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me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6年秋季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程由此开启。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具体举措。
  “道德与法治”课,为什么产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分阶段内容、实施途径等多方面做出规定,旨在提高国民教育体系中法治教育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大纲》除了倡导“多学科协同”,“要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并“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以外,更重要的是规定了“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要在德育课程中完成《大纲》要求的分学段教学内容,旨在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以德育课程为主阵地,系统部署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是“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内在规定和培养合格公民的现实要求。德育和法治教育都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方式,在深层理念上相互融合统一。同时,德育课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发展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法治教育已是其“题中之义”。
  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标志着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法治教育,实现德育课程的华丽转身。
  “道德与法治”课,仅仅是名称的改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道德教育被淡化、异化和空心化,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变成简单枯燥的纸上谈兵,学生在这门课程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践,导致学生在知识与行为上的脱节。同时,我国普遍存在着研究法治的人不深入研究课程,而研究课程的人又不深入研究法治。这种现状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标准在历次修订以及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一直重视法律内容的呈现,比如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即强调要融入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综合内容,但相对于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形势、新目标和新要求,还需要克服以前在呈现法律内容时存在的碎片化、表层化、不够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建立道德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启发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道德与法治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道德与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道德是内德,是存在于自己内心的法律;法律是外德,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将道德与法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这才是将小学品德与生活、初中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的价值所在。
  所以,从思想政治课,到品德与生活课、思想品德课,再到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法治教育体系的突破。
  “道德与法治”课,有哪些主要变化?
  1.课程内容上的变化
  逐渐构建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有信念、懂法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育课程在新阶段的重要目标,也是真正实现华丽转身的内在要求。
  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为核心,围绕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分阶段、系统安排法治教育内容;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将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理念,宪法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程序正义等法治原则,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权利救济等法律制度,与法律常识教育相结合,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同时规定:“小学低年级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小学高年级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少于1/3;初中阶段,采取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学期以专册方式实施教学,保证法治教育时间。”
  2.教学理念上的变化
  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要坚持以德育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学生法治观念的支撑作用;二要坚持以法治教育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学生道德素养的促进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在依据课程标准、使用好教材的同时,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和理论创新成果,将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引进课堂,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和新颖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鲜活、有吸引力,学生易学、爱学。在法治教育教学中,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模拟法庭)、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教育资源、形式予以整合、提升,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评价方式上的变化
  要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的全面考核。研究制订科学可行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引导学校和教师选择课例研究、教学现场观摩、专题分析报告等评估方式,从思想性、科学性、实效性等方面全面分析和改进教学过程,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教育贯彻落实情况的考核,改进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学校和教师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参观考察和实践体验等方面全面考查学生品德课学习情况,采取实践考察、谈话、学生作品分析、书面考试、成长记录等多种方式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避免单纯依据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评价要全面考察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发展道德与法治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参与道德与法治实践的自觉性;有利于激发学校、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形式与内容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我省将在中考、高考、学业水平考试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其中,法治教育内容在初中毕业学生的中考中的占分比重将不得少于三分之一。
  4.课程管理上的变化
  一是建立有利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机制,努力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网络。二是培训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重点培育一批品行好、修养高,懂法治、信法治的优秀教师,使之有能力采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将道德与法治予以鲜活的教育而非呆板的灌输。三是开发和利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资源,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组织水平,不断探索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其他文献
2011年11月,笔者申报的省级课题“同文中学校本课研发及评价研究”成功立项为省重点课题。经过两年的努力,2013年底,该课题顺利结题,并获得“江西省优秀结项课题”称号。2015年11月末,本课题获“第六届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年12月,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江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评审结果的通知》,本课题榜上有名,并获专项培育经费。下面,笔者谈谈课题组是如何立足江西基层学
期刊
进入石城二中,我们很容易被这所文化名校吸引,使我们乐于感受其深邃的沧桑,领略其博大的厚重。“中科大少年班后备生源培养基地”“江西省初中创新协同合作中心合作校”“江西省文明单位”“赣州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進学校”“石城县办学质量先进单位”,这些金字招牌,正无言诉说着石城二中的光辉历程。而这一系列成绩,都离不开一位重要的亲历者和领导者——石城二中校长温永南。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期刊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行文结构,都有一定的行文线索,都有一个突出的表达主题,我们把它称为文章的“文本意脉”。教学中,理清了文章的“文本意脉”,才能够正确地掌握文章的主旨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在征途中心系故园的心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本文以《长相思》一课教学为例,使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
期刊
幼儿园的散文诗是指兼有儿童诗与散文特点的文学体裁。散文诗中孕育的优美意境,不仅能带领幼儿进行生命深处的一场审美文化之旅,而且能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作品本身所传达出来的真、善、美,切身体验世界上美好的事物。3—6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平日生活中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因而幼儿园的散文诗活动更适宜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呈现,让幼儿在感受作品优美画面的同时,体验散文语句所带来的韵律和意境。  散文诗作品本
期刊
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说:“学生各不相同,其不同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至今所能认识到的……学生是很难把握的,他们不会同样、同时地成长起来。”所以,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等待,特别是在对待步子迈得慢一些的学生,尤其需要这样的教学智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等待的教师实在不多,特别是需把时间精确到分的公开课上。而能把等待做成一门艺术的就少之又少了。肖老师在教学《在沙漠中心》的一个片段重新唤醒了我们
期刊
黄厚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语文老师,听他的课,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黄老师无痕的引导和亲切幽默的教学风格。课堂上,黄老师在轻描淡写之间把学生点化,让人叹为观止。  【片段一】导学贴着学生、贴着文本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请看屏幕: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  宫中之女可谓 矣,
期刊
“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自学、观察、操作和交流,认识射线、直线的特征,了解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识两点间的距离,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让学生通過比比划划辅助活动,借助想象建立“无限长”的概念。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感受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教
期刊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一部教育的“百科全书”。《走近陶行知》一书,向我们展示了大师人格精神和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读完此书,顿时让我产生“做一个大气的教师”的豪情壮志。  教育事业的大视野  作为一介书生,陶行知师承杜威“无论哪个国家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平民教育的普及程度”思想,留学回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造活动,包括平民教育活动、乡村教育活动、普及教育活动,以及国难教育、全
期刊
一、深化考试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1.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现行考试招生制度在评价标
期刊
送别诗是抒写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山遥路远,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不久前,在海口举行的全国“语文主题学习”教学大赛中,我有幸聆听了山东临沂杏园小学王晓群老师执教的“悠悠送别情”组诗(该课获得了大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