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高考作文复习的几点建议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zp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改了三千多份试卷后,确实有很多感受,为精彩作文的绝妙构思而叫好,为优秀作文的语言而惊叹,但更多的是为一些“平庸”之作而扼腕担忧。出卷专家的心思我们摸不透,阅卷组教师的喜好我们猜不准,但是我们在高考作文复习中确实还是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可以去做。
  一、强化文体意识
  《考纲》中对写作的要求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自话题作文面世以来,高考作文放宽了对文体的要求,不再硬性规定考生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而是让考生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自选文体”,落笔成文。这不是降低了高考对文体的要求,而是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写作空间,允许考生选择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文体行文,从而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教师和学生要珍惜这样的机会,为扩大“自选”进行广泛的文体训练,从中发现学生擅长的文体,为考场发挥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考场中能写好戏剧、对话采访等文体的学生是有的,但却是凤毛麟角,因为这类体裁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驾驭,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还有考生喜欢写科幻、穿越、武侠之类对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文章,这些应该杜绝。2011年高考阅卷标准明确指出,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清,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甚至“四不像”,视为六类卷。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写好记叙文和议论文。
  具体而言,记叙文写作要注意:1.有细节、场景的描写。2.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符合人物特点。3.有合理的环境、氛围描写。4.有精当的抒情议论。5.有真情实感,不可牵强。6.最好有个性经历,避免落入俗套。议论文写作要注意:1.中心论点明确,开门见山。2.分论点得当,紧贴中心论点。3.事例精当、典型、新颖。4.论证充分、严密。5.具有辩证思维和理论色彩。
  总之,在高考作文复习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写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在文体上争取过关,则是高考作文取得高分的先决条件。
  二、规范文章结构
  在高考阅卷中,一般议论文成文比例为70%左右,尤其是2011年“拒绝平庸”这个论点型题目,议论文答卷更是占了绝大多数。阅卷中规定:“文章内容和结构,基本属于提示语的扩写,仅提供几个事实论据,完成文章规定的字数,属四类卷。”所以,指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结构更为重要。
  议论文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而有理、有据需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个“序”就是结构。写议论文犹如建房屋,挥毫着墨之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总体构想,写作过程中遵循这种构想,文章完成时要体现这种构想。一篇好的高考议论文,肯定也是一篇讲究构思、结构清晰的文章,这种文章往往是最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
  然而,大多数考生都是“摆出观点 二三事例 结尾”就完成了作文。毋庸置疑,这样的文章只是平面展开,说理不足,不会得到高分。还有的考生仍然停留在“三段论”的模式中: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主体三段话论证中心,三个事例充当论据。所谓分论点构成排比,而分论点之间完全没有逻辑关系,这实际上是学生对并列式结构的误解。
  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掌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基本思路,把问题说清楚。我们不妨按这样的结构训练: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最好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第四段:正反对比,凸显中心。即在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对比鲜明,突出中心。第五段:辩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辩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三、创设文章亮点
  要想以考场作文打动阅卷老师,就要夺人眼球,就要有亮点。所谓“亮点”就是文中有发光之处,让阅卷者眼睛“发亮”。亮点,可以是巧妙机智的构思;可以是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内涵丰厚、富于个性色彩的句子;可以是用得恰到好处的词汇;还可以是犹如“诗眼”的字;甚至是一手隽秀工整的字迹。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我们可以在作文的审题、标题、开头、结尾、立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使学生的作文尽可能多地闪耀亮点。
  评卷教师不只关注不足千字的文本,更希望从中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积累。例如,从语言表达角度看,能增添语言的文化底蕴,使表达凝练、隽永、富有文采,这就是亮点。如以下例文: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自信的潇洒,“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高洁的潇洒,“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种悲壮的潇洒。
  我从中看到了愿世上能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看到了为使中国画坛脱离“八股画风”而经常自己出钱让青年学生出国深造的徐悲鸿。
  以上两例把诗文名句镶嵌于自己的句子中,贴切自然,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读者感到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这样的语言,理所当然会受到评卷老师的好评。
  四、立足读写结合
  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中,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其中读对于写的辅助作用更为教师所看重。因为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范本和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显性还是隐性的,教师在这方面不断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也在不断进行着知识、生活体验方面的积累,结果怎么样呢?学生怕作文现象似比以往更甚。怕什么?没东西可写,这是多数学生的回答。根据读写关系来看,问题的症结还是出在“读”上。看看学生的阅读现状吧,在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背景下,家长、学校不提倡读,学生也没有过多时间去读。这就使得他们读得少,阅读面狭窄,尤其是阅读质量差。
  在这种学生忙于应考、阅读时间与质量都得不到保证的状况下,如何最大限度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呢?我认为,除了指导学生阅读手边订阅的报纸杂志外,教师还要选择恰当的美文,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多种资源让学生爱上阅读。例如,考过朱以撒的《在风中长大》后,我印发了朱以撒的一系列文章给学生阅读。此外,还可以选择许多现代作家的文章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发他们的自发性阅读。在一次作文讲评中,一位学生引述了田维的《花田半亩》,于是我让他简单介绍了《花田半亩》。课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在教室中传阅这本书。那些精美的文字走进学生的心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品位,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所以,我认为在课本之余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等新闻节目,这些节目可以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充实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或愤慨、或沉思、或忧愁、或振奋。鼓励学生关注生活、评说热点、品味人生、放眼世界,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写作水平的发展。
其他文献
在夏季,由于环境温度过高,空气湿度大,体内余热难以散发,热量越积越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控而发生中暑。牢记以下五字诀,发现中暑者时,可急时救治:一、移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局限于直观的理解,主要在于小学生是运用形象思维理解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情境教学,以引导小学生从教学情境
国家邮政局3月2日透露,国务院已批准邮政重组改革的方案。这意味着酝酿8年之久的邮政体制改革,正式挺进核心地带,即将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此次批复的方案,关键词是“政企分
本人经过多次带队参加比赛的经历,在这里,分三个阶段和大家探讨一下参加中长跑竞赛的策略问题。策略一:参加比赛前的准备阶段比赛前两三天已是竞赛阶段,这两三天是中长跑教练
奥运前夕,《赢在互联网》一书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出版不久,就得到诸多媒体和学界的关注,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学术成果,是中国第一部互联网通俗哲学,也
在基本建设资金多渠道和投资有偿使用的情况下,建设资金的取得和使用必须付出代价,花费成本。建设资金成本是为筹集和使用基本建设投资而支付的费用总和。按资金取得的形式来
由于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的路经无关,即电场与重力场的性质非常相似. 因此当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物体同时处于重力场和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时,可以将两者的叠加场等效为一个重力场. 若合力的方向与重力[mg]的方向间的夹角为[α],则[g′]可表示为[g′=gcosα]. 利用等效重力场,不仅可以把复杂的叠加场变成简单的场,而且可以把陌生的问题转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了解,由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绝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心理呈现出一个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但也经常发现一些体育教师心理状态并不平衡,常动不动就发火、冷漠、缺
鼾俗称“打呼噜”。睡眠打鼾,并不稀奇。有人估计,65岁以上老人,80%在睡眠时有轻重不同的鼾声,极少少年和青壮年睡眠有鼾声。鼾声声源于人喉部软组织会咽软骨(俗称“小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