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对膀胱癌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作用的影响

来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ru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抗肿瘤药对膀胱癌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 (TDSF)对肿瘤“免疫逃逸”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 ,采用免疫生化共育实验的方法 ,取得膀胱癌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作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6h ,即可抑制白细胞介素 2 (IL 2 )产生 ,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P <0 .0 1。当TDSF存在时 ,经激活的PBMC效应细胞对外源性IL 2反应显著减弱 ,表明IL 2的作用受到TDSF的抑制。植物血凝素 P(PHA P)刺激PBMC增殖 ,但TDSF使其增殖抑制。表明IL 2产生及其作用受到TDSF抑制。抗肿瘤药对TDSF的分泌有阻抑作用。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nti-tumor drugs o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immune escape caused by bladder cancer cells, immune-biochemical co-culture experiment was used to obtain the effect of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s produced by bladder cancer cells o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6h, can inhibit the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 2 (IL 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tatistically P <0. When TDSF is present, the response of exogenous IL2 to activated PBMC effector cells is significantly diminished, indicating that the effect of IL2 is inhibited by TDSF. Phytohemagglutinin P (PHA P) stimulates PBMC proliferation, but TDSF inhibits its proliferation. Indicating that IL2 production and its effects are inhibited by TDSF. Antitumor drugs can inhibit the secretion of TDSF.
其他文献
对中国互联网稍有了解的人,对古永锵应当都不陌生。在中关村中钢大厦,11层,以浅蓝色为主色调的办公室里,古永锵依然拥有着10年前阳光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但有些事情还是发生
黑龙江铁通网络数据中心相对于传统IDC,NDC而言,引入了广域网络平台,并利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充分整合了带宽、存储、计算能力等分散资源,成功构建了集约化的运营商级综合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的业务推荐方法和系统,弥补了现有的精确业务推荐方法不能进行自动优化的不足,在设计推荐方案时加入了前期推荐的反馈结果,以提高精确业务推荐的准确
以往IT支撑系统建设为了满足单一专业应用需求,多以烟囱状为主,不仅导致资源浪费、开放性差、维护成本高,同时由于系统横向间缺少应用服务,导致系统交互接口复杂、缺少信息共
自由设站后方交会的无砟轨道CPⅢ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过程中,需对边角交会测量进行误差筛选和剔除.文中对由自由设站点及与其相连的CPⅢ控制点构成的边内四边形和边外折叠四边形
目的 :探讨鼻咽血管纤维瘤与体内性激素的临床关系。方法 :采集 2 4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手术前后外周静脉血标本 (术前 2 4例 ,术后 2 0例 )及 2 4例健康男性青年作为对照组
对奥沙拉秦钠胶囊进行了溶出度研究 :采用转篮法 ,以 p H6.8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剂 ,回收率为1 0 1 .8% ,RSD =0 .98% ,并与进口胶囊进行了对比 ,30 min内累积溶出百分率均大于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临床上大部分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的疗效欠佳,我们用利迈先(克拉霉素)片治疗104例,疗效显著。1 资料与方法
目的 :研究非糖尿病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血糖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观察 AMI病人血糖升高与不升高组的病情。结果 :AMI血糖升高病人病情严重性 ,梗死面积、血清肌酸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0岁,因发作性晕厥、抽搐、多汗、头痛、恶心、呕吐40d,加重1d,于1999-04-05入院。患者于4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突发性晕厥、抽搐、多汗,继而意识不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