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质网应激诱导的自噬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生命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32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误/未折叠蛋白的积累可导致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结构和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UPR作为适应性机制可恢复早期的ERS,重建ER稳态;当UPR不足以缓解ERS时,会通过UPR介导的3个跨膜蛋白(IRE1α、PERK、ATF6)诱发细胞凋亡或自噬.自噬作为ERS的另一种保护性反应,可通过降解错误折叠蛋白和清除受损细胞器来减轻ERS.另外,自噬是ERS重要的下游事件并处于凋亡的上游,ERS介导的自噬可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发挥促凋亡或抗凋亡双重作用.ERS与自噬间的相互作用在酒精/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癌等多种肝脏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二者在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探讨ERS与自噬通过复杂的网络通路调控肝脏疾病的机制有助于改善相关肝脏疾病,这可能成为治疗肝病的有效靶点.
其他文献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MHC 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的表达和调控影响着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能够诱导肿瘤免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根据肿瘤免疫中涉及的MHC分子参与的抗原递呈及T细胞受体识别等机理,在临床上可以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因此,了解MHC分子与肿瘤免疫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非常必要.现从MHC分子的结构
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区块链技术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熵指数两种方法对我国区块链技术专利权人、各分支领域、各省市地区的专利集中度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块链技术专利权人的专利总体呈现分散趋势,但区块链技术分支领域的专利集中度差异明显,其中数据层和应用层技术的专利较分散,激励层技术的专利较集中.各省市地区的区块链技术专利集中度各有不同,东部地区的专利较分散,但西部地区的专利较集中.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政府应因地制宜出台政策避免专利过度集中与分散,其中东部地区促进形成专利池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的小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mRNA的表达.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miRNA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包括引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以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激反应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miRNA在高血压中的研究进展,以期阐明其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探索高血压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哺乳动物的骨骼从胚胎时期开始便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代谢过程中,骨骼的健康状态依赖于骨组织自身分解与合成代谢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受基因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其中生物钟基因能够直接或间接调控骨代谢的观点已受到广泛认可.然而生物钟基因种类繁多,不同生物钟基因对骨代谢的调控作用各异,且具体的调节机制仍未阐明.因此,该文综述了生物钟基因调控骨代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骨质疏松等骨代谢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治愈率低而死亡率很高,目前有效的治疗药物较为匮乏.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PARs)的不可逆地激活对维持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PARs的异常表达与活化可促进炎症和纤维化过程.因此,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中,靶向PARs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该文介绍了PARs在促进特发性肺纤维化进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并且总结了靶向PARs
聚醚离子抗生素(polyether ionophore antibiotics)可以与金属阳离子形成脂溶性复合物进行跨生物膜运输,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家禽的抗球虫药物和反刍动物的生长促进剂.近年研究发现部分聚醚离子抗生素具有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作用与自噬(autophagy)有关.现综述聚醚离子抗生素对不同肿瘤细胞自噬的影响,分析其诱导或抑制自噬的多种影响因素及信号通路,以期为聚醚离子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骨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动态组织,也是机体在运动中维持机械稳定、平衡力量分布和保护器官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在体外建立骨组织模型是具有重要意义又极具挑战性的.基于微流控技术在细胞三维共培养上的发展,以及可以模拟体内微环境,精确控制流体和机械力的特点,研究人员根据骨组织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特征,实现了血管化骨组织芯片、骨髓芯片、癌症骨转移芯片和骨细胞机械转导芯片的建立.该文对骨生理结构及骨相关疾病进行了概述,着眼于微流控技术在骨模型构建中的优势及其应用,为进一步建立更加完善的仿生骨芯片提供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一种由水合大分子蛋白质及多糖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构成组织的无细胞基质微环境.作为天然生物材料,ECM一直是组织工程器官/组织体外制备的理想载体支架来源.随着天然组织中ECM对细胞影响的发现,ECM调节细胞行为的生物化学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系统概述了不同类型的ECM对细胞黏附、迁移、增殖和分化等细胞行为的影响,重点分析了ECM对细胞行为的调控作用机理,并阐述了基于模拟ECM的人工支架在器官/组织再生中的应用进展,为全面了解ECM对细胞行为的
线粒体是高度动态的细胞器,为了维持其完整性、分布和大小而不断经历着生物发生、融合、裂变和降解的协调循环,这个过程称为线粒体动力学.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各种疾病模型中,线粒体动力学的损伤会导致心肌损伤并且加速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包括压力超载、缺血/再灌注和代谢紊乱等.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策略.因此,该文综述了有关线粒体动力学和心血管疾病联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有助于根据线粒体动力学理论优化心血管疾病治疗策略.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调控转录和转录后的基因表达,在各种生命活动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破骨细胞是一种组织特异性的多核巨噬细胞,受多种信号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控,作为人体唯一的骨吸收细胞对维持骨代谢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平衡被打破时则会引起一系列骨代谢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硬化症等.近些年研究发现,lncRNAs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呈现差异化表达,且在其增殖、分化、凋亡过程中具有多重调控作用.该文就lnc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