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数学课堂提倡学生是主体。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的设计。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类型模仿、习题演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主性和多样性,显得比较被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该如何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借鉴有效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向学生介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利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能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自学能力。
二.教会学生看数学书,引导学生自学
(一)看什么。看目录、例题的内容、思考的过程、结论性的语句、操作的要领、课后的练习等。
(二)怎样看
1.开学之初看目录。本期要学习哪些新知识,与之相关联的旧知识有哪些。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内容。
2.课前预习初看,粗略地看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看看例题,在自己不懂和困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3.课堂听讲后重点看。课堂上听了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经过自己的思考,对心中的疑问已经豁然开朗,再重点看看书上结论性的语言,理解其中重点字词包含的真正含义。
4.课后复习对比看。课后复习时,可联想老师和同学的解题方法,结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从而学习借鉴好的思路和方法。
三.加强操作实践,给学生探索的机会
卢梭指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得的知识要清楚得多,要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去说,去做,去论,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得到锻炼和发展。
我们在课堂上要少一些已知结论的验证学习,多一些结论形成的探索性学习,即学生的操作实践。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中就有大量的探究操作活动, 如量正方体的棱长,用手紧紧握住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感受大小,让学生钻进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面等等,这些活动一定能让学生真切体验到1立方厘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要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习惯。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重视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量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大小,再握一握,摸一摸,对比大小,交流感受。合作学习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开展交流,在交流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五.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同时也可以指导实践生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能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班级开展集体活动,要为全班40个同学每人准备一瓶酸奶,已知一瓶酸奶的单价是1.45元。经过调查得知现在有四家超市正在进行促销活动:其中第一家的所有商品一律“九五折”优惠;在第二家购物满80元可以获得赠送的10元消费券;第三家超市购买十瓶送一瓶,第四家在购买满50元以后的商品大打八折。在哪一家超市购买酸奶最便宜,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答,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六.合理运用信息技術,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把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实效。在教学的重难点处,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桂清.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D].聊城大学.2006
[2]李彦琳.整合课程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类型模仿、习题演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主性和多样性,显得比较被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该如何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借鉴有效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向学生介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利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能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自学能力。
二.教会学生看数学书,引导学生自学
(一)看什么。看目录、例题的内容、思考的过程、结论性的语句、操作的要领、课后的练习等。
(二)怎样看
1.开学之初看目录。本期要学习哪些新知识,与之相关联的旧知识有哪些。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内容。
2.课前预习初看,粗略地看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看看例题,在自己不懂和困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3.课堂听讲后重点看。课堂上听了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经过自己的思考,对心中的疑问已经豁然开朗,再重点看看书上结论性的语言,理解其中重点字词包含的真正含义。
4.课后复习对比看。课后复习时,可联想老师和同学的解题方法,结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从而学习借鉴好的思路和方法。
三.加强操作实践,给学生探索的机会
卢梭指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得的知识要清楚得多,要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去说,去做,去论,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得到锻炼和发展。
我们在课堂上要少一些已知结论的验证学习,多一些结论形成的探索性学习,即学生的操作实践。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中就有大量的探究操作活动, 如量正方体的棱长,用手紧紧握住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感受大小,让学生钻进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面等等,这些活动一定能让学生真切体验到1立方厘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要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习惯。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重视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量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大小,再握一握,摸一摸,对比大小,交流感受。合作学习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开展交流,在交流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五.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同时也可以指导实践生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能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班级开展集体活动,要为全班40个同学每人准备一瓶酸奶,已知一瓶酸奶的单价是1.45元。经过调查得知现在有四家超市正在进行促销活动:其中第一家的所有商品一律“九五折”优惠;在第二家购物满80元可以获得赠送的10元消费券;第三家超市购买十瓶送一瓶,第四家在购买满50元以后的商品大打八折。在哪一家超市购买酸奶最便宜,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答,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六.合理运用信息技術,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把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实效。在教学的重难点处,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桂清.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D].聊城大学.2006
[2]李彦琳.整合课程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