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其本意是教育领域内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良好的德性、深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的优秀教师。然而随着行政权力的入侵和主流文化的腐蚀,名师逐渐演化为经由制度筛选出的、符合各项标准的“合格”教师。这也就意味着,名师由内在形成转向了外在催生,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名师”打造热、“名师”追捧热、“名师”研究热的现象正是由此而生。造成名师地位被拔高、作用被放大,定位变模糊,在前进的路上迷失了方向。
一、名师的隐性意喻
(一)官方价值的颔首
学校是文化意识的制度化基地,它不仅在于传授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多少,而且还在于将新的意识形态借用科学化的包装,使其合理化,进而合法化。正如迈克尔·W·阿普尔认为:“学校不仅‘加工’人而且‘加工’知识,它们增强并赋予与不平等的经济形式相关联的特定类型的文化资源的合法化”。教师每天生活在学校之中,接触到的是制度、惯例、规范等,他们在体制中生存,依附于体制,甚至维护体制的存在。于是,他们轻而易举地被主流文化侵蚀,并习惯地生活在其中。名师作为教师中的“优秀”人物,经由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体制的筛选脱颖而出,其主要的原因是他能够更有效率地传递主流文化知识,体现的是对高效传授知识技术性手段的娴熟掌握,而不是思想的深刻性。因此,他们更像是主流文化的代言人,而不是批判性的知识分子,甚至是主流文化的反叛者。
(二)社会价值的延伸
教师是“教授知识”的具体实施者,在学校教育中扮演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即承接社会的价值取向,并将其传递给受教育者。社会价值对学校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共谋的作用。名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也无法挣脱社会给教师安置的牢笼。他在设计好的情节中展开教学,而这种设计则是基于强势的社會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來看,愈是表现卓越的教师,愈是努力在牢笼中生活更好的人。名师成了社会价值的因循者,并越来越“循规蹈矩”。于是,名师的本我在教育实践之中被隐匿了,愈加凸显其承载的社会价值。
(三)个人价值的标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自身被附加了神性的光环,变得神圣起来。而名师更是对教师价值的加持,因为名师被认为是普通教师的标杆,是充分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具体表征。这种对教师价值的进一步拔高,将名师置于虚假的神坛之上,难以触碰稳固的基石。因为,归根结底,名师制度的立足点是建立在功利主义思想之上的,其实质毕竟是一种外在的驱动力,通过利诱来推动教师提升自我,完善自身。
二、名师的价值异化
(一)名师的本体异化:符号化
“身份并非一种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来界定对身份的态度……随着身份的转变,个人亦在身份后的不同的社会世界中迁徙,在不同的人生场域中升迁。”名师也是如此,他并不是只有一重身份,而是在不同的境遇中切换着主题。名师这个身份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正如有学者认为,“好的教师无论在什么场景中都‘像’是一个教师,他身上有教师特有的文化符号。”然而正是这种对名师权威的无限扬升,导致了其本体价值逐渐异化,甚至呈现符号化遮蔽本体价值的趋势。
(二)名师的评价异化:权力化
“当某个集团的知识被定义为最为合法的、官方的知识,而其他集团的知识则几乎被视而不见时,这种决策本身就说明了关于谁在社会中拥有权力的重要事实”。教育体制内的名师因为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筛选、认可,也很难挣脱权力之网的束缚。体制外的知识分子逐渐摒弃原有的身份,逐渐向体制内的身份靠拢时,意味着话语的转变。
(三)名师的价值异化:脱卸化
制度化学校教育将教师定位于教书的匠人,承载的责任是向学生传递足以谋生的知识技能,考核的标准是知识传递的效率。换言之,制度教育中的名师就是具有较高效率传递知识的技能的教师。然而名师每日被强制沉溺于刻板的知识和冷硬的规章之中,无法从中挣脱出来。在此种情形中,名师遗忘了对作为教师应有的反思和批判,不再汲汲于提升自身能力,彰显自身的价值,而是将自己隐匿于重复的行政事务和芜杂的生活琐屑之中。
三、名师价值异化的三维矫正
(一)主体转换:评选途径的矫正
为了评选出名副其实的名师,应该从评选途径进行矫正。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名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出台相关的规定和文件,明确名师的责任和义务、考核和监督、评价与奖励等,名师并非是终身制的、一成不变的,对其考核实行流动性的评价,增强名师发展的竞争性。同时在完善考核和监督机制的背景下,可以采用教师自荐的方式,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资历、教学成果等进行推荐,通过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办法进行筛选,较少受外界人为因素的干扰,也免于权力等因素掺杂在其中,评选主体的转换,有利于将形成权力从名师的评选过程中驱逐出去,为教师顺利成长为名师扫除障碍。
(二)内外结合:监督途径的矫正
首先,政府在名师监督过程中起着外部强制作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是政府的行为,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名师的培育成长和价值引领中必须发挥导向作用,借助行政力量,推进名师的再成长和专业化发展。其次,学校在名师监督过程中起着内部关怀作用。学校也承担着名师培育和发展的重要使命,使名师能够学在其中,乐于教学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丰富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素养。
(三)价值重塑:成长途径的矫正
首先,名师要坚持将追求卓越作为价值追求。其次,名师要坚持将团队发展作为个人信念。名师的价值异化是对名师本真意蕴的误读,更在社会文化和行政权力的推波助澜之下,走向了歧途。经由多维矫正,名师可以对自身的价值定位拥有清晰的认识。虽然名师不可能完全疏离社会文化的束缚和摆脱行政权力的制控,但是还是要做到与日益单向度的社会保持距离,学会沉思与反省。我们在反省名师价值异化的同时,也应该厘清各方的责任与义务,不能将非教师的责任转嫁给教师。
一、名师的隐性意喻
(一)官方价值的颔首
学校是文化意识的制度化基地,它不仅在于传授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多少,而且还在于将新的意识形态借用科学化的包装,使其合理化,进而合法化。正如迈克尔·W·阿普尔认为:“学校不仅‘加工’人而且‘加工’知识,它们增强并赋予与不平等的经济形式相关联的特定类型的文化资源的合法化”。教师每天生活在学校之中,接触到的是制度、惯例、规范等,他们在体制中生存,依附于体制,甚至维护体制的存在。于是,他们轻而易举地被主流文化侵蚀,并习惯地生活在其中。名师作为教师中的“优秀”人物,经由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体制的筛选脱颖而出,其主要的原因是他能够更有效率地传递主流文化知识,体现的是对高效传授知识技术性手段的娴熟掌握,而不是思想的深刻性。因此,他们更像是主流文化的代言人,而不是批判性的知识分子,甚至是主流文化的反叛者。
(二)社会价值的延伸
教师是“教授知识”的具体实施者,在学校教育中扮演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即承接社会的价值取向,并将其传递给受教育者。社会价值对学校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共谋的作用。名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也无法挣脱社会给教师安置的牢笼。他在设计好的情节中展开教学,而这种设计则是基于强势的社會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來看,愈是表现卓越的教师,愈是努力在牢笼中生活更好的人。名师成了社会价值的因循者,并越来越“循规蹈矩”。于是,名师的本我在教育实践之中被隐匿了,愈加凸显其承载的社会价值。
(三)个人价值的标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自身被附加了神性的光环,变得神圣起来。而名师更是对教师价值的加持,因为名师被认为是普通教师的标杆,是充分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具体表征。这种对教师价值的进一步拔高,将名师置于虚假的神坛之上,难以触碰稳固的基石。因为,归根结底,名师制度的立足点是建立在功利主义思想之上的,其实质毕竟是一种外在的驱动力,通过利诱来推动教师提升自我,完善自身。
二、名师的价值异化
(一)名师的本体异化:符号化
“身份并非一种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来界定对身份的态度……随着身份的转变,个人亦在身份后的不同的社会世界中迁徙,在不同的人生场域中升迁。”名师也是如此,他并不是只有一重身份,而是在不同的境遇中切换着主题。名师这个身份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正如有学者认为,“好的教师无论在什么场景中都‘像’是一个教师,他身上有教师特有的文化符号。”然而正是这种对名师权威的无限扬升,导致了其本体价值逐渐异化,甚至呈现符号化遮蔽本体价值的趋势。
(二)名师的评价异化:权力化
“当某个集团的知识被定义为最为合法的、官方的知识,而其他集团的知识则几乎被视而不见时,这种决策本身就说明了关于谁在社会中拥有权力的重要事实”。教育体制内的名师因为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筛选、认可,也很难挣脱权力之网的束缚。体制外的知识分子逐渐摒弃原有的身份,逐渐向体制内的身份靠拢时,意味着话语的转变。
(三)名师的价值异化:脱卸化
制度化学校教育将教师定位于教书的匠人,承载的责任是向学生传递足以谋生的知识技能,考核的标准是知识传递的效率。换言之,制度教育中的名师就是具有较高效率传递知识的技能的教师。然而名师每日被强制沉溺于刻板的知识和冷硬的规章之中,无法从中挣脱出来。在此种情形中,名师遗忘了对作为教师应有的反思和批判,不再汲汲于提升自身能力,彰显自身的价值,而是将自己隐匿于重复的行政事务和芜杂的生活琐屑之中。
三、名师价值异化的三维矫正
(一)主体转换:评选途径的矫正
为了评选出名副其实的名师,应该从评选途径进行矫正。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名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出台相关的规定和文件,明确名师的责任和义务、考核和监督、评价与奖励等,名师并非是终身制的、一成不变的,对其考核实行流动性的评价,增强名师发展的竞争性。同时在完善考核和监督机制的背景下,可以采用教师自荐的方式,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资历、教学成果等进行推荐,通过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办法进行筛选,较少受外界人为因素的干扰,也免于权力等因素掺杂在其中,评选主体的转换,有利于将形成权力从名师的评选过程中驱逐出去,为教师顺利成长为名师扫除障碍。
(二)内外结合:监督途径的矫正
首先,政府在名师监督过程中起着外部强制作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是政府的行为,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名师的培育成长和价值引领中必须发挥导向作用,借助行政力量,推进名师的再成长和专业化发展。其次,学校在名师监督过程中起着内部关怀作用。学校也承担着名师培育和发展的重要使命,使名师能够学在其中,乐于教学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丰富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素养。
(三)价值重塑:成长途径的矫正
首先,名师要坚持将追求卓越作为价值追求。其次,名师要坚持将团队发展作为个人信念。名师的价值异化是对名师本真意蕴的误读,更在社会文化和行政权力的推波助澜之下,走向了歧途。经由多维矫正,名师可以对自身的价值定位拥有清晰的认识。虽然名师不可能完全疏离社会文化的束缚和摆脱行政权力的制控,但是还是要做到与日益单向度的社会保持距离,学会沉思与反省。我们在反省名师价值异化的同时,也应该厘清各方的责任与义务,不能将非教师的责任转嫁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