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已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行走了近200公里的山路、险路、没有路的路。那魂牵梦绕的克里雅山口始终唤醒着我们激情的目标。在美景和幻觉、在梦想和眼泪、在人生难求的体验和收获中,我们不断地点燃着希望,跟随着内心的召唤,迈向它。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之日,我们终于抵达克里雅山口。作为首次抵达此无人区的探险队,我们在享受着这份惊喜,回味着历经的艰辛时,却不知前方有更大的挑战等着我们……
穿越普鲁河谷
2007年底,我们组建了探险队,我任队长。2008年7月20日,我们出发了。7月29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侦察活动后,探险队在于田县的普鲁村集结。维吾尔族驮工依塔洪和阿曼带着10头驴也加入到了我们的队伍。
7月30日清晨,昆仑山的气候格外凉爽,我们在村民的目送中悄然地离开了普鲁村,开始了探险之旅。
我们和驮队拉着“—”字形队伍沿着普鲁河谷狭窄的牧道向南行进。行进了20公里后,天色已近黄昏。一处陡峭的河谷挡在了我们面前,浑浊的河水沿着狭窄的河道咆哮而下。我站在谷底,举目仰望,一条依稀可辨的“之”字形牧道一直延伸到高山的顶部,此地海拔已达3500米,眼前的高山起码有200米高。我们要连续翻过三个达坂才能绕过这段峡谷。
7月31日,太阳还没照到山谷,队伍就出发了。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登上了3800米的第三个达坂,俯视普鲁河谷。三个达坂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返回普鲁河谷的路异常陡峭,一段段被泥石流冲刷的山坡根本看不到牧道。我侧着身子,紧握手杖一步步地往下挪动。
下午,河谷两侧高耸的山峰就遮住了阳光,狭窄的河谷显得阴森森的,我们沿着牧道逆流而上,途中遇到了三个赶着羊群下山的普鲁村民,让我们大为吃惊的是,为首的一个老人竟然是赤脚。回想起我们刚翻过的碎石遍地的达坂,直感叹昆仑老人的“铁脚”。
河谷越来越窄,河道两侧的高山越来越陡峭,牧道也消失了。我踏着大小不一的卵石,时而河东,时而河西,频繁地在河道中穿行,我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
昆仑之子依塔洪
8月1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50多年前160名先遣连战士就是沿着这条古道进军西藏的。
天刚蒙蒙亮老刘就拉开了我的帐篷,心事重重地告诉我两个坏消息:一是,昨晚消耗了5罐煤气。按照这个量计算,一天起码要消耗7罐煤气,我们带的48罐气只能维持7天;二是,他从依塔洪那里得知,在吾拉音湖附近没有牧草。这意味着我们的驴队翻不过克里雅山口。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采纳了老刘的建议,即刻派依塔洪返回普鲁村取煤气罐,让他再租两头毛驴,带50公斤玉米上来。
一切必须按原计划执行,我们无法等依塔洪,继续沿着河谷向南行进。和依塔洪分手时约定,在50多公里外的乌鲁克盆地汇合。
清晨,来自高原的山风在阴森狭窄的河谷中肆虐地刮着。队员们站在河边换上了涉水鞋子,在海拔4000米的山上,河水冰冷刺骨,脚踏下去时,都不由自主地喊出声。穿过狭窄纵深的普鲁河谷,越往上走,河谷就越开阔起来,湍急的普鲁河也逐渐变成了小河流水。和依塔洪分手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3日,我们踏上了一条宽阔的路基,这便是通往苏巴什的大道。
苏巴什海拔4200米,维吾尔语意为河水之源,它也正是普鲁河的源头。在河岸平坦的高台上,有一个用石块垒起来的大院子,院子内有十几间用石块隔成的长方形的屋子,这便是当年筑路大军的指挥部。为了避风我们的帐篷干脆就搭建在屋子里。
不知谁在帐外大喊了一声:“依塔洪回来了!”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急忙冲出了帐篷。依塔洪真是铁人呀,从普鲁村到这里足有50多公里山路,我们艰难地跋涉了三天,可他一天就赶到了。寒暄后才知道,从昨天分手开始,他整整在山里奔走了两天没合眼。
翻越硫磺达坂
硫磺达坂海拔5114米,是新藏高原北部边缘上的一个标志性的达坂,翻过达坂就进入了乌鲁克盆地。我们必须用一天时间翻越达坂到色格孜库勒湖,因为全程33公里的线路上没有水,这对每个队员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8月2日,凌晨6点我就把队员们叫了起来,匆忙吃了点东西就出发了。
我们沿着干枯的河道向南走去,一个多小时后沿一条向西南延伸的路基进入了一个由彩色沙岩山构成的峡谷地带,常年风雨的侵蚀,两边的砂岩千姿百态。海拔急剧地升高,前方几公里处就是让人谈虎色变的硫磺达坂。据说当年部队在这里测绘时,硫磺的气味很重,故起名硫磺达坂。
从苏巴什到硫磺达坂距离不足10公里,我们用了近5个小时。当我们站在达坂顶上,回首眺望,四天来用双脚丈量的是一望无际的高山。虽说是盛夏,在5000多米的达坂上没有一点暖意,原本被汗水湿透的队员们不时地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向南望去,远处的雪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在雪山和我们脚下的高山之间夹着一个长约50公里,宽约15公里的洼地,这便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乌鲁克盆地。此时,离色格孜库勒湖还有23公里路程,我们不敢久留,急忙沿着当年修筑的路基向东走去。路边除了满目荒凉的沙砾几乎没有什么植物,没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具具骆驼或毛驴的白骨,不难想象当年筑路大军所历经的磨难。
经过一天33公里的高海拔跋涉,天黑前我们终于到达了湖边,将营地建在附近的一条小溪边上。
乌鲁克盆地的火山、湖泊和风雪
色格孜库勒湖是乌鲁克盆地三大湖泊中惟一的淡水湖。实际上,早在几十年前湖水已基本干枯,只是在夏季阿其克库勒的渗水和来自雪山融水的注入,色格孜库勒才形成了一个个水洼。
8月3日清晨,营地边的小溪结了一层薄冰,在冰下缓缓流淌的溪水比起昨天清澈了许多。
站在海拔4900米的山梁上,在山梁和南边高耸的雪山之间镶嵌着一块硕大的绿色草地,山梁的东南方向,一座梯形的山包醒目地耸立在阿其克库勒湖旁,这便是我们向往已久的昆仑山亚洲一号火山,也称阿其克库勒火山,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
夏季,乌鲁克盆地处处都充满了生命的迹象:绿色的草地,蓝色的水湾,欢唱的水鸟,野牦牛踏出的道道足迹,无不给这片广袤的高原盆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我们踏上了翻越克里雅山口征程。队伍分成两路,扬戈、老刘、依塔洪、阿曼赶着毛驴沿小溪北岸走向脱破拉尕特达坂,我带领姜姐、小侠、海狼、马庆涉过小溪,直奔亚洲一号火山。两条路相隔2公里左右。因为前方的情况不明,我们没法约定汇合的地点。
出发后不久,我突然发现,匆忙中把仅有的两部对讲机忘带上了,导致我们无法和扬戈带领的队伍联系。这一致命的疏忽令我一路忐忑不安。广袤的乌鲁克盆地并不是一马平川,向东行进不久便是地图上标为“喀拉 塔什勒克”的火山地带,受其南边雪山融水的滋润,成了一片肥沃的土地,一尺多高泛黄的针毛草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片金色。我们在山包间穿行,别说2公里,前后队员拉开200米距离就看不到对方。
一晃一个多小时过去,下午3点,我站在火山口的最高处,用望远镜仔细搜寻,仍然没能发现驴队,此时,原本忐忑不安的我心又提到了喉咙口,我顾不上腹痛,向乌鲁克湖方向奔去,没转几个山包,跟在后面的海狼三人也看不到了。如果天黑前不能和扬戈带领的队伍汇合,我们五人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因为,我们随身只带了一瓶水和一点路粮,所有的行装都在驮包里,随身的衣服也难以抵御夜间的寒冷。
在海拔4800米的高度快速行军,加上神经高度紧张,只觉得嘴里发苦。一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乌鲁克湖北岸的山包,终于看到了一公里外缓缓移动的驴队。
乌鲁克湖长7公里,最宽处3.6公里,它是盆地中最大的湖泊,水面积几乎是阿其克库勒湖的一倍。到达湖边,望着清澈见底的湖水,我真想痛饮一番,但湖水又咸又涩,毛驴都不肯饮用。腹泻了一天的我,试着撩起湖水洗了洗屁股,那感觉,犹如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又蜇又痛。
日落西山,在晚霞的映照下,静谧的乌鲁克湖和广袤的盆地显得异常的古老而安详。我独自站在营帐旁,久久凝视着渐渐退去的余晖,心灵得到片刻安宁的同时,也为后面的行程担忧。
脱破拉尕特达坂海拔5030米,我们几乎没有怎么费劲,就翻过了。8月5日下午3点我们到达了海拔481 0米的阿克苏河谷。阿克苏的维吾尔语意为白水河,在新疆,只要称阿克苏的地方,无疑就有一条清澈的河流。两天滴水未进的毛驴,不知是听到了水声还是嗅到了水的气味,离着好几公里就开始往河边狂奔。
天空没有一丝云,强烈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我、老刘和海狼顾不上建营,脱去了衣服就跳进河里,在冰冷的河里尽情地沐浴。上岸后,我感到从没有过的轻松,躺在河边睡了过去。
傍晚,一阵狂风后,乌云向河谷压来,气温迅速降到零度以下,一会儿鹅毛大雪铺天而降。依塔洪和阿曼紧忙把还没吃饱肚子的毛驴圈进了卡子。原来,聪明的毛驴子能预感到危险的来临,会本能地往家里(普鲁村)跑。
队员们都静静地坐在帐篷里,听着风雪敲击帐篷发出的哗哗响声,透过门廊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心里也变得着沉重起来,全都默默不语。前面就是海拔5500米的阿塔木达坂,雪照这样飘下去,我们还能翻过达坂吗?
“幸会”野牦牛
清晨,天还是阴沉沉的,一夜大雪,阿克苏河谷成了白色的世界,唯有欢畅的阿克苏河像一条蓝色飘带,在白色的世界里显得格外醒目。
阿克苏河谷是野牦牛的天堂,出发不久,河对岸便出现了一头野牦牛。当我们向它靠近时,牦牛低着头,一个劲地翘起尾巴,向我们发出攻击信号。依塔洪说,在昆仑山不怕成群的牦牛,就怕单独的牦牛,因为孤牦牛往往是被牛群赶出来的公牦牛,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往上走,河谷渐渐开阔,野牦牛也已越来越多。我们的出现打破了河谷原有的宁静,成群的野牦牛像发起冲锋的坦克,快速向雪山奔去。我们目送着渐渐消失的牦牛群,无不为这主宰高原的强悍生灵而赞叹。
海拔越来越高,沿着河谷南行8公里后,来到了一个河岔,涉过西南方向的主河道,沿着一条东南走向的河谷向阿特塔木达坂走去。此时已是中午,海拔超过5000米,在强烈的紫外线的辐射下,路上的积雪完全融化,河谷中的气温也逐渐升高。长时间的缺氧,我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在等待后面驴队期间,我顾不上吃喝,躺在地上就睡了过去。
原来,走在后面的驮工被两头野牦牛拦住了去路。驮着行李的驴队从牦牛身边走过,牦牛没有任何反应。可依塔洪和阿曼准备过时,牦牛作出了攻击姿态,他俩不敢硬闯,只得从山上绕了过去。
经过10多个小时的艰难攀爬,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5550米的阿塔木达坂。站在达坂上,仿佛走进一个红色世界:红色山坡,红色岩石,红色夕阳,把达板装扮得格外壮丽。向东望去,洁白的雪山,宽阔葱绿的克里雅河谷,与红色的达坂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身处美景之中,我忘记了一路的疲劳。我也深为我们的队员骄傲,我们站到了比博格达顶峰(5445米)还要高的达坂上。
下达坂的路非常陡峭,不到三公里就下到了海拔4950米的克里雅河谷。太阳已快落山,夕阳下的克里雅河谷格外的美丽,成群的羚羊、野牦牛、野驴点缀着葱绿的草地,我们在动物中穿行,仿佛进入了一个远古的牧场。河谷中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古遗址——阿塔木帕夏古堡,它像守护这片大地的卫士,面对阿塔木达坂,静静地耸立在陡峭的克里雅河西岸。
正当海狼想站到河床边缘拍摄古堡时,万万没想到。他的出现,惊扰了正在河床底部吃草的野牦牛,重达一吨多的野牦牛尾巴一翘,朝着海狼就冲了上来,海狼大喊一声,我们拔腿就跑。河床又陡又深,可一眨眼功夫,野牦牛就横在了我们面前,吓得我们一动不动地与近在咫尺的牦牛僵持了几分钟。牦牛最终姗姗而去,而我们几个却瘫在了地上。
让毛驴“殉职”的绝望达坂
克里雅河谷夹在两座雪山之间,南边的隘口便是克里雅山口。从地图上看,翻过阿塔木达坂后,通往克里雅山口的路都在较为平坦的河谷之中,可依塔洪却说在阿塔木古堡到克里雅山口之间有个“大达坂”。在新疆,达坂通常是指途径的山口或山梁。
我们在河谷中攀爬,除了两侧巍峨的雪山之外,前方的视野被一座座山梁挡住,每当我们登上一座山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似乎是同样的另一座山梁。在一座接一座的山梁渐渐耗尽我们体力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大达坂”的含义。这不但是一座真正的达坂,而且,对我们这伙精疲力竭的人来说,它也是一座“绝望达扳”。在达坂上队伍拉开了很长的距离,走在后面的姜姐和扬戈渐渐消失在我的视野之外。队伍中最大的一头驴也走不动了,不时地卧倒在地下。在昆仑山,毛驴是最好的运输工具,它不但能走崎岖的山路,也能适应5000米以上的海拔,这一点马匹和骆驼都望尘莫及。
8月7日下午5点,当我们爬上了海拔5400米的最后一个山梁时,视野豁然开阔,近在咫尺的雪山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远在天边的克里雅山口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这也许就是依塔洪所说的“大达坂”,除了石头就是黄土,看不见丁点绿色,镶嵌在洼地处三个碧绿的水潭在贫瘠的河谷中显得格外的醒目。
按计划,我们当天要赶到吾拉音湖畔,可姜姐和扬戈走得太慢,太阳快落山时,我们到达了距吾拉音湖还有7公里的一个小溪水边,此时,海拔已是5470米,我们已经在5000多米的高度行进了27公里。
饿了一天的毛驴,低着头啃着少得可怜的牧草,但最大的那头毛驴一动不动地卧在地上,依塔洪盛了一盆包谷放在了它的嘴边,可它却只是嗅了一下。依塔洪 惋惜地说,这头毛驴要死了……我们明天就要翻过克里雅山口了,可一路陪伴我们的毛驴即将毙命在这渺无人烟的高原。我慢慢走了过去,轻轻地摸了摸即将离开我们的毛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夜里,朦胧中的我被一阵急促的驴蹄声惊醒,霎时间,整个营地被炸开了锅,受了惊吓的毛驴在帐篷外来回奔跑,一道道手电光划破了漆黑的夜空,杂乱驴蹄声,依塔洪和阿曼的吼叫划破了宁静的河谷。我意识到外面的驴群遭到狼群的袭击。
绝地逢生
早晨起来听依塔洪说,昨夜几只饿狼闯入了营地,幸好我们人多,不然毛驴就要遭殃了。在昆仑山,狗熊、雪豹、舍利等猛兽都很难见到,狼成了主宰这片大地的猛兽,别说是毛驴,就连体型巨大的野牦牛也难于抵御狼群的攻击。
按照昨天拟定的方案,我领着驴队快速向克里雅山口奔去。在海拔5500米的高度急行军,憋得我喘不过气来,感觉比万米长跑还难受。行军半个多小时我率先到达了吾拉音湖出水口。
虽说是盛夏,高原的清晨气温也在零度以下,河边上也结了一层薄冰,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不由分说脱去鞋子和裤子走进了冰冷刺骨的河里。短短的几十秒,我们的腿霎那间就失去了知觉,上岸后,大家急忙用手搓着腿脚。
时间一分分地过去,我很焦急,想在预定的2个小时内赶到克里雅山口。渡过克里雅河后我没等大家调整过来就催促驴队前行。可是没走多远,阿曼突然趴在地下呕吐起来。依塔洪说,昨天夜里怕狼再来袭击毛驴,他俩一夜没睡,早晨起来阿曼头疼得厉害,也吃不下饭。看着阿曼痛苦的样子,我只能让队伍停了下来,当即决定让他俩返回。
整整十天的同甘共苦,我们就要分离了,前方未知的艰险在等待我们,而依塔和阿曼将要踏上漫长的回家之路。此刻,我们都哭了,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依塔洪含着眼泪对我说:“王队长,你就像我爸爸一样,以后你再也不要到这里来了……”阿曼已泣不成声,我们紧紧地拥抱着,他用生硬的汉语,一个劲地重复着“王队长”三个字。
望着渐渐远去的驮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向我袭来,我再次感到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我们七人背着沉重的背包沿着吾拉音湖岸一望无际的沼泽,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的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克里雅山口走去。穿过了沼泽和吾拉音湖附近的几个水潭,直到2点左右登上了一块高地,此时海拔已达5446米,根据地图的判断这个制高点应该是克里雅山口,这也是新疆和西藏的交界点,跨过去就进入了藏北的羌塘。
2008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之日,也是我们实现自身梦想的日子,我站在克里雅山口感慨万分,我为我们队伍感到骄傲,感谢我的伙伴和亲人。我们拿出了队旗,面朝克里雅河谷留下了历史性的照片。
翻过克里雅山口后,出乎我的意料,海拔一点都没下降,我们的行军也变得异常的艰难。在海拔5400多米的高度,地上除了黄土和石头,几乎看不到一根革。中午,寂静山谷中没有一丝风,头顶上的阳光照得人昏昏欲睡。我和老刘、马庆三人默默地走在队伍前面。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一条小河边,我惊奇地发现,河水是朝着克里雅山口方向流去,难道翻过克里雅山口后海拔还在上升吗?我急忙让老刘停下来查看GPS。结果发现,的确如此。
下午4点,乌云遮住了太阳,阵阵的狂风横扫着干燥的山谷。从GPS得知我们已偏离了预定线路2.5公里,走还是就地扎营,队员中意见分歧。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坚信自己的决定——走。立刻派马庆登上对面的山梁查看线路。正当和扬戈理论走与不走的时候,突然对讲机传来了熟悉的声音:“老王,老王,你们在哪里?我是宋玉江”。真是苍天有眼,不该我们死呀!
原来,接应队昨天从卫星电话中得知我们的处境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冒险强渡邦达错湖入水口处的大河,向克里雅山口方向靠拢。在离克里雅山口6公里的时候,宋玉江为了能和我们电台沟通,他竟然把车开到了海拔5450米的片石山的顶上。
我们用尽全力向片石山奔去。在接近山顶时,当我看到夕阳下泛着银光的汽车和随风飘荡的彩旗,激动万分,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我深深地感谢宋玉江、邢锐和大边。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成功穿越,我们也难以安全走出昆仑山。
后记
8月1 0日凌晨5点我们驶出了羌塘回到了叶城县,第二天一早,我非常意外地接到了依塔洪从普鲁村打来的电话。原来,在吾拉音湖分手后,他们夜以继日地赶路,用了75个小时回到了普鲁村。
8月12日,我们踏上了回家之路。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之日,我们终于抵达克里雅山口。作为首次抵达此无人区的探险队,我们在享受着这份惊喜,回味着历经的艰辛时,却不知前方有更大的挑战等着我们……
穿越普鲁河谷
2007年底,我们组建了探险队,我任队长。2008年7月20日,我们出发了。7月29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侦察活动后,探险队在于田县的普鲁村集结。维吾尔族驮工依塔洪和阿曼带着10头驴也加入到了我们的队伍。
7月30日清晨,昆仑山的气候格外凉爽,我们在村民的目送中悄然地离开了普鲁村,开始了探险之旅。
我们和驮队拉着“—”字形队伍沿着普鲁河谷狭窄的牧道向南行进。行进了20公里后,天色已近黄昏。一处陡峭的河谷挡在了我们面前,浑浊的河水沿着狭窄的河道咆哮而下。我站在谷底,举目仰望,一条依稀可辨的“之”字形牧道一直延伸到高山的顶部,此地海拔已达3500米,眼前的高山起码有200米高。我们要连续翻过三个达坂才能绕过这段峡谷。
7月31日,太阳还没照到山谷,队伍就出发了。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登上了3800米的第三个达坂,俯视普鲁河谷。三个达坂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返回普鲁河谷的路异常陡峭,一段段被泥石流冲刷的山坡根本看不到牧道。我侧着身子,紧握手杖一步步地往下挪动。
下午,河谷两侧高耸的山峰就遮住了阳光,狭窄的河谷显得阴森森的,我们沿着牧道逆流而上,途中遇到了三个赶着羊群下山的普鲁村民,让我们大为吃惊的是,为首的一个老人竟然是赤脚。回想起我们刚翻过的碎石遍地的达坂,直感叹昆仑老人的“铁脚”。
河谷越来越窄,河道两侧的高山越来越陡峭,牧道也消失了。我踏着大小不一的卵石,时而河东,时而河西,频繁地在河道中穿行,我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
昆仑之子依塔洪
8月1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50多年前160名先遣连战士就是沿着这条古道进军西藏的。
天刚蒙蒙亮老刘就拉开了我的帐篷,心事重重地告诉我两个坏消息:一是,昨晚消耗了5罐煤气。按照这个量计算,一天起码要消耗7罐煤气,我们带的48罐气只能维持7天;二是,他从依塔洪那里得知,在吾拉音湖附近没有牧草。这意味着我们的驴队翻不过克里雅山口。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采纳了老刘的建议,即刻派依塔洪返回普鲁村取煤气罐,让他再租两头毛驴,带50公斤玉米上来。
一切必须按原计划执行,我们无法等依塔洪,继续沿着河谷向南行进。和依塔洪分手时约定,在50多公里外的乌鲁克盆地汇合。
清晨,来自高原的山风在阴森狭窄的河谷中肆虐地刮着。队员们站在河边换上了涉水鞋子,在海拔4000米的山上,河水冰冷刺骨,脚踏下去时,都不由自主地喊出声。穿过狭窄纵深的普鲁河谷,越往上走,河谷就越开阔起来,湍急的普鲁河也逐渐变成了小河流水。和依塔洪分手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3日,我们踏上了一条宽阔的路基,这便是通往苏巴什的大道。
苏巴什海拔4200米,维吾尔语意为河水之源,它也正是普鲁河的源头。在河岸平坦的高台上,有一个用石块垒起来的大院子,院子内有十几间用石块隔成的长方形的屋子,这便是当年筑路大军的指挥部。为了避风我们的帐篷干脆就搭建在屋子里。
不知谁在帐外大喊了一声:“依塔洪回来了!”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急忙冲出了帐篷。依塔洪真是铁人呀,从普鲁村到这里足有50多公里山路,我们艰难地跋涉了三天,可他一天就赶到了。寒暄后才知道,从昨天分手开始,他整整在山里奔走了两天没合眼。
翻越硫磺达坂
硫磺达坂海拔5114米,是新藏高原北部边缘上的一个标志性的达坂,翻过达坂就进入了乌鲁克盆地。我们必须用一天时间翻越达坂到色格孜库勒湖,因为全程33公里的线路上没有水,这对每个队员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8月2日,凌晨6点我就把队员们叫了起来,匆忙吃了点东西就出发了。
我们沿着干枯的河道向南走去,一个多小时后沿一条向西南延伸的路基进入了一个由彩色沙岩山构成的峡谷地带,常年风雨的侵蚀,两边的砂岩千姿百态。海拔急剧地升高,前方几公里处就是让人谈虎色变的硫磺达坂。据说当年部队在这里测绘时,硫磺的气味很重,故起名硫磺达坂。
从苏巴什到硫磺达坂距离不足10公里,我们用了近5个小时。当我们站在达坂顶上,回首眺望,四天来用双脚丈量的是一望无际的高山。虽说是盛夏,在5000多米的达坂上没有一点暖意,原本被汗水湿透的队员们不时地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向南望去,远处的雪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在雪山和我们脚下的高山之间夹着一个长约50公里,宽约15公里的洼地,这便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乌鲁克盆地。此时,离色格孜库勒湖还有23公里路程,我们不敢久留,急忙沿着当年修筑的路基向东走去。路边除了满目荒凉的沙砾几乎没有什么植物,没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具具骆驼或毛驴的白骨,不难想象当年筑路大军所历经的磨难。
经过一天33公里的高海拔跋涉,天黑前我们终于到达了湖边,将营地建在附近的一条小溪边上。
乌鲁克盆地的火山、湖泊和风雪
色格孜库勒湖是乌鲁克盆地三大湖泊中惟一的淡水湖。实际上,早在几十年前湖水已基本干枯,只是在夏季阿其克库勒的渗水和来自雪山融水的注入,色格孜库勒才形成了一个个水洼。
8月3日清晨,营地边的小溪结了一层薄冰,在冰下缓缓流淌的溪水比起昨天清澈了许多。
站在海拔4900米的山梁上,在山梁和南边高耸的雪山之间镶嵌着一块硕大的绿色草地,山梁的东南方向,一座梯形的山包醒目地耸立在阿其克库勒湖旁,这便是我们向往已久的昆仑山亚洲一号火山,也称阿其克库勒火山,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
夏季,乌鲁克盆地处处都充满了生命的迹象:绿色的草地,蓝色的水湾,欢唱的水鸟,野牦牛踏出的道道足迹,无不给这片广袤的高原盆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我们踏上了翻越克里雅山口征程。队伍分成两路,扬戈、老刘、依塔洪、阿曼赶着毛驴沿小溪北岸走向脱破拉尕特达坂,我带领姜姐、小侠、海狼、马庆涉过小溪,直奔亚洲一号火山。两条路相隔2公里左右。因为前方的情况不明,我们没法约定汇合的地点。
出发后不久,我突然发现,匆忙中把仅有的两部对讲机忘带上了,导致我们无法和扬戈带领的队伍联系。这一致命的疏忽令我一路忐忑不安。广袤的乌鲁克盆地并不是一马平川,向东行进不久便是地图上标为“喀拉 塔什勒克”的火山地带,受其南边雪山融水的滋润,成了一片肥沃的土地,一尺多高泛黄的针毛草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片金色。我们在山包间穿行,别说2公里,前后队员拉开200米距离就看不到对方。
一晃一个多小时过去,下午3点,我站在火山口的最高处,用望远镜仔细搜寻,仍然没能发现驴队,此时,原本忐忑不安的我心又提到了喉咙口,我顾不上腹痛,向乌鲁克湖方向奔去,没转几个山包,跟在后面的海狼三人也看不到了。如果天黑前不能和扬戈带领的队伍汇合,我们五人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因为,我们随身只带了一瓶水和一点路粮,所有的行装都在驮包里,随身的衣服也难以抵御夜间的寒冷。
在海拔4800米的高度快速行军,加上神经高度紧张,只觉得嘴里发苦。一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乌鲁克湖北岸的山包,终于看到了一公里外缓缓移动的驴队。
乌鲁克湖长7公里,最宽处3.6公里,它是盆地中最大的湖泊,水面积几乎是阿其克库勒湖的一倍。到达湖边,望着清澈见底的湖水,我真想痛饮一番,但湖水又咸又涩,毛驴都不肯饮用。腹泻了一天的我,试着撩起湖水洗了洗屁股,那感觉,犹如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又蜇又痛。
日落西山,在晚霞的映照下,静谧的乌鲁克湖和广袤的盆地显得异常的古老而安详。我独自站在营帐旁,久久凝视着渐渐退去的余晖,心灵得到片刻安宁的同时,也为后面的行程担忧。
脱破拉尕特达坂海拔5030米,我们几乎没有怎么费劲,就翻过了。8月5日下午3点我们到达了海拔481 0米的阿克苏河谷。阿克苏的维吾尔语意为白水河,在新疆,只要称阿克苏的地方,无疑就有一条清澈的河流。两天滴水未进的毛驴,不知是听到了水声还是嗅到了水的气味,离着好几公里就开始往河边狂奔。
天空没有一丝云,强烈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我、老刘和海狼顾不上建营,脱去了衣服就跳进河里,在冰冷的河里尽情地沐浴。上岸后,我感到从没有过的轻松,躺在河边睡了过去。
傍晚,一阵狂风后,乌云向河谷压来,气温迅速降到零度以下,一会儿鹅毛大雪铺天而降。依塔洪和阿曼紧忙把还没吃饱肚子的毛驴圈进了卡子。原来,聪明的毛驴子能预感到危险的来临,会本能地往家里(普鲁村)跑。
队员们都静静地坐在帐篷里,听着风雪敲击帐篷发出的哗哗响声,透过门廊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心里也变得着沉重起来,全都默默不语。前面就是海拔5500米的阿塔木达坂,雪照这样飘下去,我们还能翻过达坂吗?
“幸会”野牦牛
清晨,天还是阴沉沉的,一夜大雪,阿克苏河谷成了白色的世界,唯有欢畅的阿克苏河像一条蓝色飘带,在白色的世界里显得格外醒目。
阿克苏河谷是野牦牛的天堂,出发不久,河对岸便出现了一头野牦牛。当我们向它靠近时,牦牛低着头,一个劲地翘起尾巴,向我们发出攻击信号。依塔洪说,在昆仑山不怕成群的牦牛,就怕单独的牦牛,因为孤牦牛往往是被牛群赶出来的公牦牛,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往上走,河谷渐渐开阔,野牦牛也已越来越多。我们的出现打破了河谷原有的宁静,成群的野牦牛像发起冲锋的坦克,快速向雪山奔去。我们目送着渐渐消失的牦牛群,无不为这主宰高原的强悍生灵而赞叹。
海拔越来越高,沿着河谷南行8公里后,来到了一个河岔,涉过西南方向的主河道,沿着一条东南走向的河谷向阿特塔木达坂走去。此时已是中午,海拔超过5000米,在强烈的紫外线的辐射下,路上的积雪完全融化,河谷中的气温也逐渐升高。长时间的缺氧,我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在等待后面驴队期间,我顾不上吃喝,躺在地上就睡了过去。
原来,走在后面的驮工被两头野牦牛拦住了去路。驮着行李的驴队从牦牛身边走过,牦牛没有任何反应。可依塔洪和阿曼准备过时,牦牛作出了攻击姿态,他俩不敢硬闯,只得从山上绕了过去。
经过10多个小时的艰难攀爬,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5550米的阿塔木达坂。站在达坂上,仿佛走进一个红色世界:红色山坡,红色岩石,红色夕阳,把达板装扮得格外壮丽。向东望去,洁白的雪山,宽阔葱绿的克里雅河谷,与红色的达坂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身处美景之中,我忘记了一路的疲劳。我也深为我们的队员骄傲,我们站到了比博格达顶峰(5445米)还要高的达坂上。
下达坂的路非常陡峭,不到三公里就下到了海拔4950米的克里雅河谷。太阳已快落山,夕阳下的克里雅河谷格外的美丽,成群的羚羊、野牦牛、野驴点缀着葱绿的草地,我们在动物中穿行,仿佛进入了一个远古的牧场。河谷中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古遗址——阿塔木帕夏古堡,它像守护这片大地的卫士,面对阿塔木达坂,静静地耸立在陡峭的克里雅河西岸。
正当海狼想站到河床边缘拍摄古堡时,万万没想到。他的出现,惊扰了正在河床底部吃草的野牦牛,重达一吨多的野牦牛尾巴一翘,朝着海狼就冲了上来,海狼大喊一声,我们拔腿就跑。河床又陡又深,可一眨眼功夫,野牦牛就横在了我们面前,吓得我们一动不动地与近在咫尺的牦牛僵持了几分钟。牦牛最终姗姗而去,而我们几个却瘫在了地上。
让毛驴“殉职”的绝望达坂
克里雅河谷夹在两座雪山之间,南边的隘口便是克里雅山口。从地图上看,翻过阿塔木达坂后,通往克里雅山口的路都在较为平坦的河谷之中,可依塔洪却说在阿塔木古堡到克里雅山口之间有个“大达坂”。在新疆,达坂通常是指途径的山口或山梁。
我们在河谷中攀爬,除了两侧巍峨的雪山之外,前方的视野被一座座山梁挡住,每当我们登上一座山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似乎是同样的另一座山梁。在一座接一座的山梁渐渐耗尽我们体力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大达坂”的含义。这不但是一座真正的达坂,而且,对我们这伙精疲力竭的人来说,它也是一座“绝望达扳”。在达坂上队伍拉开了很长的距离,走在后面的姜姐和扬戈渐渐消失在我的视野之外。队伍中最大的一头驴也走不动了,不时地卧倒在地下。在昆仑山,毛驴是最好的运输工具,它不但能走崎岖的山路,也能适应5000米以上的海拔,这一点马匹和骆驼都望尘莫及。
8月7日下午5点,当我们爬上了海拔5400米的最后一个山梁时,视野豁然开阔,近在咫尺的雪山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远在天边的克里雅山口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这也许就是依塔洪所说的“大达坂”,除了石头就是黄土,看不见丁点绿色,镶嵌在洼地处三个碧绿的水潭在贫瘠的河谷中显得格外的醒目。
按计划,我们当天要赶到吾拉音湖畔,可姜姐和扬戈走得太慢,太阳快落山时,我们到达了距吾拉音湖还有7公里的一个小溪水边,此时,海拔已是5470米,我们已经在5000多米的高度行进了27公里。
饿了一天的毛驴,低着头啃着少得可怜的牧草,但最大的那头毛驴一动不动地卧在地上,依塔洪盛了一盆包谷放在了它的嘴边,可它却只是嗅了一下。依塔洪 惋惜地说,这头毛驴要死了……我们明天就要翻过克里雅山口了,可一路陪伴我们的毛驴即将毙命在这渺无人烟的高原。我慢慢走了过去,轻轻地摸了摸即将离开我们的毛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夜里,朦胧中的我被一阵急促的驴蹄声惊醒,霎时间,整个营地被炸开了锅,受了惊吓的毛驴在帐篷外来回奔跑,一道道手电光划破了漆黑的夜空,杂乱驴蹄声,依塔洪和阿曼的吼叫划破了宁静的河谷。我意识到外面的驴群遭到狼群的袭击。
绝地逢生
早晨起来听依塔洪说,昨夜几只饿狼闯入了营地,幸好我们人多,不然毛驴就要遭殃了。在昆仑山,狗熊、雪豹、舍利等猛兽都很难见到,狼成了主宰这片大地的猛兽,别说是毛驴,就连体型巨大的野牦牛也难于抵御狼群的攻击。
按照昨天拟定的方案,我领着驴队快速向克里雅山口奔去。在海拔5500米的高度急行军,憋得我喘不过气来,感觉比万米长跑还难受。行军半个多小时我率先到达了吾拉音湖出水口。
虽说是盛夏,高原的清晨气温也在零度以下,河边上也结了一层薄冰,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不由分说脱去鞋子和裤子走进了冰冷刺骨的河里。短短的几十秒,我们的腿霎那间就失去了知觉,上岸后,大家急忙用手搓着腿脚。
时间一分分地过去,我很焦急,想在预定的2个小时内赶到克里雅山口。渡过克里雅河后我没等大家调整过来就催促驴队前行。可是没走多远,阿曼突然趴在地下呕吐起来。依塔洪说,昨天夜里怕狼再来袭击毛驴,他俩一夜没睡,早晨起来阿曼头疼得厉害,也吃不下饭。看着阿曼痛苦的样子,我只能让队伍停了下来,当即决定让他俩返回。
整整十天的同甘共苦,我们就要分离了,前方未知的艰险在等待我们,而依塔和阿曼将要踏上漫长的回家之路。此刻,我们都哭了,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依塔洪含着眼泪对我说:“王队长,你就像我爸爸一样,以后你再也不要到这里来了……”阿曼已泣不成声,我们紧紧地拥抱着,他用生硬的汉语,一个劲地重复着“王队长”三个字。
望着渐渐远去的驮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向我袭来,我再次感到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我们七人背着沉重的背包沿着吾拉音湖岸一望无际的沼泽,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的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克里雅山口走去。穿过了沼泽和吾拉音湖附近的几个水潭,直到2点左右登上了一块高地,此时海拔已达5446米,根据地图的判断这个制高点应该是克里雅山口,这也是新疆和西藏的交界点,跨过去就进入了藏北的羌塘。
2008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之日,也是我们实现自身梦想的日子,我站在克里雅山口感慨万分,我为我们队伍感到骄傲,感谢我的伙伴和亲人。我们拿出了队旗,面朝克里雅河谷留下了历史性的照片。
翻过克里雅山口后,出乎我的意料,海拔一点都没下降,我们的行军也变得异常的艰难。在海拔5400多米的高度,地上除了黄土和石头,几乎看不到一根革。中午,寂静山谷中没有一丝风,头顶上的阳光照得人昏昏欲睡。我和老刘、马庆三人默默地走在队伍前面。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一条小河边,我惊奇地发现,河水是朝着克里雅山口方向流去,难道翻过克里雅山口后海拔还在上升吗?我急忙让老刘停下来查看GPS。结果发现,的确如此。
下午4点,乌云遮住了太阳,阵阵的狂风横扫着干燥的山谷。从GPS得知我们已偏离了预定线路2.5公里,走还是就地扎营,队员中意见分歧。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坚信自己的决定——走。立刻派马庆登上对面的山梁查看线路。正当和扬戈理论走与不走的时候,突然对讲机传来了熟悉的声音:“老王,老王,你们在哪里?我是宋玉江”。真是苍天有眼,不该我们死呀!
原来,接应队昨天从卫星电话中得知我们的处境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冒险强渡邦达错湖入水口处的大河,向克里雅山口方向靠拢。在离克里雅山口6公里的时候,宋玉江为了能和我们电台沟通,他竟然把车开到了海拔5450米的片石山的顶上。
我们用尽全力向片石山奔去。在接近山顶时,当我看到夕阳下泛着银光的汽车和随风飘荡的彩旗,激动万分,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我深深地感谢宋玉江、邢锐和大边。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成功穿越,我们也难以安全走出昆仑山。
后记
8月1 0日凌晨5点我们驶出了羌塘回到了叶城县,第二天一早,我非常意外地接到了依塔洪从普鲁村打来的电话。原来,在吾拉音湖分手后,他们夜以继日地赶路,用了75个小时回到了普鲁村。
8月12日,我们踏上了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