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重述地球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岁之前,赵闯像任何一个正在地球上其他地方长大的男孩一样,寻找着心中的神奇之物。当他捧着《十万个为什么》看鲸鱼的部分,翻过去,讲到了进化,那一页画了一只霸王龙,它看起来极其庞大,古怪而张狂。图解说,它是地球上出现过最厉害的动物。“我当时就懵了,原来它们真的存在过。”
   赵闯开始了对恐龙的渴望。像五官都装上了雷达一样,他能捕捉到所有关于“恐龙”的字眼,小学期间他就读完了能够弄到的关于恐龙的全部资料。他写了好几个关于恐龙的小说,在其中一个故事里,苏家屯在一场沙尘暴之后跌进时空扭曲的虫洞,侏罗纪和白垩纪重叠了,剑龙和霸王龙在屯里展开了搏斗。他还自己编过一本书,叫《中国恐龙》,50页,抛开前言后记,用水彩画了36种恐龙。
   2004年,赵闯考上了东北大学,他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和恐龙之间因为高考而沉默了一段时间的“激情”,重新被点燃了。“以后不能随便画(恐龙)了,要画就画精确。”而任何一个细节的精确都意味着无数的知识点:从骨骼结构到肌肉纹理,比如画巨棘龙时你不但得知道它的皮肤样式,还得知道它“小鳞片里零星散布着大鳞片”的排布秩序;再比如画霸王龙时它手指有几根骨节也无法含混过去。
   他从网站上找恐龙骨架照片,研究化石,想象凹凸,甚至需要考虑解剖。对于系统受训的古生物系学生而言,这些往往是老师一嘴带过的常识,而东北大学室内装潢专业的赵闯则需要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小心地记录下他个人的每一项恐龙学发现。
   当然还有看论文。他那时候英文一般,但“每天拿出几小时生生看英文论文”,至今如此。
   十年下来,赵闯练就了一口古怪的“古生物英语”。一次,他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Mark Norell坐在一辆出租车后排,一开始挺尴尬,聊吃饭喝酒这些家常话聊得他张口结舌,后来他硬着头皮问了句:苍龙的舌头是不是像蜥蜴一样分叉的?
   聊起这个,赵闯就high了。两人从三角龙的灭亡聊到其刚毛再到有没有证据显示它身上到底是肉还是角质层,一路畅通无阻,下了车还意犹未尽。直到对方又问他爱喝什么啤酒,赵闯又完全反应不过来了。
   200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在中科院的BBS上发现了赵闯。这个躲在ID “draw”后面的人上传了一组特暴龙和灵龙的彩铅素描,无论是技法和准确度都让汪筱林吃惊不已。他立即询问赵闯是否愿意合作,为他们即将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论文《最早的飞翔者——远古翔兽》画插图。拿到汪筱林发来的化石图片,赵闯花了一个星期研究动物形象,画出草稿,交回科学家们检查、讨论、定稿。两个月后,他画的《远古翔兽》登上了Nature的封面。
   对这群研究古生物的科学家来说,发现赵闯令他们如获至宝。之前他们只能用化石照片,表现力上差很多,有时候会找外国人画,但国外大多也是博物馆馆员兼职,专门从事这个(古生物形象复原)的人非常少。在达尔文的年代——那个人人都是博物学家的年代,这项工作大多由科学家本人来完成。而现在,在国际上,这小小的专门一群人被称为科学艺术家——医学、物理、天文、古生物,这些领域都需要这样的人,兼备科学素养和艺术才能,将研究成果具象化。当然,相比去描摹细胞和中子,古生物和天文学领域对科学艺术家的创造力提出的要求要高得多——尤其是古生物,通过一堆零散的、破碎的化石,去还原乃至创造古生物的生前样貌,令赵闯偶有“创世”的惊惶感。
   到2009年,赵闯手上的恐龙画稿已有了大约超过1000张。这时他遇上了投资人李青,他对赵闯的恐龙计划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其资助下,赵闯和志趣相投的同伴成立了啄木鸟科学小组,他们发起的第一个项目叫作达尔文计划——生命美术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古生物(包括恐龙)化石进行严格复原。
      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超过10000种古生物化石的形象复原——但在赵闯看来,他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在他的理想中,他想复原的远不止是静态的恐龙形象,而应当是整个生态空间——比如,三角龙遇到突然袭击时的反应,剑龙是如何摔它的幼崽的,而中华龙鸟在面对不是自己的蛋时会呈现出什么状态。
   赵闯喜欢用“重述地球”来形容他漫长看不到尽头的工作:是重述,而不仅仅是重现。它们的区别在于,“重述里有一个声调,一个并非人类唯一的那个声调。”
  (徐珍摘自《南都周刊》)
其他文献
清晨的大学校园里,一位老伯正独自在长椅上看报,两个学生拿着采访机走过来,礼貌地问:我们是学生新闻社的记者,能采访您一下吗?  老伯抬头看看,嗯了一声。两个学生于是坐下来,问:您这个年纪,一定经历过很多,能不能谈谈您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天?  这实在是个蹩脚的提问。如果你被这么问过就一定知道,除非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思考,否则很难给出漂亮又切实的回答。要是有大明星被这么问,他八成会说,抱歉,没有最重要,只有
期刊
一位同事抱怨说:“咱们这工作可真是太单调了,三年送一茬学生。一轮一轮地重复,教材都熟得倒背如流了,以后的日子,我就得三年三年地重复着过,想想都觉得没意思。”听完她的话,一位明年就要退休的老同事说:“我教了一辈子书,从来没有觉得单调,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教学过程也丰富多变。即使是重复同样的教材,教学的整个过程却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这是一种生动的重复,在教学中因为熟悉才更有底气,还能在此基础上富有创
期刊
小时候的我不愿意去地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田间地头走过时,衣服上总会粘上很多带刺的小球儿。虽然不会伤身体,可是很麻烦,出了地得一个一个小心地摘下来,摘时稍微有点扎手。  地里咋会长那么讨厌的家伙?它的存在讓我对跟着母亲下地干活产生了抵触情绪——我宁愿在家里跟着奶奶学着纳鞋垫,学着纺棉花,或者学着做种种繁琐的家务活也不情愿下地。  还记得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写《秋天的田野》,别的同学都在写
期刊
有些人的存在,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些极简单的真理。管家就是这样的人。  管家的微博名字就叫“管家的日子”,他是个有小胡子的男人,是一家设计公司的老板,平时一个人住,没有太多想法,偶尔自己做点儿东西吃。他从小喜欢吃面,常把面作为早餐,吃一碗再出门工作,从胃里开始到整个人都暖暖的。但慢慢地,他对外面买回来的面感觉口感不适,念及小时候吃面的味道,那份滑爽至今难忘,便下决心自己做面。  “那时候,好吃精到的碱
期刊
李健,中国流行男歌手。曾是“水木年华”演唱组合成员,后退出。王菲与孙俪都曾在春晚演唱过他的作品。随着《我是歌手》第三季热播,李健成为男神级歌手。他的声音清澈、清新,并散发着原野的绿色清香,在他淡雅柔和的声调中,又不乏一种现代的美感,有民谣的简洁,又多一些华丽;有流行音乐的流畅,又多一些雅致。他纯净、复古的嗓音温暖清亮,深受文艺青年们的青睐。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有一天,突然觉得,如果能够自弹自唱该
期刊
大概是因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都与昆虫学有关,严莹对虫子积累起了浓厚的兴趣。到了周末或者小长假,身边的闺蜜都在为去哪里游玩发愁,严莹只需约上三五“虫友”,就可以去城市周边的山林边,度过一个理想的假期。   2009年,严莹和老公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深圳一个从未发现的昆虫新物种。在“虫友”圈子里,有一个规则,若发现和采集到新物种,就能拥有给该物种取名的权利,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因为这个新物种
期刊
我认为,远行是一种回归。就像吉普赛人那样,喜欢哪儿就到哪儿,很自在。我们慢慢可能要脱离这样一种概念,就是远行久了必须要回去,当然这种感觉是很温暖的,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种家的感觉。但是,我觉得如果人生要更加突破的话,还是要把自己的视野放大一点,你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这反而是一种更超脱的概念。   前几年我写过一部戏,叫做《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是讲旅行的。这部戏中有一长段,讲到男主人公去欧洲
期刊
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
期刊
3月12日,正参加全国两会的成龙发现记者都在问“duang”,自己的提案反而没人关注了。把他推上风口浪尖的是一位20岁的留学生,网名“绯色toy”。  “绯色toy”就读于费城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系。两年前,他曾在Bilibili弹幕网站(以下称B站)上传过两个视频作品,播放量都不太理想,这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新学期以来,“绯色toy”投入最多精力的是在网上自学网页编程语言、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
期刊
1939年,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参加日本与苏联的诺门坎战役时,看到中国东北珲春地区春末夏初的美丽景色,写下了一首抒情诗。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就是我们今天广为传唱的《喀秋莎》。这首歌塑造了一位带有忧郁感的少女形象,她对爱人的期盼和热望,唤醒了人类心底的情愫。歌曲里面有忧郁,而无哀伤,给人更多的是信心、希望和力量,这些亮丽的情感之光穿透时空,化作少女的骄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