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解及优秀作文例析

来源 :今日中学生(初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1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考场真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回大地,原野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一棵棵、一排排的树,高的、矮的、直的、弯的、立的、倒的……无论是被凛冽寒风刮得一叶不剩的秃枝,还是依然挂着绿叶的繁枝,都又悄悄地吐出了新芽,嫩嫩的,翠翠的,或浅黄,或浅绿,或微微露出点粉色……
  请以“又见枝头吐新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广州市继2006年“创意的快乐”、2007年“心中有盏红绿灯”的命题作文后连续的第三次考命题作文了,可以看出广州市的中考命题人对命题作文的情有独钟。这虽是个命题作文,但题目和前两年的题目一样,是个比喻型的命题,这个题目内涵丰富,涉及层面宽泛,有着比较广阔的写作空间,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利于考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抒写自己的真性情。这个命题符合初中学生十四五岁充满浪漫的心理特点,这个年龄看什么都漂亮,想象力丰富,他们很容易从生活中找到一个又一个的“新芽”。但这个题目取的是其比喻性的含义,有一定的朦胧性,这在无形之中也给考生设置了审题障碍。我们要想写好这个作文需注意如下几点:
  1.寻找标志,紧扣“题眼”
  作文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也即是我们所说的“题眼”。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眼”的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志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写作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
  作文题“又见枝头吐新芽”是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宾语“枝头吐新芽”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又见”即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就是题眼。“又见”不是指“可能看见”,而是指“已确确实实地看见”,是现实生活中鲜活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写作时只有紧扣住这个词,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很多考生把这篇作文写成想象类文章,这显然就是对“又见”这个词理解得不够深入。
  另外,我们还应扣住“新芽”一词,根据提示中的导语,准确把握中心词“新芽”的内涵。这里的“新芽”可以指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万物复苏发芽,但如果理解仅限于此的话,就会失之肤浅。因为这里的“新芽”还具有隐含比喻的一种情感、信念、体验、力量、希望等。根据提示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次经历磨炼的体验、一种战胜困难的坚定的信念、一种执著的追求等等。写作时只有紧扣了这两个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有深意的文章。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作文中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切入点;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又见枝头吐新芽”就是一个有虚有实、虚实兼备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虚实结合。
  命题中的“新芽”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新芽”就是自然界中新春到来时万物刚发出的嫩芽。但由于这芽是刚发生的,是新的,因此人们也就会在这“新芽”上寄予某种希望,表达某种情感。于是“新芽”也就有了比喻和象征性的意义,也就是出现了“虚”的意义。比如,年轻人容易从枝头春芽想到自己的祖国的新一代,充满蓬勃生机,成长要经历风霜和虫蛀等磨砺。我们可联想到我们的生活,春是人生迈向质变的一种比喻,不论你在任何地方,是穷困潦倒还是雍容华贵,当学会了塑造自我的时候,你总会在未来开出美丽的花。这一题目还可紧扣社会热点。可以从“十七大”召开,吹响了新一轮发展的冲锋号,联想到祖国经历了转型期的困难,又面临新一轮的春天;也可以联想到汶川地震后,废墟上学校的重建,学生到外地求学,就像树枝吐新芽,在经历寒冬之后重新焕发生机。经过这样一联想,你会发现这个命题可写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3.入题准确,联系实际
  刚才我们说了,这个题目是个比喻型的题目,我们写这样的作文关键的就是要入题准确,联系实际。入题准确,前提就是仔细读懂题目的喻义,也就是本题中“新芽”的含义,要从准确的喻义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写作中应注意不要只是就事论事,或只是罗列现象。如果论理,就要深入挖掘揭示本质;如果叙事,就要抓住实质刻画具体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深意的文章来。
  
  考场佳作
  又见枝头吐新芽
  
  一考生
  早晨妈妈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已是快八点了,我来不及吃饭,抓起书包就向外跑,来到街上这才发现天上正下着豆儿大的雨滴。路上有不顾一切奔跑的人,有撑起伞满口甜言蜜语的情侣,但我来不及欣赏这雨里的美景,在雨中没命地奔跑着。突然一辆公共汽车停了下来,问我是否要乘车,我想下这么大的雨,即使跑到学校也淋成“落汤鸡”了,于是我上去了。车上的人太多了,连个空位置也没有,车里静悄悄的,人们都想着各自的心事,都拥有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头一致地往外看,看雨自上而下地落在干净的柏油路上,溅起朵朵水花……
  “好香啊!哪儿飘来的花香?”一个眼中闪烁着希望的清波,面带微笑的小姑娘惊奇地说道。那一双渴望的目光正四处搜索着,放在车地板上的那盆花终于被她找到了,那是一盆含笑花。她用手轻轻地摸着含笑花的花瓣,情不自禁地赞美道:“好美的花啊!像笑开的娃娃的脸。”
  正当我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时,突然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请买票!”
  哦!光顾享受,连票也忘了买,真可笑!于是,我连忙解开书包带子,从容地拿出钱包——啊!怎么连一分钱也没有呢?想起来了,早晨出来得急,忘记带了。可现在怎么办呢?我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车上的乘客,都向我投来诧异、猜疑的目光。
  “你找到了没有?到底有没有钱?”售票员恼了,板着脸问道。
  我窘极了,太难为情了,只能眼巴巴地向车内扫了一眼,倏地,我捕捉到一朵微笑!就是刚才那个有着小小巧巧的鼻子、赞美含笑花的小女孩。她对我浅笑,这是一个亲切的宽慰的笑,在唇边在眼角都长有那么一抹异样的纯情。小女孩细眉细眼,清清纯纯的。那微张着的粉嘟嘟的唇,一派天真无邪、善良安静的样子使我沉静了许多。
  车地板上的那盆含笑,一股子淡飘飘的香!
  果然,她问我:“姐姐,你坐几站路?”
  好热心的询问。
  “给你。”她于是欠着身,把手给我,手心里是一枚亮晶晶的镍币。含笑的香又幽幽袭来,沁人心脾的清香!
  “你拿去呀,姐姐!”她把小身子又向前探一探,偏着小脑袋,眼睛亮晶晶地闪着笑意。
  “谢谢,太谢谢了!”我真感动。
  这时又一缕香飘来,我急忙低头看那株含笑花,却惊喜地发现,它的枝头上又长出了几颗新芽。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主要靠以下两点擦亮了阅卷老师的眼睛:
  其一,抓住一点,深入开掘,写出了独具特色的作文。写好人好事的文章很多,也容易流入俗套,但本文却写得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何也?那是因为本文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抓住了一个动人的、能反映人精神境界的“亮点”来全力以赴,精雕细描,使得形象鲜明,全文生辉。
  其二,本文虽是只叙写故事,写得比较平直,但作者巧妙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在篇末点题,将含笑花上长出的新芽来比作小姑娘,从而来表现小姑娘的心灵之美和我们的希望,揭示了故事中的深刻含义。
  
  又见枝头吐新芽
  一考生
  春天是诗意的,美丽的,但我一直不喜欢春天。
  我出生在十五年前的那个春天。从父亲接过我时那一声重重的叹息声中,全家人就认定我是个丑女了。
  我从不敢照镜子,我怕自己会自卑得撞碎在镜子里。我甚至看见花都要跑,花令我自惭形秽。从同学们那先是吃惊后是鄙夷的目光中,我几乎死心了,我说不定比《巴黎圣母院》中的撞钟人阿西莫多还厉害呢。
  我最后一点自尊也被世人吞噬了,我只能对着天流泪,抱怨上天的不公。可偶然的,我在《读者》上看见这么一句话:“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门。”是啊,上帝不过剥夺了我的“美丽”,却并没有拿走我的“健康”和“智慧”呀。我难道就这么消沉下去,让“丑”掩盖掉我身上的黄金吗?不,我要用智慧重塑我的自尊,迎来属于我的春天。
  我发奋地读呀,写呀,练呀。我像一座百年未喷的火山,灰黑的火山口掩盖我内心沸腾的热血。我已毫不在意别人鄙视的目光和窃窃私语,“歪嘴”、“葱油饼”、“摊眼皮”,对我已毫无意义。阅读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品味一曲曲动人的乐曲,才是我生活的重点。
  我还是不愿意照镜子,可现在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意,因为我明白:一个人的光彩不是他人聚焦反射的光芒,而是由内而外的自信之光。当“美女们”争风吃醋时,当情书满天飞时,我庆幸自己的安宁,可以汲取更多养料,有朝一日一鸣惊人。
  验证我的时刻到了,市里举行“平安记我心”即兴演讲比赛,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闯进了决赛。我自信地登台,当我饱含深情地演讲完最后一句话,掌声拍出了我的眼泪,我分明听见评委们一致说一个字:“好。”
  回家的路上,我心情特别的好。这时,我才发现路旁那一棵棵光秃秃的树上,又见枝头吐新芽。是呀,春天已经来了,我的春天也向我走近了。我重新找回自尊了,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了,我不丑!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极有特色的中考作文,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心理描写很有特色,文中小作者叙述了前后两个阶段对春天的不同反应,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内心世界。“我从不敢照镜子,我怕自己会自卑得撞碎在镜子里。我甚至看见花都要跑,花令我自惭形秽。”这样的句子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丑女”对自己的无限哀怨和对美好事物抵触的心理,读来真实感人。“当‘美女们’争风吃醋时,当情书满天飞时,我庆幸自己的安宁,可以汲取更多养料,有朝一日一鸣惊人。”这更是一种积极心态的展现,从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好强、上进的女孩形象。本文由于心理描写的巧妙运用,使得人物活灵活现,如在目前。
  其二,结尾用“我”“回家的路上,发现路旁那一棵棵光秃秃的树上,又见枝头吐新芽”来写“我”重新找回自尊,明白了人生的意义,这既巧妙地点题,又画龙点睛,给人以无限的启示。
其他文献
【阅读导航】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旷世奇才。他的诗给人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既能真切地表达感情,又不失与生俱来的豪迈洒脱,让人无法忘怀。好一个李白啊!由不得想穿越时空一睹他的风采——在重岩叠嶂之上,他一袭白衣,把酒望月,高咏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的大气豪情,他的豁达心境,他的开朗性格,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迹。    绝响李白  文/宋浩浩    唐名贤李白,是我一生
期刊
灵活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可帮助同学们顺利地解答一些与圆有关的图形问题.现以近年来的中考题为例介绍,供同学们参考.  例1(北京市) 如图1,在⊙O中,弦AC与BD交于E,AB=6,AE=8,DE=4,求DC的长.  析解:在△ABE和△DCE中,  ∵∠A=∠D,∠B=∠C,  ∴△ABE∽△DCE.  ∴=.  ∵AB=6, AE=8, DE=4,  ∴DC==3.  例2(贵州
期刊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有关政策问题必然反映在中考题中.  例1(200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统一考试3题)2007年我省为135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35万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A. 0.135×106 B. 1.35×106C. 0.135×107D. 1.35×107  评析:考查科学记数法这一知识点.  思路和解答:用a×10n表示较大数时,需注意两点:
期刊
文贵在情感上求真求深。所谓“真”,就是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意;所谓“深”,就是要写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动情点”。“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样的“动情点”,往往是一些蕴含着真实情感的、触动过自己心灵而又能感动别人的细节。  一、要写深有感受的细节。自己深有感受的细节,一定是记忆深刻、永远难忘的。因为记忆深刻,才能写得活灵活现、细腻传神。如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蔡芸芝老师的一个细节: 
期刊
A   A snail(蜗牛)was climbing up a young cherry (樱桃)tree when a beetle spied (发现)him.  “Say,”said the beetle(甲虫),“there aren’t any cherries in that tree.”  “I know,”replied the snail,“but there will be
期刊
现举出2008年各地中考物理具代表性的探究性试题展示于下,供同学们参考练习.  1.(2008莆田市)如图1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B  2.(2008无锡)“在水中
期刊
前不久,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问励志大师:“我是一个跳水爱好者,我希望自己能在2008年奥运会上参加跳水比赛,并希望登上冠军的领奖台,我现在该怎么做?”  大师笑了笑说:“不要等到2008年,从现在起你的心就要站到高高的领奖台上,每次训练的时候,你也不要觉得自己是在训练,而是以一个冠军的心态完美地完成每一个跳水的动作。”  励志大师的话,使我想起了人类对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征服史。50多年前,珠
期刊
2008考场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加油!”简单的一句话,让她浑身充满了力量,顽强地冲向终点。  “孩子,老师说你做得不错,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简单的一句话,让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步步走进了大学的殿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的一句话,让他悟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  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些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
期刊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涉及人们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如“室内装潢中的甲醛”、“自来水的消毒”、“修正液的成分”、“衣服干洗”等等。在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中常有涉及这些方面的题目,用来考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2008广东)食用下列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是()。  A.霉变的大米B.用工业盐如亚硝酸盐腌鱼  C.用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鱿鱼 D.用食醋凉拌黄瓜  解析:霉变的大米、亚硝酸
期刊
开放性综合题现已演化成中考常见题型. 它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探索,找出所需条件或补充完整过程,或找出正确结论. 它分为以下几种:  一、存在开放性问题  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判断一些数字结论是否存在,其关键词是“是否存在……,使……(成立)”,其解法是,先对结论予以肯定(即假设结论成立),再进行推理论证,如果推出矛盾的结果,则先肯定的结果不成立;如果推出结果合理,或与已知的事实相符,则以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