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日立秋,祈盼热浪远去,谁知灼热如故,又值停电断水,无奈的烦躁让人分秒难熬。
好在自己有爱好读书习惯,随手从书架中抽了册书,漫不经心地走出家门寻个清凉处读书消暑。楼下不远处就是丹江公园,丹江虽然细流缺水,但橡皮坝聚的水汪汪一河床。柳树下,石凳上座,打开书竟是前不久孩子从网上给我购的《蔡文姬传》。回想十多天前文友约我游山玩水,一帮人曾在西安市蓝田县拜谒蔡文姬墓,墓区虽不大,墓也算不上宏伟,但隐藏于茂盛的树丛中高约七八米的墓冢和一人多高的墓碑,却让人望而生畏,敬而生仰,特别是墓园里排列的历代石刻和碑文,雄耸而立,古风古气,给墓园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陈列馆里的汉代陶器、冷兵器间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书作,让展室和整个墓园有了千年不朽的味道。
这个味道就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念想,就是命运多舛的蔡文姬留给人世间的悲愤话题。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历史的长河中有诗人心灵的悲愤之音微微荡过。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艰难时月,那些坎坷多舛的过往,那些闪耀不断的清丽记忆,伴着诗人的悲愤灵魂,静静地藏在诗行之间,默然无语却神力四射,让你由不得悲愤无比,随之一阵阵心痛。
那是一个你想象不出来的动荡年代。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宁,董卓率西凉兵入洛阳,据兵擅权,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就在这么个年代,上天安排絕代才女蔡文姬来到了这个世界。好在幸运的是,她虽生于乱世,却让她拥有了一个东汉大文学家、大书法家的父亲蔡邕。父亲的言传身教,加上文姬自小聪慧,12岁时已能自己作诗并弹一手好琴。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然老天就是这么不公道,博学引来坎坷,才辩引来“克夫”,妙音律却让她不断与幸福错过。16岁远嫁卫仲道,刚尝到幸福滋味,夫君离去,卫家以克夫怨之而悲怆返回娘家。战乱中被俘到南匈奴再嫁左贤王,虽生二子,但12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落了个亲生骨肉千万里,相思却在梦呓中的凄惨结果。在曹操的操纵下,生得仪表堂堂、通晓史书又谙音律的田校尉董祀迎娶了举目无亲的蔡文姬。按常理应该是梅开二度别样香,但对于饱经离乱忧伤、思念胡地两个儿郎的蔡文姬,时常神情恍惚,一生三嫁,幸福若际若离。
文姬就是这样一个苦命的绝代佳人。在那个年代,她是一个凄美的谜,也是一首悲愤的歌。
许久以来,我有一点搞不明白,文姬的故乡在开封杞县于镇,但我在于镇只见到她一尊洁白的雕像,墓冢却在陕西蓝田县蔡王村。读了她的《悲愤诗》,研究了她掌印上的生命线,似乎知晓了其中的原委,是苦难之神让岁月给她指的路,是上天让东汉乱世给她定下的行军图。也许苦难之神动了恻隐之心,先安排董祀婚后第二年犯罪当诛,又策划文姬蓬首赤足跪求于曹,曹操念及昔日与其父蔡邕交情,怜悯文姬悲惨身世及旷世文才,宽宥了董祀。历经此难,文姬夫妇双双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隐居秦岭脚下蓝田县蔡邕庒。从此后,她潜心致志,抄录父亲遗著,回忆编写蔡邕文章400余篇,完成了《续后汉书》。文姬仙逝,按她遗愿,葬在蔡王村旁。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透。但有一点,历史长河中能流传下来的历史人物,哪个不是历经无数磨难过来的。
微风伴着秋意轻柔地拂面而来,风中带着一种淡淡的凉飕飕的悲切切的味儿,四野一片空白没了人影,我的眼前只有一本书,页面上是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
文姬归汉多悲愤。诗中饱含血泪揭露和控诉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血腥行径,全诗熔个人的痛苦遭遇、人民的苦难、异域的生存感受、母子分离的切肤之痛于一炉,言语质朴,直面时势,将一个经历过血染了的悲愤的人和事,用一个悲愤人的悲愤呼声喊了出来:“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字字都是血,声声都是泪,句句都是揭露,通篇都是控诉。
读思到此,不由人心潮如火,正无处发落,忽有人声,“呆啦!喝茶不喝?”抬头一看,爱人已将我沏泡好丢放在家里的那杯天竺青茶递到了面前。“喝啥茶!这会儿想喝酒。”望着我一脸的悲痛,爱人一脸茫然。
是呀!读蔡文姬的悲愤诗文一定要喝酒,而且要喝烈酒,就像草原上的闷倒驴酒。只有喝了烈酒,才能让人在瞬间忘掉那个命运多舛的绝代才女蔡文姬;只有喝醉了酒,才能让人在梦中吟诵《胡笳十八拍》、在醒时常吟《悲喷诗》。
但无论多烈的酒,只能醉倒人而醉不倒历史,更醉不倒蔡文姬悲愤的诗文。就像我,刚才还气愤地骂董门乱世臣子董卓,还灼热地怨老天爷不开眼,现在却想醉酒后忘了蔡文姬,忘了那个东汉。东汉是个什么东西?东汉是几千年前的一个朝代,敢骂一个朝代,那胆量是我从蔡文姬的悲愤诗中生发出来的。今天,即是用几万瓦大功率高音喇叭,你的骂声也传不到东汉。何况,骂又何妨!能奈何谁?
记得那天,刚走出蔡文姬墓,天上突然落起了细雨,给我的感觉是老天也在掉泪,但我更相信那天那时那刻的雨水,是一位还活在悲情世界里的悲情诗人的泪水,是一位戴着镣铐在多舛命运中尽力舞蹈的诗人的汗水。雨水形成的水帘中,我仿佛看到了无数身着鲜艳胡服的女子和穿着汉服的蔡文姬在频频向自己招手。南匈奴的穹庐外,远处依稀可以看见汉室赎回文姬的旌旗,旌旗下,一对胡儿期待的眼睛,还在等着母亲来漠北大草原接他们回家。
蔡文姬,她躲不过苦难命运的夹击,她躲不过动乱年代的摧残,她更没躲过悲情精神世界的苦楚,但她能从苦难中寻我释放的空间,从悲情的围墙中寻求解脱篱笆的手段,于是挥袖执笔,以悲着墨,以愤蘸毫,以诗写殇。就像我辈,千年之后,在诗中与文姬对话,并大声将自个的感受告诉大家。
山月不知心里事,且将悲愤寄秋风。此时此刻,习习沐香的秋风,不正是文姬送来的问候吗?
责任编辑:子 非
好在自己有爱好读书习惯,随手从书架中抽了册书,漫不经心地走出家门寻个清凉处读书消暑。楼下不远处就是丹江公园,丹江虽然细流缺水,但橡皮坝聚的水汪汪一河床。柳树下,石凳上座,打开书竟是前不久孩子从网上给我购的《蔡文姬传》。回想十多天前文友约我游山玩水,一帮人曾在西安市蓝田县拜谒蔡文姬墓,墓区虽不大,墓也算不上宏伟,但隐藏于茂盛的树丛中高约七八米的墓冢和一人多高的墓碑,却让人望而生畏,敬而生仰,特别是墓园里排列的历代石刻和碑文,雄耸而立,古风古气,给墓园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陈列馆里的汉代陶器、冷兵器间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书作,让展室和整个墓园有了千年不朽的味道。
这个味道就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念想,就是命运多舛的蔡文姬留给人世间的悲愤话题。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历史的长河中有诗人心灵的悲愤之音微微荡过。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艰难时月,那些坎坷多舛的过往,那些闪耀不断的清丽记忆,伴着诗人的悲愤灵魂,静静地藏在诗行之间,默然无语却神力四射,让你由不得悲愤无比,随之一阵阵心痛。
那是一个你想象不出来的动荡年代。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宁,董卓率西凉兵入洛阳,据兵擅权,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就在这么个年代,上天安排絕代才女蔡文姬来到了这个世界。好在幸运的是,她虽生于乱世,却让她拥有了一个东汉大文学家、大书法家的父亲蔡邕。父亲的言传身教,加上文姬自小聪慧,12岁时已能自己作诗并弹一手好琴。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然老天就是这么不公道,博学引来坎坷,才辩引来“克夫”,妙音律却让她不断与幸福错过。16岁远嫁卫仲道,刚尝到幸福滋味,夫君离去,卫家以克夫怨之而悲怆返回娘家。战乱中被俘到南匈奴再嫁左贤王,虽生二子,但12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落了个亲生骨肉千万里,相思却在梦呓中的凄惨结果。在曹操的操纵下,生得仪表堂堂、通晓史书又谙音律的田校尉董祀迎娶了举目无亲的蔡文姬。按常理应该是梅开二度别样香,但对于饱经离乱忧伤、思念胡地两个儿郎的蔡文姬,时常神情恍惚,一生三嫁,幸福若际若离。
文姬就是这样一个苦命的绝代佳人。在那个年代,她是一个凄美的谜,也是一首悲愤的歌。
许久以来,我有一点搞不明白,文姬的故乡在开封杞县于镇,但我在于镇只见到她一尊洁白的雕像,墓冢却在陕西蓝田县蔡王村。读了她的《悲愤诗》,研究了她掌印上的生命线,似乎知晓了其中的原委,是苦难之神让岁月给她指的路,是上天让东汉乱世给她定下的行军图。也许苦难之神动了恻隐之心,先安排董祀婚后第二年犯罪当诛,又策划文姬蓬首赤足跪求于曹,曹操念及昔日与其父蔡邕交情,怜悯文姬悲惨身世及旷世文才,宽宥了董祀。历经此难,文姬夫妇双双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隐居秦岭脚下蓝田县蔡邕庒。从此后,她潜心致志,抄录父亲遗著,回忆编写蔡邕文章400余篇,完成了《续后汉书》。文姬仙逝,按她遗愿,葬在蔡王村旁。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透。但有一点,历史长河中能流传下来的历史人物,哪个不是历经无数磨难过来的。
微风伴着秋意轻柔地拂面而来,风中带着一种淡淡的凉飕飕的悲切切的味儿,四野一片空白没了人影,我的眼前只有一本书,页面上是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
文姬归汉多悲愤。诗中饱含血泪揭露和控诉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血腥行径,全诗熔个人的痛苦遭遇、人民的苦难、异域的生存感受、母子分离的切肤之痛于一炉,言语质朴,直面时势,将一个经历过血染了的悲愤的人和事,用一个悲愤人的悲愤呼声喊了出来:“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字字都是血,声声都是泪,句句都是揭露,通篇都是控诉。
读思到此,不由人心潮如火,正无处发落,忽有人声,“呆啦!喝茶不喝?”抬头一看,爱人已将我沏泡好丢放在家里的那杯天竺青茶递到了面前。“喝啥茶!这会儿想喝酒。”望着我一脸的悲痛,爱人一脸茫然。
是呀!读蔡文姬的悲愤诗文一定要喝酒,而且要喝烈酒,就像草原上的闷倒驴酒。只有喝了烈酒,才能让人在瞬间忘掉那个命运多舛的绝代才女蔡文姬;只有喝醉了酒,才能让人在梦中吟诵《胡笳十八拍》、在醒时常吟《悲喷诗》。
但无论多烈的酒,只能醉倒人而醉不倒历史,更醉不倒蔡文姬悲愤的诗文。就像我,刚才还气愤地骂董门乱世臣子董卓,还灼热地怨老天爷不开眼,现在却想醉酒后忘了蔡文姬,忘了那个东汉。东汉是个什么东西?东汉是几千年前的一个朝代,敢骂一个朝代,那胆量是我从蔡文姬的悲愤诗中生发出来的。今天,即是用几万瓦大功率高音喇叭,你的骂声也传不到东汉。何况,骂又何妨!能奈何谁?
记得那天,刚走出蔡文姬墓,天上突然落起了细雨,给我的感觉是老天也在掉泪,但我更相信那天那时那刻的雨水,是一位还活在悲情世界里的悲情诗人的泪水,是一位戴着镣铐在多舛命运中尽力舞蹈的诗人的汗水。雨水形成的水帘中,我仿佛看到了无数身着鲜艳胡服的女子和穿着汉服的蔡文姬在频频向自己招手。南匈奴的穹庐外,远处依稀可以看见汉室赎回文姬的旌旗,旌旗下,一对胡儿期待的眼睛,还在等着母亲来漠北大草原接他们回家。
蔡文姬,她躲不过苦难命运的夹击,她躲不过动乱年代的摧残,她更没躲过悲情精神世界的苦楚,但她能从苦难中寻我释放的空间,从悲情的围墙中寻求解脱篱笆的手段,于是挥袖执笔,以悲着墨,以愤蘸毫,以诗写殇。就像我辈,千年之后,在诗中与文姬对话,并大声将自个的感受告诉大家。
山月不知心里事,且将悲愤寄秋风。此时此刻,习习沐香的秋风,不正是文姬送来的问候吗?
责任编辑:子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