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一门机构严谨、系统性极强的学科。由于小学生受思维能力,和知识贫乏的局限,给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正像平常走惯平路而现在要越过一道沟一样吃力。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新知的获取是由原知识的引伸发展而来,经常利用这一知识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就能缩短所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差距,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架起一座金桥。
一、 由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前后新旧知识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新知产生的心理压力,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先提问圆的面积公式,接着问“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我们学习圆面积公式推导时,是通过割补、拼合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这样化未知为已知。”然后教师启发说:今天我们学习圆柱体积计算,大家想一想能不能也通过割补、拼合把圆柱体转化为我们前面学过的几何体,把圆柱体积公式推导出来?”
这样在教师的“导演”下,强化知识迁移,促进积极思维,不仅从知识上而且从思维上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 把知识迁移贯穿于新课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较高的求知欲,怎样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学习,接受新知呢?关键是抓住新授过程,新授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如果能够有效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遵循知识的迁移规律,精心设计知识迁移情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新知识,通过自己的参与,主动学习掌握知识,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再从技能上升技巧,从而使学生智力得以发展。因此,在新授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就要根据知识迁移规律,利用以旧带新、以旧促新的方法。如:学生很容易记住圆柱体公式,但很难理解,为了使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公式,就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利用教具直接再现割补、拼合全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得到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相当于圆柱的高。这样把新知与原有知识进行很好的沟通。
其次、根据已学过的长方体体积公式启发诱导学生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在变化前后,长方体体积相当于圆柱体积,圆柱的底面相当于长方体的底面,圆柱的高相当于长方体的高。又因为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底面面积乘以长方体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圆柱的底面面积乘以圆柱的高。
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 S× h
最后、为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一公式,及时进行练习,使知识升华为技能。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公式的来源,而且熟悉获取公式的过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把握过程分为几步及时练习反馈,就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感知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即通过直观演示、以旧带新、归纳总结、巩固新知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要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可以使学生获得“上坡不见坡”的效果,这是积极的一面,即正迁移;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负迁移,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在教学中也是常见的。例如,有这样两道题:
1) 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 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1/2吨。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有的同学常把这两道意义不同的题,列出相同的算式:15×(1-20%-1/2)。寻其原因是受到分数乘法的意义知识的干扰,即负迁移在其中作梗。为了防止负迁移的影响,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正确理解题中数据的含义。例如前面两题中“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和第二次用去1/2吨”的意义截然不同,前者是分率,后者是实际量。所以前者用分数乘法,后者用分数减法。再者,加强对比性练习,又可以弄清它们这间的区别,抓住关键,防止知识负迁移,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总之“温故而知新”,巧妙、合理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旧带新,以旧促新,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教学的效果。
一、 由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前后新旧知识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新知产生的心理压力,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先提问圆的面积公式,接着问“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我们学习圆面积公式推导时,是通过割补、拼合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这样化未知为已知。”然后教师启发说:今天我们学习圆柱体积计算,大家想一想能不能也通过割补、拼合把圆柱体转化为我们前面学过的几何体,把圆柱体积公式推导出来?”
这样在教师的“导演”下,强化知识迁移,促进积极思维,不仅从知识上而且从思维上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 把知识迁移贯穿于新课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较高的求知欲,怎样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学习,接受新知呢?关键是抓住新授过程,新授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如果能够有效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遵循知识的迁移规律,精心设计知识迁移情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新知识,通过自己的参与,主动学习掌握知识,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再从技能上升技巧,从而使学生智力得以发展。因此,在新授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就要根据知识迁移规律,利用以旧带新、以旧促新的方法。如:学生很容易记住圆柱体公式,但很难理解,为了使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公式,就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利用教具直接再现割补、拼合全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得到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相当于圆柱的高。这样把新知与原有知识进行很好的沟通。
其次、根据已学过的长方体体积公式启发诱导学生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在变化前后,长方体体积相当于圆柱体积,圆柱的底面相当于长方体的底面,圆柱的高相当于长方体的高。又因为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底面面积乘以长方体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圆柱的底面面积乘以圆柱的高。
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 S× h
最后、为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一公式,及时进行练习,使知识升华为技能。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公式的来源,而且熟悉获取公式的过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把握过程分为几步及时练习反馈,就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感知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即通过直观演示、以旧带新、归纳总结、巩固新知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要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可以使学生获得“上坡不见坡”的效果,这是积极的一面,即正迁移;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负迁移,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在教学中也是常见的。例如,有这样两道题:
1) 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 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1/2吨。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有的同学常把这两道意义不同的题,列出相同的算式:15×(1-20%-1/2)。寻其原因是受到分数乘法的意义知识的干扰,即负迁移在其中作梗。为了防止负迁移的影响,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正确理解题中数据的含义。例如前面两题中“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和第二次用去1/2吨”的意义截然不同,前者是分率,后者是实际量。所以前者用分数乘法,后者用分数减法。再者,加强对比性练习,又可以弄清它们这间的区别,抓住关键,防止知识负迁移,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总之“温故而知新”,巧妙、合理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旧带新,以旧促新,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