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高考已经结束,回顾一年的教学,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我认为在教学中多研究试题并进行适当的反思很有必要。下面就简要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试题评析
前不久,我校高三学生周练测试卷中出现了如下一道立几题:
如图1,棱柱 的所有棱长都为2,平面 平面 .
(1)证明: ;
(2)在直线 上是否存在点 ,使 平面 ?若存在,求出点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探索及推理论证能力.在评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问(1)都能解决,而对于问(2)能得出结论的却寥寥无几(只是少部分理科学生).这说明我们学生能处理好立几中位置关系的直接证明题,而对于立几中的探索存在性问题的解决尚有欠缺并急需加强.仔细想来,造成这一后果的因素有两点:一是我们学生在必修2中学习立体几何初步只用了18课时,不少学生即便到了高三还没有建立起空间的概念;二是尽管学生在选修2-1(文科学生不学)中学习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但我们在实施教学时重点往往放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上.事实上,利用空间向量的非坐标运算处理立几中的探索性命题也能叫人耳目一新.笔者就这道题及几道高考试题与学生一起进行了探讨,效果较好.限于篇幅,只给解答过程如下:
解:(2)如图2,选取向量 为一组基底.∵ 平面 ,∴
.
又∵ 且 不共面,
∴ ,得 ,即 ,故将线段 延长使得 即可得到 平面 .
例 (2004年湖南高考题)如图3,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 中, , ,
,点 在 上,且 .
(1)证明: 平面 ;
(2)求以 为棱, 与 为面的二面角 的大小;
(3)在棱 上是否存在一点 ,使 平面 ?证明你的结论.
解:(3)如图4,取 为一组基底.由已知条件及 平面 得
.
而
.
∵ 不共面,∴ ,解得 ,即 ,故当点 为 的中点时 平面 .
二.几点思考
1.我们从平时的练习或测试中已经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在用传统方法解决立几中的有关位置关系的证明问题尤其是一些探索存在性问题时的力不从心,这或许与新课标的课时安排(少)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更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教师本身在教学当中没有深刻吃透课标的精神,从而导致在教学时仍按照传统的教材去教学,穿新鞋走老路,补充拓展太多.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必修部分对立几一般证明题的要求是: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而对于空间中的“角”与“距离”的计算均不作要求.即便在选修2-1中也只要求“角”的计算,不要求解决有关距离的计算等问题.我们在展开教学时,除了突出向量的坐标运算之外,是否应该与学生共同领略向量的非坐标运算在解决立几问题时的功效.
2.由于课标在必修部分安排课时的吃紧以及我们自身观念更新的滞后导致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三时仍没有建立起一定的空间观,更缺乏一定的探索推理和论证能力.在此,建议教材修订时能充分考虑学情和教情,适当增加必修部分的课时,同时也呼吁我们同行能加强研究,吃透课标与教材,从而更好地把握好教学.
3.江苏实行新课程已快三年了,在这三年当中我们有收获的喜悦也有曲折带来的惨痛,更有践行新课标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其实,任何一项改革都没有现成的坦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及时总结、反思并调整,这里笔者渴望众多的同行、前辈能给予指导,同时也期盼中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完善.
姓名:朱丽娟
电话:15952356156
快递样刊的地址: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一数学组
一.试题评析
前不久,我校高三学生周练测试卷中出现了如下一道立几题:
如图1,棱柱 的所有棱长都为2,平面 平面 .
(1)证明: ;
(2)在直线 上是否存在点 ,使 平面 ?若存在,求出点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探索及推理论证能力.在评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问(1)都能解决,而对于问(2)能得出结论的却寥寥无几(只是少部分理科学生).这说明我们学生能处理好立几中位置关系的直接证明题,而对于立几中的探索存在性问题的解决尚有欠缺并急需加强.仔细想来,造成这一后果的因素有两点:一是我们学生在必修2中学习立体几何初步只用了18课时,不少学生即便到了高三还没有建立起空间的概念;二是尽管学生在选修2-1(文科学生不学)中学习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但我们在实施教学时重点往往放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上.事实上,利用空间向量的非坐标运算处理立几中的探索性命题也能叫人耳目一新.笔者就这道题及几道高考试题与学生一起进行了探讨,效果较好.限于篇幅,只给解答过程如下:
解:(2)如图2,选取向量 为一组基底.∵ 平面 ,∴
.
又∵ 且 不共面,
∴ ,得 ,即 ,故将线段 延长使得 即可得到 平面 .
例 (2004年湖南高考题)如图3,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 中, , ,
,点 在 上,且 .
(1)证明: 平面 ;
(2)求以 为棱, 与 为面的二面角 的大小;
(3)在棱 上是否存在一点 ,使 平面 ?证明你的结论.
解:(3)如图4,取 为一组基底.由已知条件及 平面 得
.
而
.
∵ 不共面,∴ ,解得 ,即 ,故当点 为 的中点时 平面 .
二.几点思考
1.我们从平时的练习或测试中已经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在用传统方法解决立几中的有关位置关系的证明问题尤其是一些探索存在性问题时的力不从心,这或许与新课标的课时安排(少)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更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教师本身在教学当中没有深刻吃透课标的精神,从而导致在教学时仍按照传统的教材去教学,穿新鞋走老路,补充拓展太多.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必修部分对立几一般证明题的要求是: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而对于空间中的“角”与“距离”的计算均不作要求.即便在选修2-1中也只要求“角”的计算,不要求解决有关距离的计算等问题.我们在展开教学时,除了突出向量的坐标运算之外,是否应该与学生共同领略向量的非坐标运算在解决立几问题时的功效.
2.由于课标在必修部分安排课时的吃紧以及我们自身观念更新的滞后导致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三时仍没有建立起一定的空间观,更缺乏一定的探索推理和论证能力.在此,建议教材修订时能充分考虑学情和教情,适当增加必修部分的课时,同时也呼吁我们同行能加强研究,吃透课标与教材,从而更好地把握好教学.
3.江苏实行新课程已快三年了,在这三年当中我们有收获的喜悦也有曲折带来的惨痛,更有践行新课标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其实,任何一项改革都没有现成的坦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及时总结、反思并调整,这里笔者渴望众多的同行、前辈能给予指导,同时也期盼中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完善.
姓名:朱丽娟
电话:15952356156
快递样刊的地址: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一数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