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和经验,阐述了“十二五”时期工业节能面临的形势,并分析了 “十二五”时期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
关键词:工业节能 “十二五” 节能减排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主体,是消费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行业。其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70%,两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37%和87%左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恶化问题凸显,严重制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为此,我国把工业节能工作放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首要位置。
一、“十一五”工业节能的成效、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作为约束性指标。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大成效。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5%,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20%左右。分析“十一五”工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的因素,主要有:
1、《节约能源法》的修订与实施、《节能法》及配套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健全了节能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完善了促进节能的经济政策,明确了节能管理和监督主体,强化了法律责任。
2、国家成立了能源领导小组和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地方成立工信厅、节能办,20多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节能监察机构,健全和加强了工业节能管理机构体系职能,使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3、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与审查制度,建立了单位GDP能耗统计、监测、考核三体系,地方政府和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目标责任完成情况年度考核,以及制定了节能设计规范和能耗限额标准,加强了制度保障。
4、国家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激励节能。其中包括对节能技术改造的财政奖励、以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的形式的国债资金补助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的中央财政奖励资金。
5、制定和调整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比如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增值税减免政策以及资源税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煤炭资源税的提高等等。
虽然十一五期间工业节能完成了某些既定的任务指标,但是相应的手段和政策仍比较局限,不够深入,具体表现在:
1、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滞后。虽然近年来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资不断加大,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但是,工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投资主要投向扩大生产规模、新产品研发上,应用在生产设备节能改造、节能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少,国家"十一五"节能重点工程项目大规模启动的很少。
2、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节能新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企业节能的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由于节能投入不足,导致装备水平和工艺相对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工业节能政策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工业节能的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政策体系需尽快建立和完善,工业企业节能的动力不足,节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节能技术改造不到位。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下节能的融资机制、项目运营、技术服务等机制还没有建立,节能项目融资、担保、租赁等节能中介市场发育滞后,导致企业节能投入渠道有限、投入量不足。
3、工业节能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节能管理、监察体系不够健全,节能统计基础薄弱,全面、科学的节能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建立,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数据缺乏,节能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亟待提高。
二、“十二五”工业节能的形势及重点工作方向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节能形势更加严峻,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二是居民用能刚性需求的增长,使得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的压力变大。工信部提出,力争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降低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相比“十一五”,“十二五”减排约束性指标要求更高、范围更广、约束性更强。面对巨大的减排压力,工业节能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结构,规划和储备一批对工业结构调整具有高效带动作用的重大工业项目,努力通过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二是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向拉长产业链条的产品、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的产业或产品倾斜,使传统产业向规模化、高效化方面快速迈进。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为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2. 狠抓工业节能监督管理。按照国家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定期开展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专项监督检查,对主要产品超过能耗限额的重点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同时列为挂牌整治对象,实施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整改未达到要求的企业,提请属地人民政府进行停产整改;对年综合能耗5千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采取企业自查和执法人员现场监察相结合全面实施节能监察;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和主要耗能设备、工艺系统的检测,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积极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与国内外先进同类企业的能耗水平对标活动。
3.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宣传和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清洁发展机制等国际通行的有效节能新机制。采取电力需求侧管理、节能产品服务质量承诺、大宗采购、设备租赁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完善节能新机制。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技术规范》、《节能自愿协议技术规范》、《节能自愿协议检测与评估方法》等相关技术政策,推动"十大节能工程"的全面实施。鼓励节能服务型企业和生产型企业开展节能项目合作对接,推动企业加强节能管理。通过投融资活动帮助企业实施节能工程,促进企业对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
4.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加大以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延长发展煤焦化、煤焦铁、煤电铝、煤机械、煤建材等产业链,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能源工业基地,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二是把低碳经济理念引入工业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从企业小循环入手,向行业中循环拓展,实现区域大循环,使低碳化、绿色化贯穿于发展全过程,以突出节能、节水、降耗、增效和环保,促进煤炭、炼焦、冶金、电力、化学、建材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围绕推进转型综合改造试验区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的总体思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助推工业节能降耗。
三、总结
“十二五”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按照我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工业品的需求也将继续增加,能源需求必呈有增无减之势,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大。面对巨压,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必须打好企业节能减排的首仗,这样才能为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逐步使企业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进以实现“十二五”规划所制定的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新敬,谭春青,隋军,徐建中 我国工业节能现状调研和对策[J];《中国能源》2008年11期
[2] 周长益 “十二五”我国将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减排迈上新台阶[J];《资源节约与环保》
[3] 李毅中 “十二五”: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J];《广西节能》2010年04期
[4] 金乐琴,刘瑞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1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工业节能 “十二五” 节能减排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主体,是消费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行业。其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70%,两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37%和87%左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恶化问题凸显,严重制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为此,我国把工业节能工作放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首要位置。
一、“十一五”工业节能的成效、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作为约束性指标。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大成效。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5%,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20%左右。分析“十一五”工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的因素,主要有:
1、《节约能源法》的修订与实施、《节能法》及配套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健全了节能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完善了促进节能的经济政策,明确了节能管理和监督主体,强化了法律责任。
2、国家成立了能源领导小组和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地方成立工信厅、节能办,20多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节能监察机构,健全和加强了工业节能管理机构体系职能,使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3、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与审查制度,建立了单位GDP能耗统计、监测、考核三体系,地方政府和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目标责任完成情况年度考核,以及制定了节能设计规范和能耗限额标准,加强了制度保障。
4、国家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激励节能。其中包括对节能技术改造的财政奖励、以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的形式的国债资金补助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的中央财政奖励资金。
5、制定和调整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比如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增值税减免政策以及资源税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煤炭资源税的提高等等。
虽然十一五期间工业节能完成了某些既定的任务指标,但是相应的手段和政策仍比较局限,不够深入,具体表现在:
1、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滞后。虽然近年来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资不断加大,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但是,工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投资主要投向扩大生产规模、新产品研发上,应用在生产设备节能改造、节能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少,国家"十一五"节能重点工程项目大规模启动的很少。
2、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节能新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企业节能的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由于节能投入不足,导致装备水平和工艺相对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工业节能政策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工业节能的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政策体系需尽快建立和完善,工业企业节能的动力不足,节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节能技术改造不到位。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下节能的融资机制、项目运营、技术服务等机制还没有建立,节能项目融资、担保、租赁等节能中介市场发育滞后,导致企业节能投入渠道有限、投入量不足。
3、工业节能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节能管理、监察体系不够健全,节能统计基础薄弱,全面、科学的节能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建立,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数据缺乏,节能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亟待提高。
二、“十二五”工业节能的形势及重点工作方向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节能形势更加严峻,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二是居民用能刚性需求的增长,使得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的压力变大。工信部提出,力争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降低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相比“十一五”,“十二五”减排约束性指标要求更高、范围更广、约束性更强。面对巨大的减排压力,工业节能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结构,规划和储备一批对工业结构调整具有高效带动作用的重大工业项目,努力通过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二是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向拉长产业链条的产品、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的产业或产品倾斜,使传统产业向规模化、高效化方面快速迈进。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为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2. 狠抓工业节能监督管理。按照国家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定期开展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专项监督检查,对主要产品超过能耗限额的重点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同时列为挂牌整治对象,实施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整改未达到要求的企业,提请属地人民政府进行停产整改;对年综合能耗5千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采取企业自查和执法人员现场监察相结合全面实施节能监察;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和主要耗能设备、工艺系统的检测,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积极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与国内外先进同类企业的能耗水平对标活动。
3.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宣传和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清洁发展机制等国际通行的有效节能新机制。采取电力需求侧管理、节能产品服务质量承诺、大宗采购、设备租赁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完善节能新机制。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技术规范》、《节能自愿协议技术规范》、《节能自愿协议检测与评估方法》等相关技术政策,推动"十大节能工程"的全面实施。鼓励节能服务型企业和生产型企业开展节能项目合作对接,推动企业加强节能管理。通过投融资活动帮助企业实施节能工程,促进企业对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
4.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加大以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延长发展煤焦化、煤焦铁、煤电铝、煤机械、煤建材等产业链,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能源工业基地,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二是把低碳经济理念引入工业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从企业小循环入手,向行业中循环拓展,实现区域大循环,使低碳化、绿色化贯穿于发展全过程,以突出节能、节水、降耗、增效和环保,促进煤炭、炼焦、冶金、电力、化学、建材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围绕推进转型综合改造试验区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的总体思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助推工业节能降耗。
三、总结
“十二五”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按照我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工业品的需求也将继续增加,能源需求必呈有增无减之势,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大。面对巨压,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必须打好企业节能减排的首仗,这样才能为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逐步使企业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进以实现“十二五”规划所制定的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新敬,谭春青,隋军,徐建中 我国工业节能现状调研和对策[J];《中国能源》2008年11期
[2] 周长益 “十二五”我国将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减排迈上新台阶[J];《资源节约与环保》
[3] 李毅中 “十二五”: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J];《广西节能》2010年04期
[4] 金乐琴,刘瑞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1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