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悲愤寄秋风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日立秋,祈盼热浪远去,谁知灼热如故,又值停电断水,无奈的烦躁让人分秒难熬。
  好在自己有爱好读书习惯,随手从书架中抽了册书,漫不经心地走出家门寻个清凉处读书消暑。楼下不远处就是丹江公园,丹江虽然细流缺水,但橡皮坝聚的水汪汪一河床。柳树下,石凳上座,打开书竟是前不久孩子从网上给我购的《蔡文姬传》。回想十多天前文友约我游山玩水,一帮人曾在西安市蓝田县拜谒蔡文姬墓,墓区虽不大,墓也算不上宏伟,但隐藏于茂盛的树丛中高约七八米的墓冢和一人多高的墓碑,却让人望而生畏,敬而生仰,特别是墓园里排列的历代石刻和碑文,雄耸而立,古风古气,给墓园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陈列馆里的汉代陶器、冷兵器间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书作,让展室和整个墓园有了千年不朽的味道。
  这个味道就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念想,就是命运多舛的蔡文姬留给人世间的悲愤话题。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历史的长河中有诗人心灵的悲愤之音微微荡过。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艰难时月,那些坎坷多舛的过往,那些闪耀不断的清丽记忆,伴着诗人的悲愤灵魂,静静地藏在诗行之间,默然无语却神力四射,让你由不得悲愤无比,随之一阵阵心痛。
  那是一个你想象不出来的动荡年代。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宁,董卓率西凉兵入洛阳,据兵擅权,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就在这么个年代,上天安排絕代才女蔡文姬来到了这个世界。好在幸运的是,她虽生于乱世,却让她拥有了一个东汉大文学家、大书法家的父亲蔡邕。父亲的言传身教,加上文姬自小聪慧,12岁时已能自己作诗并弹一手好琴。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然老天就是这么不公道,博学引来坎坷,才辩引来“克夫”,妙音律却让她不断与幸福错过。16岁远嫁卫仲道,刚尝到幸福滋味,夫君离去,卫家以克夫怨之而悲怆返回娘家。战乱中被俘到南匈奴再嫁左贤王,虽生二子,但12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落了个亲生骨肉千万里,相思却在梦呓中的凄惨结果。在曹操的操纵下,生得仪表堂堂、通晓史书又谙音律的田校尉董祀迎娶了举目无亲的蔡文姬。按常理应该是梅开二度别样香,但对于饱经离乱忧伤、思念胡地两个儿郎的蔡文姬,时常神情恍惚,一生三嫁,幸福若际若离。
  文姬就是这样一个苦命的绝代佳人。在那个年代,她是一个凄美的谜,也是一首悲愤的歌。
  许久以来,我有一点搞不明白,文姬的故乡在开封杞县于镇,但我在于镇只见到她一尊洁白的雕像,墓冢却在陕西蓝田县蔡王村。读了她的《悲愤诗》,研究了她掌印上的生命线,似乎知晓了其中的原委,是苦难之神让岁月给她指的路,是上天让东汉乱世给她定下的行军图。也许苦难之神动了恻隐之心,先安排董祀婚后第二年犯罪当诛,又策划文姬蓬首赤足跪求于曹,曹操念及昔日与其父蔡邕交情,怜悯文姬悲惨身世及旷世文才,宽宥了董祀。历经此难,文姬夫妇双双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隐居秦岭脚下蓝田县蔡邕庒。从此后,她潜心致志,抄录父亲遗著,回忆编写蔡邕文章400余篇,完成了《续后汉书》。文姬仙逝,按她遗愿,葬在蔡王村旁。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透。但有一点,历史长河中能流传下来的历史人物,哪个不是历经无数磨难过来的。
  微风伴着秋意轻柔地拂面而来,风中带着一种淡淡的凉飕飕的悲切切的味儿,四野一片空白没了人影,我的眼前只有一本书,页面上是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
  文姬归汉多悲愤。诗中饱含血泪揭露和控诉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血腥行径,全诗熔个人的痛苦遭遇、人民的苦难、异域的生存感受、母子分离的切肤之痛于一炉,言语质朴,直面时势,将一个经历过血染了的悲愤的人和事,用一个悲愤人的悲愤呼声喊了出来:“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字字都是血,声声都是泪,句句都是揭露,通篇都是控诉。
  读思到此,不由人心潮如火,正无处发落,忽有人声,“呆啦!喝茶不喝?”抬头一看,爱人已将我沏泡好丢放在家里的那杯天竺青茶递到了面前。“喝啥茶!这会儿想喝酒。”望着我一脸的悲痛,爱人一脸茫然。
  是呀!读蔡文姬的悲愤诗文一定要喝酒,而且要喝烈酒,就像草原上的闷倒驴酒。只有喝了烈酒,才能让人在瞬间忘掉那个命运多舛的绝代才女蔡文姬;只有喝醉了酒,才能让人在梦中吟诵《胡笳十八拍》、在醒时常吟《悲喷诗》。
  但无论多烈的酒,只能醉倒人而醉不倒历史,更醉不倒蔡文姬悲愤的诗文。就像我,刚才还气愤地骂董门乱世臣子董卓,还灼热地怨老天爷不开眼,现在却想醉酒后忘了蔡文姬,忘了那个东汉。东汉是个什么东西?东汉是几千年前的一个朝代,敢骂一个朝代,那胆量是我从蔡文姬的悲愤诗中生发出来的。今天,即是用几万瓦大功率高音喇叭,你的骂声也传不到东汉。何况,骂又何妨!能奈何谁?
  记得那天,刚走出蔡文姬墓,天上突然落起了细雨,给我的感觉是老天也在掉泪,但我更相信那天那时那刻的雨水,是一位还活在悲情世界里的悲情诗人的泪水,是一位戴着镣铐在多舛命运中尽力舞蹈的诗人的汗水。雨水形成的水帘中,我仿佛看到了无数身着鲜艳胡服的女子和穿着汉服的蔡文姬在频频向自己招手。南匈奴的穹庐外,远处依稀可以看见汉室赎回文姬的旌旗,旌旗下,一对胡儿期待的眼睛,还在等着母亲来漠北大草原接他们回家。
  蔡文姬,她躲不过苦难命运的夹击,她躲不过动乱年代的摧残,她更没躲过悲情精神世界的苦楚,但她能从苦难中寻我释放的空间,从悲情的围墙中寻求解脱篱笆的手段,于是挥袖执笔,以悲着墨,以愤蘸毫,以诗写殇。就像我辈,千年之后,在诗中与文姬对话,并大声将自个的感受告诉大家。
  山月不知心里事,且将悲愤寄秋风。此时此刻,习习沐香的秋风,不正是文姬送来的问候吗?
  责任编辑:子 非
其他文献
动物园是一个残忍的所在。  第一次参观动物园时,我年近三十。大家都笑我,笑声里带着些许怀疑与怜悯。我却没有乞怜的意思,人生总会有遗憾,而在我看来,未进动物园并不在其中,这种感觉在进入动物园后更加强烈。我想,我是不会第二次踏足动物园的。与其说动物园是动物的养老院,不如说是动物的囚笼。吃喝不愁,风雨无忧,没有被天敌吃掉的危险,也不用费心去捕捉别的动物,代价是失去了自由。  五六年后,我第二次来到动物园
期刊
炎热的夏季,在我看来最美的午饭莫过于一碗凉面条。是不是大多数河南人吃凉面条都喜欢放上一些荆芥增加面条的味道?我不知道,但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吃面条的。  小时候,故乡人都会在自家院子里抑或菜地头撒上一片,用清凉的井水澆了,看它一天天茁壮成长,邻里间谁家的可以采摘了,都可以蹲在地头随意地掐些回家。记得,父亲就特爱早上将蒜捣碎,淋上香油,将荆芥拌了,大口大口地吃,至今都觉得那是夏季最美的早餐下饭菜。 
期刊
“到北京看城头,到西安看坟头”,作为悠悠十三朝的古都西安,仅皇帝的坟墓就有七十二座,埋葬着七十三位皇帝。  为什么七十三位皇帝只有七十二座坟墓呢?因为其中一座埋葬着两位皇帝,这就是众人皆知的合葬着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在乾陵的陪葬墓中,有一座最為引人注目,因为它封土最高最大,位置距离乾陵最近,保存最完整。坟墓发掘之前,考古队根据实地勘查到的资料和当地老百姓提供的线索,一致认为此墓内埋葬的是李治
期刊
早春三月,大山深处,那悠长、清脆的声声啼鸣响彻林野:“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好像阿哥阿妹在遥相呼应:“快下地播种了。”  记得小时候,父母早早下地忙碌去了,忽听奶奶透过床边的窗户喊:“孙娃子,太阳照到屁股哒!起来吃早饭哒哟!”揉着惺忪睡眼爬起来,满耳是布谷鸟的叫声。我问奶奶:“这是么里在叫哦?”奶奶踮着三寸长的小脚跑过来答道:“是阳雀子唦,它在招呼大家种包谷哒!”  吃过早饭,我和住
期刊
在我的家乡,人们喜爱一种叫作金银花的植物。这种植物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像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今年85岁,1932年出生在湖北一个普通的山村。我的外祖父在当地是位令人尊敬和颇有威望的乡绅,饱学鸿儒。他在乡里开设学堂,教授学生,母亲也耳濡目染,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慧和懂事,83岁还能清晰吟诵一些儿时所学的诗句,还写得一手隽秀、工整的毛笔字。  虽然家境宽裕,但母亲自小性格贤淑、善良,从不因家境殷实而骄
期刊
母亲老了,今年已经60多岁了,母亲的脸上已经被岁月的锐刀镌刻了道道皱纹,母亲的身材也在一天天地变矮,母亲从年轻变成了丑娘。  我自幼家境贫寒,母亲生育我们兄弟二人,照顾我们还要照顾卧床不起的奶奶,奶奶得的不知道是什么怪病,在家五年卧床不起,端屎端尿洗衣做饭,而且母亲还要干着和男人一样重的农田活,我和弟弟看见母亲羸弱的身体,也是心疼,经常看见母亲因为劳累过度,恶疾缠身,在炕上疼痛地翻滚。当时我和弟弟
期刊
事物总在时光中轮回,绣花鞋的再度流行,算起来也有些年头了。  一个春末夏初的下午,大家正在埋头工作,眼角余光映出了一条宝石蓝香云纱的阔脚裤子,脚上配了双同色的牡丹绣花鞋。寂静的环境里,如同飘来一朵彩云,我们脚上灰头土脸的皮鞋,连同主人一起黯淡下来。她风姿绰约,自带明星效果。不过,人家并不张扬:什么好看不好看,舒服倒是真的。  这个,大家都懂的。  今夏,去西溪湿地公园时,正赶在台风登陆杭州附近,担
期刊
婺城的春天很美,我在漫长寒冷的冬季里,等待春天的到来。当绵绵的春雨滋润大地,柔和的阳光洒向万物,轻柔的风吹起,托起草儿的脸,轻轻触摸,放开手就是一片绿茵。  美丽的婺州公园,树木的枝头,星星点点,嫩绿的叶子争先恐后地生长,赶来为春天报到。婺江边,一丛丛柳树,在春风吹拂下,柔和地向过往行人问好,春绿一点点跃入眼帘,点染着树梢,闪躲在角落里,不肯一下子揭开羞涩的面纱。公园里的泥土,勤劳的园林工作者为它
期刊
珠玑古巷  天狭地窄,古风犹存,极其普通的青石古巷,为何能让它如此扬名?  就这1.5公里长的青石路,雕刻了南雄人千年经古的岁月,成为无数海内外华人代代寻觅的踪迹……  五岭南北,梅关古道,张九龄的铁锤钢钎,开凿了大庾岭关隘,于是珠玑巷便成了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驿站。于是从盛唐开元而始,尤其明、清时期便有:“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那些南来北往路过珠玑巷的商旅、挑夫更是“日有数千”。  即便
期刊
苏轼的一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有“西北望射天狼”的气魄,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智慧,有“河东狮吼”的诙谐,有“明月几时有”的儿女情长,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酸楚,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多情,有“寂寞沙洲冷”的孤寂,有“人生幾度秋凉”的失落,也有“诗酒趁年华”的超脱……  但汴梁这个地方,是他的政治舞台,是他无论如何也绕不开、逃不掉的地方。  1037年,苏轼出生于眉州,与弟苏辙受家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