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巧妙地把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文从如何用生活话题创设情境;如何用实例解读数学知识;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几方面来阐述笔者在多年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成功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创设情景 实例解读 学以致用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69-0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去观察和探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学习了圆角分后,日常生活中会花钱和找钱,但在数学应运题的计算上困难重重。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却不会估计铅笔的长短或楼房的高度以及人的身高。
针对农村小学数学,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效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初,学生就能在活泼又暗含新知的活动中开始新课,他们就会充满激情地开始求知的旅程。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小节目等。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分生日蛋糕场景来导入:全家5口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5份,毎人得多少?形象地引导学生思考。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引入:让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提出“零下3度是什么意义?”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的概念。在学习“统计”时,首先让学生数石子,再以“正”字形式进行统计。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二、用生活实例解读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讲“分数的意义”时,书本上的例题是“分绳子,一根绳子两人分.毎人得多少?” 实际讲课时,我把它改成学生比较喜欢的话题:我有一个大苹果,给两人分,每个人分得多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每个人分得一样多,怎样分?问题变通俗,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话题:大家都知道一个苹果分成两份和一个苹果分成四份,请你们说一说.那一份多?又如,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老师打给班长,班长打给组长,组长再打给组员。学生们就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易于接受、理解, 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善了课堂效果。
三、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用于生活,服务生活, 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了“长方形面积”后,让学生算一算书本、课桌、篮球场等的面积。学了“圆的面积”后,让学生算一算家中水桶底、锅盖等的面积。学“平均数”时,求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并计算文具盒、粉笔盒的体积。学了“24时计时法”后,请同学们去观擦商店、信用社、邮电所等单位的作息时间。通过计算体验,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做到学以致用。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实例与素材,把那些抽象的、难懂的数学问题紧密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时感到通俗、易懂。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的共识。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创设情景 实例解读 学以致用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69-0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去观察和探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学习了圆角分后,日常生活中会花钱和找钱,但在数学应运题的计算上困难重重。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却不会估计铅笔的长短或楼房的高度以及人的身高。
针对农村小学数学,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效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初,学生就能在活泼又暗含新知的活动中开始新课,他们就会充满激情地开始求知的旅程。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小节目等。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分生日蛋糕场景来导入:全家5口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5份,毎人得多少?形象地引导学生思考。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引入:让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提出“零下3度是什么意义?”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的概念。在学习“统计”时,首先让学生数石子,再以“正”字形式进行统计。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二、用生活实例解读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讲“分数的意义”时,书本上的例题是“分绳子,一根绳子两人分.毎人得多少?” 实际讲课时,我把它改成学生比较喜欢的话题:我有一个大苹果,给两人分,每个人分得多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每个人分得一样多,怎样分?问题变通俗,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话题:大家都知道一个苹果分成两份和一个苹果分成四份,请你们说一说.那一份多?又如,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老师打给班长,班长打给组长,组长再打给组员。学生们就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易于接受、理解, 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善了课堂效果。
三、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用于生活,服务生活, 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了“长方形面积”后,让学生算一算书本、课桌、篮球场等的面积。学了“圆的面积”后,让学生算一算家中水桶底、锅盖等的面积。学“平均数”时,求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并计算文具盒、粉笔盒的体积。学了“24时计时法”后,请同学们去观擦商店、信用社、邮电所等单位的作息时间。通过计算体验,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做到学以致用。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实例与素材,把那些抽象的、难懂的数学问题紧密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时感到通俗、易懂。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的共识。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