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研究院是高校高校管理组织体制的一种新的模式。文章再分析了高校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局限行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科研管理理念、柔性建制,完善科研队伍体系、建立健全合理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等新的科研管理模式。
[关键词]独立研究院 科研管理 柔性模式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就应该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科技更好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应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人才培养与科研紧密结合,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签于此,许多研究型高校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期望构建一个能整合学校各种科研资源,进行多学科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的机构,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独立研究院。
独立研究院,具有独立机构建制,它是在理事会领导下具有明确管理权限的科研组织和管理实体,在校内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纵向的经费预算,是涵盖了科研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学研共同体①。由于这种独立研究院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创办的时间短,无论职能定位还是管理体制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制约了它在知识和科技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更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如何建立一种与独立研究院功能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已是当前迫切的任务。本文主要探索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独立研究院的科研管理模式。
一、高校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所谓科研管理,其职责在于创造浓厚的科研气氛,优化科研内外环境,有效配置内外部科研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人员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创造出优秀的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独立研究院往往承担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研究,为政策决策提供咨询、参考,成果侧重于实用性,而高校科研管理现有科研管理方法往往有这种活那种的局限性。
如常用的行政管理法,主要表现在指标的设置,管理条例、办法的制定,监督实施②,往往对各个单位设定项目申报的名额;在经费的额度、成果的奖励上,也是靠行政手段来实现。在具体管理时,统一设定了一些学术刊物,只有在这些级别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才算科研业绩,反之,则不计算在内。而独立研究院不少研究成果,作为咨询决策报告送呈各级政府、各级领导,无法公开发表,这样单一的行政管理法就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了。
高校现行的常见科研管理方法还有数学管理法,即运用数学所提供的概念、处理问题的方式及技巧,对高校科研的对象进行量的分析、描述、推导和计算,从而能以数学形式表达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是理论思维和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的一种重要形式③。这种科研管理方式可以减少科研管理中的人为色彩,使结果接近公正,而且便于管理者操作。但是此种方式较为机械,只能从量化指标进行考评,不能充分考察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用,尤其不能适应独立研究院协同创新的科研要求。
另外,高校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诸如人本管理法、专家管理法、经济管理法等,都存在着不适应独立研究院的职能的问题,亟需探索一种新的模式。
二、柔性科研管理模式初探
独立研究院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既有纵向与上级职能部门联系,又有横向与其职能部门联系的组织结构④。它对学科系统与项目系统进行结合,纵向为学科导向,以实体性组织结构为主,由首席教授实施管理;横向为项目导向,采用虚实结合的组织模式,由项目领导者实施管理。
这样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要创新科研管理路径,探索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首先,就是要创新科研管理理念,变传统意义上的上情下达,纯粹管理的行政部门为一个主动参与项目竞争、项目追踪的全面服务型管理部门。以往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科研项目前期申报、中期管理、验收结题、成果报奖等工作,事务性较强,而独立研究院对接的是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是科研创新、科技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当起研究院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积极引导科学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将科研管理工作向科研项目形成的源头延伸;积极引导科研成果向社会推广与转化,向成果推广的尾端延伸,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力量为社会服务。
其次,要柔性建制,完善科研队伍体系,实现科学研究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独立研究院应根据自身建设的目标、规划和任务,进行规模控制、岗位设置,在人才构建方式上打破传统模式,形成了梯队合理、时有互补的创新队伍。要组建一支在高层次人才带领下的专职研究队伍。此支队伍由在各自学科领域取得成就的研究人员为核心,集聚经过专业训练的年轻教师,在用人方式上,改变以往单一的人事编制,因人制宜,通过全职聘用、与其他学院系联合聘用及项目流动聘用等多种灵活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可以组建相对固定的独立研究院兼职研究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学术层面加强竞争的同时加强合作,形成学科资源共用、共管的良好环境。”⑤另外,可以根据学科需要,聘请国内不同领域,高水平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分享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学术成果,进而提升研究团队的整体竞争实力,拓展研究团体成员的视野与思维。
最后,要建立健全合理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传统的考核机制只能从有限的几个量化指标进行测算,不能细分学科的差异,细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从而出现只重论文、成果的数量而轻视质量,重当前利益而轻长远效益,重个人成果而轻团队成果的不良倾向。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在具体绩效考核时,凡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时,对学科带头人的考核,可以采用双负责人制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高端人才。日常考核学科带头人时,应要注重考察整个团队研究业绩和发展前景,考察其核心作用的发挥;对于其他成员的考核,则应注重其对团队整体业绩的贡献大小,可以通过担任子课题负责人、经费授权至个人等形式给予体现。在成果形式上,除了传统的学术论文、著述外,针对独立研究院应用性强的特点,应侧重考察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把得到地方领导批示的调研报告、规划项目等同于核心以上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考核时予以体现,这样激发基础研究领域现有骨干力量投身应用学科研究,充实研究队伍。
独立研究院可以通过上述的方法,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造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生力军,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注释]
①张平,张雷.大学研究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4
②③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p152-156
④邹晓东,黄争舸,陈劲.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学科组织创新,科学学研究[J],2004.4
⑤栾井.有关学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三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J],2003.6
[参考文献]
[1]张平,张雷.大学研究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4
[2]邹晓东,黄争舸,陈劲.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学科组织创新,科学学研究[J],2004.4
[3]栾井.有关学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三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J],2003.6
[4]徐斌,俞小莉.独立研究院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学与管理[J],2008.2
[5]骆小春等.高等学校学科群建设路径分析,教育探索[J],2009.11
[6]马桂林,顾良飞.论学科建设中的几个关系,清华大学教学研究[J],2001.4
[7]王小佳.以创新发展建设综合性大学,中国高教研究[J],2007.6
[8]黄红富.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促进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江苏高教[J],2001.5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西部研究院 浙江杭州)
[关键词]独立研究院 科研管理 柔性模式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就应该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科技更好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应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人才培养与科研紧密结合,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签于此,许多研究型高校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期望构建一个能整合学校各种科研资源,进行多学科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的机构,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独立研究院。
独立研究院,具有独立机构建制,它是在理事会领导下具有明确管理权限的科研组织和管理实体,在校内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纵向的经费预算,是涵盖了科研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学研共同体①。由于这种独立研究院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创办的时间短,无论职能定位还是管理体制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制约了它在知识和科技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更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如何建立一种与独立研究院功能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已是当前迫切的任务。本文主要探索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独立研究院的科研管理模式。
一、高校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所谓科研管理,其职责在于创造浓厚的科研气氛,优化科研内外环境,有效配置内外部科研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人员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创造出优秀的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独立研究院往往承担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研究,为政策决策提供咨询、参考,成果侧重于实用性,而高校科研管理现有科研管理方法往往有这种活那种的局限性。
如常用的行政管理法,主要表现在指标的设置,管理条例、办法的制定,监督实施②,往往对各个单位设定项目申报的名额;在经费的额度、成果的奖励上,也是靠行政手段来实现。在具体管理时,统一设定了一些学术刊物,只有在这些级别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才算科研业绩,反之,则不计算在内。而独立研究院不少研究成果,作为咨询决策报告送呈各级政府、各级领导,无法公开发表,这样单一的行政管理法就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了。
高校现行的常见科研管理方法还有数学管理法,即运用数学所提供的概念、处理问题的方式及技巧,对高校科研的对象进行量的分析、描述、推导和计算,从而能以数学形式表达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是理论思维和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的一种重要形式③。这种科研管理方式可以减少科研管理中的人为色彩,使结果接近公正,而且便于管理者操作。但是此种方式较为机械,只能从量化指标进行考评,不能充分考察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用,尤其不能适应独立研究院协同创新的科研要求。
另外,高校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诸如人本管理法、专家管理法、经济管理法等,都存在着不适应独立研究院的职能的问题,亟需探索一种新的模式。
二、柔性科研管理模式初探
独立研究院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既有纵向与上级职能部门联系,又有横向与其职能部门联系的组织结构④。它对学科系统与项目系统进行结合,纵向为学科导向,以实体性组织结构为主,由首席教授实施管理;横向为项目导向,采用虚实结合的组织模式,由项目领导者实施管理。
这样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要创新科研管理路径,探索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首先,就是要创新科研管理理念,变传统意义上的上情下达,纯粹管理的行政部门为一个主动参与项目竞争、项目追踪的全面服务型管理部门。以往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科研项目前期申报、中期管理、验收结题、成果报奖等工作,事务性较强,而独立研究院对接的是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是科研创新、科技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当起研究院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积极引导科学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将科研管理工作向科研项目形成的源头延伸;积极引导科研成果向社会推广与转化,向成果推广的尾端延伸,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力量为社会服务。
其次,要柔性建制,完善科研队伍体系,实现科学研究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独立研究院应根据自身建设的目标、规划和任务,进行规模控制、岗位设置,在人才构建方式上打破传统模式,形成了梯队合理、时有互补的创新队伍。要组建一支在高层次人才带领下的专职研究队伍。此支队伍由在各自学科领域取得成就的研究人员为核心,集聚经过专业训练的年轻教师,在用人方式上,改变以往单一的人事编制,因人制宜,通过全职聘用、与其他学院系联合聘用及项目流动聘用等多种灵活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可以组建相对固定的独立研究院兼职研究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学术层面加强竞争的同时加强合作,形成学科资源共用、共管的良好环境。”⑤另外,可以根据学科需要,聘请国内不同领域,高水平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分享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学术成果,进而提升研究团队的整体竞争实力,拓展研究团体成员的视野与思维。
最后,要建立健全合理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传统的考核机制只能从有限的几个量化指标进行测算,不能细分学科的差异,细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从而出现只重论文、成果的数量而轻视质量,重当前利益而轻长远效益,重个人成果而轻团队成果的不良倾向。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在具体绩效考核时,凡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时,对学科带头人的考核,可以采用双负责人制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高端人才。日常考核学科带头人时,应要注重考察整个团队研究业绩和发展前景,考察其核心作用的发挥;对于其他成员的考核,则应注重其对团队整体业绩的贡献大小,可以通过担任子课题负责人、经费授权至个人等形式给予体现。在成果形式上,除了传统的学术论文、著述外,针对独立研究院应用性强的特点,应侧重考察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把得到地方领导批示的调研报告、规划项目等同于核心以上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考核时予以体现,这样激发基础研究领域现有骨干力量投身应用学科研究,充实研究队伍。
独立研究院可以通过上述的方法,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造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生力军,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注释]
①张平,张雷.大学研究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4
②③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p152-156
④邹晓东,黄争舸,陈劲.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学科组织创新,科学学研究[J],2004.4
⑤栾井.有关学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三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J],2003.6
[参考文献]
[1]张平,张雷.大学研究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4
[2]邹晓东,黄争舸,陈劲.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学科组织创新,科学学研究[J],2004.4
[3]栾井.有关学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三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J],2003.6
[4]徐斌,俞小莉.独立研究院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学与管理[J],2008.2
[5]骆小春等.高等学校学科群建设路径分析,教育探索[J],2009.11
[6]马桂林,顾良飞.论学科建设中的几个关系,清华大学教学研究[J],2001.4
[7]王小佳.以创新发展建设综合性大学,中国高教研究[J],2007.6
[8]黄红富.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促进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江苏高教[J],2001.5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西部研究院 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