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无心,原名刘保桐,陕西清涧人,现居靖边县。出版有诗集《迎着阳光行走》,在《星星诗刊》等多个报刊发表过一些零星的小诗。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生长,其人其诗俱缺水的柔软和润泽,天空飘满着尘沙,唯有厚重如黄土。
晓角,2003年出生,父亲是普通农民,母亲是精神失常多年的病人,这是个苦水中浸泡长大的00后。因母亲需要照顾,晓角从小就失去了正常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
她自己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是村里特别穷的几户之一。我记住的第一个场景是父亲大骂着用火钳把屋顶中间那个肮脏的灯泡砸爆,母亲坐在炕沿傻乐,我号哭。”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她如何做到自己学习识字、阅读,并热爱上了文学,这多少让我感到惊奇和迷惑。但是她做到了,而且还写了大量的诗作,并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她自己还说,“我并不觉得自己生来对文字敏感,但我从小就喜欢胡思乱想”,这也许就是晓角脑子里的世界得以更新、发展的原因。
《三天过完十六岁》这首小诗,是晓角在十六岁生日时写给自己的内心独白。从题目看,读者不能确定她要表达什么,但结合小诗人的人生经历——暗淡、无趣、孤单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她把这些时光过滤一下,用“三天”来表述她自己认为需要记住的部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的,也是精确的。
“我看过荒草/ 于是我是冬天/ 我路过村庄/ 所以我只能成为飞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花朵般年龄的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定义在荒草和干枯寒冷的冬天里,把自己比作是一只匆匆路过村庄的小鸟,而不是村庄里欢快跳跃的小主人。接下来小诗人说,如果让我许个愿,我将16年全部的生命分成三份(天),一份送给母亲,替她找回失去了的黑发;一份送给父亲,愿他有一双轻快的腿脚,在夕阳下山时一个时辰内走完六条沟的山路,安全回家;最后是剩下的一份,留给自己,“我请来草原、荒山、野花、骏马/和锡林河/她在酒杯中倒下”,让它们都沉浸在我举起的酒杯里,为我祝福,陪伴我度过自己的一天。
从这些诗句看,这是一个多么懂事、孝顺、善良的好孩子。但是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恶作剧并不会放过一个该放过的人,哪怕是一个柔弱的孩子,手中握着花瓣和青草、无意反抗的小生命。最后小诗人说,自己是行走在路上的长生天,一步出生,一步死亡,一步彷徨。这似乎是给自己未来的日子下了一个定义,或者是小诗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索——人的一生就是从生到死的一截线段,期间的过程就是疑问和彷徨。
这样的思想形成,对一个16岁的孩子来说未免有些少年老成、消极沉沦。但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小诗人,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生存在这样贫苦、孤单、封闭、身心无助的环境中,能早晨迎接太陽、晚上送走夕阳,担负起一家人生活的日常事务,已经足够坚强了。正如小诗人自己说的,自己是行走在路上的长生天,在人生漫长的征途上,她才走了几步的路程。
晓角的诗在文本的书写上,还存在语言表述的逻辑性不强、语言的凝练和准确性不够、前后章节的断裂和突然性等问题,这都是小诗人未来在诗歌写作上要解决的问题。
希望李华小诗友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出彷徨、走向清晰,起码在诗歌上如此。
晓角,2003年出生,父亲是普通农民,母亲是精神失常多年的病人,这是个苦水中浸泡长大的00后。因母亲需要照顾,晓角从小就失去了正常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
她自己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是村里特别穷的几户之一。我记住的第一个场景是父亲大骂着用火钳把屋顶中间那个肮脏的灯泡砸爆,母亲坐在炕沿傻乐,我号哭。”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她如何做到自己学习识字、阅读,并热爱上了文学,这多少让我感到惊奇和迷惑。但是她做到了,而且还写了大量的诗作,并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她自己还说,“我并不觉得自己生来对文字敏感,但我从小就喜欢胡思乱想”,这也许就是晓角脑子里的世界得以更新、发展的原因。
《三天过完十六岁》这首小诗,是晓角在十六岁生日时写给自己的内心独白。从题目看,读者不能确定她要表达什么,但结合小诗人的人生经历——暗淡、无趣、孤单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她把这些时光过滤一下,用“三天”来表述她自己认为需要记住的部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的,也是精确的。
“我看过荒草/ 于是我是冬天/ 我路过村庄/ 所以我只能成为飞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花朵般年龄的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定义在荒草和干枯寒冷的冬天里,把自己比作是一只匆匆路过村庄的小鸟,而不是村庄里欢快跳跃的小主人。接下来小诗人说,如果让我许个愿,我将16年全部的生命分成三份(天),一份送给母亲,替她找回失去了的黑发;一份送给父亲,愿他有一双轻快的腿脚,在夕阳下山时一个时辰内走完六条沟的山路,安全回家;最后是剩下的一份,留给自己,“我请来草原、荒山、野花、骏马/和锡林河/她在酒杯中倒下”,让它们都沉浸在我举起的酒杯里,为我祝福,陪伴我度过自己的一天。
从这些诗句看,这是一个多么懂事、孝顺、善良的好孩子。但是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恶作剧并不会放过一个该放过的人,哪怕是一个柔弱的孩子,手中握着花瓣和青草、无意反抗的小生命。最后小诗人说,自己是行走在路上的长生天,一步出生,一步死亡,一步彷徨。这似乎是给自己未来的日子下了一个定义,或者是小诗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索——人的一生就是从生到死的一截线段,期间的过程就是疑问和彷徨。
这样的思想形成,对一个16岁的孩子来说未免有些少年老成、消极沉沦。但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小诗人,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生存在这样贫苦、孤单、封闭、身心无助的环境中,能早晨迎接太陽、晚上送走夕阳,担负起一家人生活的日常事务,已经足够坚强了。正如小诗人自己说的,自己是行走在路上的长生天,在人生漫长的征途上,她才走了几步的路程。
晓角的诗在文本的书写上,还存在语言表述的逻辑性不强、语言的凝练和准确性不够、前后章节的断裂和突然性等问题,这都是小诗人未来在诗歌写作上要解决的问题。
希望李华小诗友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出彷徨、走向清晰,起码在诗歌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