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文化大繁荣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馆际交流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展览形式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文物作为陈列展览的重要实物资料,因其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给交流外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在充分发挥文物价值的同时,做好文物交流利用中的保护工作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就作者通过交流展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以文物预防性保护为视角,从交流展览中文物的选择、包装、运输、清点、交接、布展及环境等方面,浅谈博物馆交流外展中的文物保护。
关键词:展览 交流 文物 保护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文物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群,为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宣传区域文化,扩大本地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成为重要的渠道,这大大的增加了文物的利用率。博物馆在发挥以文物為依托的历史文化、民族文物宣传教育的同时,文物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多,增加了文物安全隐患。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就需要博物馆专业人员在展览的过程中加强对文物保护,笔者经过实际参与交流展览工作,就在外展交流中文物的安全与保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如有不妥,还望指正。
一、展品的选择
交流展是代表一个博物馆甚至是一个地区的名片,交流展的成功与否与体现内容和展示文物有直接关系,因此策展人在策展时既要考虑到能够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内涵、表现博物馆馆藏文物特色的展览主题,同时对展品的选择也需要紧扣主题、精益求精,极具特色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展品的范围,但因交流展的特殊性,应该尽量选择便于运输和保护及稳定性相对强的展品。
二、文物包装及运输
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文物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头等大事。文物的搬运及运输是影响文物安全的隐患之一。馆际交流的外展有别有于博物馆内部展品的调整,除了常规的文物出入库和布展外,还增加了漫长的运输过程中,影响文物安全的因素增多。这就需要博物馆对外展的文物在文物包装和文物搬运上加大力气,才能稳妥的保证文物安全。由于文物需要长时间、多频率的搬运,外展对文物包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确保文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绝对安全。文物的包装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形状制作一一对应的文物囊匣,并对每一个囊匣进行标记,确保工作人员可以迅速锁定展品位置,避免多次查找;二是对每一件展品都需要经过层层软包后装入囊匣,然后再放置在转运箱对应的位置中,根据文物特性上轻下重,每个转运箱都需要做好标记,并将展品牢固的镶嵌的转运箱中,避免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晃动导致展品受损;三是在拆包装时,工作人员需要小心谨慎,按部就班,轻拿轻放,确保每一件文物的安全;四是包装箱必须具有坚固、防潮、防震的功能,完成文物包装入箱后,用封条封住,未进行交接前不得开启。文物运输是交流展览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文物运输必须使用符合要求的正规运输公司,并有专人负责押运,并对所运输的文物上安全保险。严格按照文物押运的要求执行,押运车辆沿途不能停车,如需停车只能将车辆停靠在高速服务区或国有博物馆院内,做到人不离车,确保押运车辆在监控范围之内,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也要做到匀速慢行,最大限度的保证运输过程中的文物安全。
三、文物的清点、交接与布展
文物清点与交接是整个外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物安全到达外展场馆后,对外展文物进行拆包和布展,整个过程全权由提供外展的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对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仅负责装订展板、提供陈列所需工具及展台、展架等现场协调和文物陈列以外的工作,完全不参与直接接触文物的工作。布展工作完成以后,文物按照展陈需要进入展柜,双方负责人签署完展览协议后,提供外展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与对接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文物点交。文物清点时,双方工作人员需对交接清单上列出的展品的名称、数量、图片以及残损情况进行逐一核对,撤展交接与布展交接手续一致。在布展、撤展时要特别注意文物附件,对接方对点交书清单上的内容存在异议的双方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记录并签字确认,需要补充图片资料的采集补充图片资料,清点完毕后,双方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在点交清单上签字,并对摆放展品的展柜用封条封住,确保在完成展览期间内,展柜不得打开。由于布展场地的关系,如果出现展品摆放不下无法展示的情况,经双方领导同意,将展品再次打包入箱封存,与对接展览的相关人员办理入库手续,放置库房妥善保管。展厅及展柜安全由对接博物馆负责,如遇特殊情况需及时与外展博物馆沟通。展览结束后,双方工作人员按照点交清单完成清点移交手续,外展馆对展品进行撤展、打包、装箱等一系列工作,整个交流展览结束。
四、根据不同场馆作出科学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的产物,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内部结构非常脆弱,必须采取科学的方式使之得以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核心内涵即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外展文物因其外部环境的改变是影响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展文物通常要从一个地方交流到另一个地方,有些地方差异性很大,不如皮毛类藏品,在北方干燥的大环境下就向对适宜保管,在南方温热潮湿的环境下皮毛很容易变质。温度的忽高忽低,也会造成文物藏品的内部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类似这种气候差异及场馆环境差异很容易影响到文物安全。为了藏品安全必须加强预防性保护,将外部环境保持稳定的状态即恒温恒湿的状态下,如果不能满足恒温恒湿的条件,也要人为的进行干预,如干燥地区加湿、湿润地区除湿等采取必要的手段,尽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和适宜文物展览的环境。这也就要求我们博物馆在外展交流时,重点选择场地、设备等相对全面的博物馆,应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方式,防患于未然。交流展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省级乃至地方博物馆举办展览的支柱项目,引进展览和对外交流办展是博物馆工作的新亮点,是博物馆对外宣传的新窗口,是树立地区影响、提升博物馆社会形象及提高博物馆自身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文物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是整个展览的核心,我们要全面做好交流展览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时刻秉着文物安全无小事的原则,重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重视利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使每一件展品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扩大博物馆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文物资源共享,实践文化惠民政策。
参考文献:
[1]郭智勇,《博物馆展际交流中文物预防性保护策略应用探讨》[J],文物世界,2015年05期.
[2]韩立伟,《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J],黑龙江史志(2014年19期) .
[3]韩建武,《对外展览中的文物安全问题》[C],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
关键词:展览 交流 文物 保护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文物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群,为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宣传区域文化,扩大本地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成为重要的渠道,这大大的增加了文物的利用率。博物馆在发挥以文物為依托的历史文化、民族文物宣传教育的同时,文物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多,增加了文物安全隐患。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就需要博物馆专业人员在展览的过程中加强对文物保护,笔者经过实际参与交流展览工作,就在外展交流中文物的安全与保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如有不妥,还望指正。
一、展品的选择
交流展是代表一个博物馆甚至是一个地区的名片,交流展的成功与否与体现内容和展示文物有直接关系,因此策展人在策展时既要考虑到能够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内涵、表现博物馆馆藏文物特色的展览主题,同时对展品的选择也需要紧扣主题、精益求精,极具特色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展品的范围,但因交流展的特殊性,应该尽量选择便于运输和保护及稳定性相对强的展品。
二、文物包装及运输
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文物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头等大事。文物的搬运及运输是影响文物安全的隐患之一。馆际交流的外展有别有于博物馆内部展品的调整,除了常规的文物出入库和布展外,还增加了漫长的运输过程中,影响文物安全的因素增多。这就需要博物馆对外展的文物在文物包装和文物搬运上加大力气,才能稳妥的保证文物安全。由于文物需要长时间、多频率的搬运,外展对文物包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确保文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绝对安全。文物的包装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形状制作一一对应的文物囊匣,并对每一个囊匣进行标记,确保工作人员可以迅速锁定展品位置,避免多次查找;二是对每一件展品都需要经过层层软包后装入囊匣,然后再放置在转运箱对应的位置中,根据文物特性上轻下重,每个转运箱都需要做好标记,并将展品牢固的镶嵌的转运箱中,避免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晃动导致展品受损;三是在拆包装时,工作人员需要小心谨慎,按部就班,轻拿轻放,确保每一件文物的安全;四是包装箱必须具有坚固、防潮、防震的功能,完成文物包装入箱后,用封条封住,未进行交接前不得开启。文物运输是交流展览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文物运输必须使用符合要求的正规运输公司,并有专人负责押运,并对所运输的文物上安全保险。严格按照文物押运的要求执行,押运车辆沿途不能停车,如需停车只能将车辆停靠在高速服务区或国有博物馆院内,做到人不离车,确保押运车辆在监控范围之内,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也要做到匀速慢行,最大限度的保证运输过程中的文物安全。
三、文物的清点、交接与布展
文物清点与交接是整个外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物安全到达外展场馆后,对外展文物进行拆包和布展,整个过程全权由提供外展的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对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仅负责装订展板、提供陈列所需工具及展台、展架等现场协调和文物陈列以外的工作,完全不参与直接接触文物的工作。布展工作完成以后,文物按照展陈需要进入展柜,双方负责人签署完展览协议后,提供外展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与对接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文物点交。文物清点时,双方工作人员需对交接清单上列出的展品的名称、数量、图片以及残损情况进行逐一核对,撤展交接与布展交接手续一致。在布展、撤展时要特别注意文物附件,对接方对点交书清单上的内容存在异议的双方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记录并签字确认,需要补充图片资料的采集补充图片资料,清点完毕后,双方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在点交清单上签字,并对摆放展品的展柜用封条封住,确保在完成展览期间内,展柜不得打开。由于布展场地的关系,如果出现展品摆放不下无法展示的情况,经双方领导同意,将展品再次打包入箱封存,与对接展览的相关人员办理入库手续,放置库房妥善保管。展厅及展柜安全由对接博物馆负责,如遇特殊情况需及时与外展博物馆沟通。展览结束后,双方工作人员按照点交清单完成清点移交手续,外展馆对展品进行撤展、打包、装箱等一系列工作,整个交流展览结束。
四、根据不同场馆作出科学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的产物,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内部结构非常脆弱,必须采取科学的方式使之得以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核心内涵即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外展文物因其外部环境的改变是影响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展文物通常要从一个地方交流到另一个地方,有些地方差异性很大,不如皮毛类藏品,在北方干燥的大环境下就向对适宜保管,在南方温热潮湿的环境下皮毛很容易变质。温度的忽高忽低,也会造成文物藏品的内部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类似这种气候差异及场馆环境差异很容易影响到文物安全。为了藏品安全必须加强预防性保护,将外部环境保持稳定的状态即恒温恒湿的状态下,如果不能满足恒温恒湿的条件,也要人为的进行干预,如干燥地区加湿、湿润地区除湿等采取必要的手段,尽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和适宜文物展览的环境。这也就要求我们博物馆在外展交流时,重点选择场地、设备等相对全面的博物馆,应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方式,防患于未然。交流展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省级乃至地方博物馆举办展览的支柱项目,引进展览和对外交流办展是博物馆工作的新亮点,是博物馆对外宣传的新窗口,是树立地区影响、提升博物馆社会形象及提高博物馆自身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文物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是整个展览的核心,我们要全面做好交流展览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时刻秉着文物安全无小事的原则,重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重视利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使每一件展品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扩大博物馆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文物资源共享,实践文化惠民政策。
参考文献:
[1]郭智勇,《博物馆展际交流中文物预防性保护策略应用探讨》[J],文物世界,2015年05期.
[2]韩立伟,《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J],黑龙江史志(2014年19期) .
[3]韩建武,《对外展览中的文物安全问题》[C],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