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改和新课标理念要求,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习题课教学效能的提升,所采取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效能
在高中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教学活动中,问题教学作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发展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动和推进作用。习题课作为问题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知识点内容、能力培养、数学思想等方面具有鲜明而具体的体现,很多教学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习题课教学进行具体的展现。近几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高考改革政策的实行,对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要求转变过去那种纯粹“就问题讲问题”的单调性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理念,开展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品质等方面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和显著提升。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在认真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将自身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初步的论述。
一、善于梳理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开展有效解题活动打下知识基础
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活动的成效在一定程度显示了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点内容掌握的好坏上。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点内容以其数量多、范围广、关联强等特点,学生在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将问题教学作为学生知识点内容体系有效掌握的“实验场”和“实践地”,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内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解答的途径实现数学知识点内容的有效掌握和灵活应用,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内涵及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从而为学生进行高效、灵活、多样解题活动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知识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向学生出示“已知为任意一列有序实数,且满足a21-a22=a23=…=a2n-1-a2n。(1)求证:a21+a22+…+a2n=(a21+a2n);(2)设f(x)=a21x+a22x2+…+a2nxn,若f(1)=n2,求f(2).”有关方面的数学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此类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效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相关性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函数的关系”等三个知识点内容,最后让学生结合“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点,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从而使问题解答活动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点内容认识和感知的进一步巩固和升华。
二、认真钻研教材典型习题,实现为学生提升解题能力打下方法基础
习题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品质和数学思想水平的有效巩固和增强。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习题课教学时,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教学模式,照搬硬套别人的习题教学活动内容,不能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和学生解题经验特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数学问题,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不到显著提高和增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内容特性,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活动特点,并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有效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进行同一类型问题解答的方法、思路和要领,为有效进行解题活动提供方法基础。
例题:解不等式-2x2+x+1<0
在这一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内容要求设置了此道问题。通过此道问题的分析,发现进行此类问题解答可以从“对于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采用类似于a>0时的解题步骤进行求解,也可以将此题化为二次项系数为正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行求解”方面进行着手,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进行这一类型问题的正确解答方法。
三、注重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形成良好解题习惯打下能力基础
在数学学科习题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进行动脑、动笔或动口等活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学生获得大部分时间进行问题的解答,而教师在学生解题活动时间内进行了就解题过程、综合性问题解答等方面的指点和引路。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发挥主导作用,在进行指点引路过程中,抓住时机,找准症结,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使学生能够及时清晰认识解题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及时的修正,为更好地进行问题解答打下能力基础,实现学生解题活动质量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例题:已知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且sinA+sinB=
sinC.(1)求边AB的长度;(2)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sin
C,求角C的度数。
教师在进行“解三角形”知识方面这一综合性问题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出题的意图和内在条件关系,然后在学生解题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时,对第一小题可以首先由正弦定理得AC+BC=
AB,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求AB的长度;对第二小题可以先由余弦定理求得cosC后,再求角C的度数,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改正,采用正确的解题方法进行问题的讲解,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良好解题习惯的形成。
总之,随着高考改革的实施,习题课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的凸显。高中数学教师在习题课的教学中,不仅要有效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关系得到协调有序的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积极性,促进习题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学生在解题中达到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效能
在高中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教学活动中,问题教学作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发展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动和推进作用。习题课作为问题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知识点内容、能力培养、数学思想等方面具有鲜明而具体的体现,很多教学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习题课教学进行具体的展现。近几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高考改革政策的实行,对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要求转变过去那种纯粹“就问题讲问题”的单调性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理念,开展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品质等方面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和显著提升。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在认真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将自身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初步的论述。
一、善于梳理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开展有效解题活动打下知识基础
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活动的成效在一定程度显示了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点内容掌握的好坏上。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点内容以其数量多、范围广、关联强等特点,学生在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将问题教学作为学生知识点内容体系有效掌握的“实验场”和“实践地”,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内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解答的途径实现数学知识点内容的有效掌握和灵活应用,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内涵及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从而为学生进行高效、灵活、多样解题活动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知识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向学生出示“已知为任意一列有序实数,且满足a21-a22=a23=…=a2n-1-a2n。(1)求证:a21+a22+…+a2n=(a21+a2n);(2)设f(x)=a21x+a22x2+…+a2nxn,若f(1)=n2,求f(2).”有关方面的数学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此类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效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相关性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函数的关系”等三个知识点内容,最后让学生结合“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点,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从而使问题解答活动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点内容认识和感知的进一步巩固和升华。
二、认真钻研教材典型习题,实现为学生提升解题能力打下方法基础
习题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品质和数学思想水平的有效巩固和增强。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习题课教学时,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教学模式,照搬硬套别人的习题教学活动内容,不能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和学生解题经验特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数学问题,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不到显著提高和增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内容特性,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活动特点,并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有效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进行同一类型问题解答的方法、思路和要领,为有效进行解题活动提供方法基础。
例题:解不等式-2x2+x+1<0
在这一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内容要求设置了此道问题。通过此道问题的分析,发现进行此类问题解答可以从“对于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采用类似于a>0时的解题步骤进行求解,也可以将此题化为二次项系数为正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行求解”方面进行着手,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进行这一类型问题的正确解答方法。
三、注重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形成良好解题习惯打下能力基础
在数学学科习题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进行动脑、动笔或动口等活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学生获得大部分时间进行问题的解答,而教师在学生解题活动时间内进行了就解题过程、综合性问题解答等方面的指点和引路。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发挥主导作用,在进行指点引路过程中,抓住时机,找准症结,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使学生能够及时清晰认识解题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及时的修正,为更好地进行问题解答打下能力基础,实现学生解题活动质量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例题:已知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且sinA+sinB=
sinC.(1)求边AB的长度;(2)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sin
C,求角C的度数。
教师在进行“解三角形”知识方面这一综合性问题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出题的意图和内在条件关系,然后在学生解题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时,对第一小题可以首先由正弦定理得AC+BC=
AB,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求AB的长度;对第二小题可以先由余弦定理求得cosC后,再求角C的度数,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改正,采用正确的解题方法进行问题的讲解,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良好解题习惯的形成。
总之,随着高考改革的实施,习题课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的凸显。高中数学教师在习题课的教学中,不仅要有效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关系得到协调有序的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积极性,促进习题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学生在解题中达到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