纳和布鲁塞尔4个城市的人口总和。在过去15年中,伦敦新增城市人口相当于法兰克福的人口总数。据相关机构预测,从现在起到2016年,伦敦还将增加81万人口。此外,物价昂贵也让许多伦敦居民抱怨不已。据美国默瑟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去年,伦敦成为继东京之后全球物价第二高的城市,比2003年的排名前进了5位。
三、伦敦的新城建设对北京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启示
(1)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京城
如今,从中关村到CBD,六成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或研发中心。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北京以人才本体竞争力等绝对优势,成为国内聚集跨国企业研发中心最多的城市。超过8000家外国企业驻京代表处的扎堆效应,让北京无可争议地坐拥“跨国企业总部之都”王座。北京世界500强企业的四分之三左右,而在CBD内就有85家500强企业。随着亚奥商圈、BDA商圈、望京商圈、上地商圈、东二环商圈效应的突显,北京最终要形成多中心商务格局。
(二)积极构建京津冀城市群
伦敦都市圈由封闭到放射,最后形成圈域型都市圈,前后历经50年。从伦敦城市规划发展与形成中,我们应该明确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指明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强化发展走廊,形成京津冀地区空间骨架。宜将奥运会议后“新北京”发展与总规划修编的落实起来,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制定更加宏伟的战略;并落实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充分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的作用。
(三)新城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是巨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比较好的选择
市场主导、政府弱干预的伦敦,证明了这一点。以走廊城市为主的新城体系是由北京的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北京具有比伦敦、巴黎更大的空间尺度,有干预能力强大的市政府,北京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北京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北京有对宏伟规划的强烈追求等等。
(四)打破行政界线,制定统一规划
制定统一和分步实施的新城规划虽然新城分布在大都市外围的行政区中,但却是大都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打破行政区域的界线,制定统一的新城规划是引导新城建设,确保其有利于整个城市发展和绝大多数市民利益的重要保证。对于新城建设中涉及到的城市发展方向、区域性基础设施、人口和住宅平衡、区域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应该做出长远和协调的规划。同时,也应该为这种规划保留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城市规模和功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向俊波,谢惠芳.从巴黎、伦敦到北京—-60年的同与异[J].北京规划研究,2005,(6).
[2]杜静.伦敦:现代大都市楷模[J].中国经贸导刊,2005,(11).
[3]谢守红,宁越敏.世界城市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4,(5).
[4]向俊波,谢惠芳.新城建设:从伦敦、巴黎到北京——多中心下的同与异[J].城市问题,2005,(3).
[5]苏雪串.西方世界城市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06,(12).
【作者简介】章诵兰(1982-),女,安徽省,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世界城市;伦敦;新城建设;北京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5-096-02
一、国内外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现状
尽管对世界城市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学术界关于世界城市的概念还没有一个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标准和定义,也没有哪一个权威的国际机构以定量的指标来界定世界城市。真正最早从事世界城市研究的学者是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德·霍尔(PeterHall)。1966年霍尔对世界城市这一概念做了经典解释:世界城市指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城市。1986年,弗里德曼在《世界城市假说》一文中阐述了有关世界城市的几个观点。弗里德曼指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组织节点,它集中了控制和指挥世界经济的各种战略性的功能。
研究世界城市的另一著名学者萨森在(2001)新版《全球城市》一书中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主要的理论观点和学术贡献:(1)从世界经济变化及其特征的视角来解读全球城市;(2)全球城市在其经济基础上有着特殊的构成要素,沙森教授明确指出,全球城市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投资的国际化和金融的证券化;(3)全球城市是从事某种特定工作的场所,其生产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和金融产品;(4)高度专业化的生产者是全球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5)全球城市具有特殊的空间、内部动力和社会结构。
陈小红教授用全球化指标对台北和高雄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检视这两大城市作为“世界城市”之条件是否成熟,同时也实现“世界城市”目标的具体策略以及与外围区域间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以透视这两个城市迈向“世界城市”的潜力与限制。
二、伦敦新城建设的历程和得失
(一)新城建设的背景
1、行政构架和空间结构
伦敦旧城的轮廓是1666年大火之后才重新奠定的。现在的伦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伦敦城(city of London),由一个自治性机构(Corporation of London)管辖,包括了伦敦旧城地区的25个区,日常的就业人口约35万;一是大伦敦市(Great London),由伦敦市政府管辖,主要包括從伦敦城市中心半径20~25公里范围内绿化带以内的地区,约1580平方公里,2000年的居民人口约700万;三是管理松散的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东南部城市化地区,人口约1700万。
2、社会经济背景
伦敦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在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大伦敦地区的人口达到顶峰,二战以后伦敦的恢复性增长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是伦敦新城建设的直接背景。在伦敦发展过程当中的住宅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区域成长不平衡问题、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等等也是伦敦新城产生的重要背景因素。
(二)伦敦新城建设的成功之处
1、移民政策
如果说伦敦有什么成功的秘诀,那正是对外国移民的接纳政策。据统计,目前约有近1/3的伦敦居民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英国向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开放边境后,仅去年一年就有数万名东欧人涌入伦敦。此外,还有许多伦敦居民是外国移民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更让人瞠目的是,目前伦敦城内至少有50多个少数族裔聚居区,有大约300种语言同时使用。
2、解决堵车的高招
面对交通拥堵这一大城市通病,伦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推行交通拥堵收费制。这意味着人们如果想要开车进入伦敦市中心,就必须支付额外费用。这一政策实施后效果显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开车上班,而纷纷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除此之外,伦敦市内发达的地铁线路,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伦敦地铁拥有许多项世界之最:它是全世界通车最早的地铁,至今已有144年的历史;它的线路是全世界最密集、最复杂的,共有275个站,不仅与轻轨线相通,而且与42个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连接;站内的指示和标志也是最多、最方便的。
(三)伦敦新城建设中“城市病”依然没有改善
伦敦的美丽与繁华不言而喻,但正如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否认,伦敦也有诸多“城市病”缠身。其中之一便是人口问题。伦敦市目前730万的人口总数几乎相当于罗马、巴黎、维也纳和布鲁塞尔4个城市的人口总和。在过去15年中,伦敦新增城市人口相当于法兰克福的人口总数。据相关机构预测,从现在起到2016年,伦敦还将增加81万人口。此外,物价昂贵也让许多伦敦居民抱怨不已。据美国默瑟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去年,伦敦成为继东京之后全球物价第二高的城市,比2003年的排名前进了5位。
三、伦敦的新城建设对北京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启示
(1)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京城
如今,从中关村到CBD,六成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或研发中心。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北京以人才本体竞争力等绝对优势,成为国内聚集跨国企业研发中心最多的城市。超过8000家外国企业驻京代表处的扎堆效应,让北京无可争议地坐拥“跨国企业总部之都”王座。北京世界500强企业的四分之三左右,而在CBD内就有85家500强企业。随着亚奥商圈、BDA商圈、望京商圈、上地商圈、东二环商圈效应的突显,北京最终要形成多中心商务格局。
(二)积极构建京津冀城市群
伦敦都市圈由封闭到放射,最后形成圈域型都市圈,前后历经50年。从伦敦城市规划发展与形成中,我们应该明确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指明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强化发展走廊,形成京津冀地区空间骨架。宜将奥运会议后“新北京”发展与总规划修编的落实起来,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制定更加宏伟的战略;并落实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充分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的作用。
(三)新城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是巨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比较好的选择
市场主导、政府弱干预的伦敦,证明了这一点。以走廊城市为主的新城体系是由北京的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北京具有比伦敦、巴黎更大的空间尺度,有干预能力强大的市政府,北京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北京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北京有对宏伟规划的强烈追求等等。
(四)打破行政界线,制定统一规划
制定统一和分步实施的新城规划虽然新城分布在大都市外围的行政区中,但却是大都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打破行政区域的界线,制定统一的新城规划是引导新城建设,确保其有利于整个城市发展和绝大多数市民利益的重要保证。对于新城建设中涉及到的城市发展方向、区域性基础设施、人口和住宅平衡、区域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应该做出长远和协调的规划。同时,也应该为这种规划保留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城市规模和功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向俊波,谢惠芳.从巴黎、伦敦到北京—-60年的同与异[J].北京规划研究,2005,(6).
[2]杜静.伦敦:现代大都市楷模[J].中国经贸导刊,2005,(11).
[3]谢守红,宁越敏.世界城市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4,(5).
[4]向俊波,谢惠芳.新城建设:从伦敦、巴黎到北京——多中心下的同与异[J].城市问题,2005,(3).
[5]苏雪串.西方世界城市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06,(12).
【作者简介】章诵兰(1982-),女,安徽省,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