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的概念是1994年纽约市的精神医师I.Goldberg首先提出的。网络成瘾现象自提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本文把对网络过分依赖,导致沉迷网络并厌倦学习逃离课堂,学业困难的学生称为网络成瘾学生(简称“网瘾学生”)。而网络成瘾干预是指在诊断的基础上,对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控并自愿戒除者,综合采用各种方法和步骤,使其能自律网络使用行为并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的过程。关于网络成瘾的干预与治疗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心理、药物和综合干预三个方面。多数学校和家长通常仅看到“网瘾学生”问题的一面,更视互联网为青少年堕落的渊薮,以减少其上网机会为所采取干预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认为对此须持应有的理性态度:现代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是无法和网络分离的,一味的拒斥和压制只能适得其反。
事实上,Michael Lavin等的研究证明,网络成瘾者相对于非网络成瘾者来讲是高感觉寻求者。感觉寻求是一种探索奇异的具有刺激性的情境的人格倾向,这意味着“网瘾学生”具有创新潜能。Loytsker等研究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关联也发现,较高孤独感的人比较容易成瘾,这同时又说明了“网瘾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
当前,各学校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活动也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能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學生需求,从而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并收到明显效果。科技创新活动所具有的益智、育德和社会功能,与网络的形象重塑功能、虚拟交往功能等相比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创新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现实又健康的世界,让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能对其提起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并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有利于“网瘾学生”回归课堂。
一、消除网络活动与课堂学习的对立关系,唤醒“网瘾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情绪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通常情况下情绪唤醒的强度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一向沉迷于虚拟生存的“网瘾学生”课堂活动中处于一种低唤醒水平,教师的讲授内容、同伴的参与程度不能形成对这类学生的情绪刺激。唤醒他们积极的学习情绪,是促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有效方法。
首先,要让“网瘾学生”获得被尊重的感觉。网瘾问题一定意义上就是隔离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从而逐渐产生与现实社会的疏离,最终丧失了在现实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陷入难以自拔的虚无境地。因此,在心态上必须承认虚拟世界对现实生存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继而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将虚拟生存更好地融合于现实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充分发掘“网瘾学生”的网络技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校的网络教育阵地中来。
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瘾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项目来转移他们的网瘾兴趣。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引导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实践、思考转型的方式,提升“网瘾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成才积累经验,打破把网络与现实对立的非理性态度,使“网瘾学生”从焦虑的逃避和困惑中解放出来,唤醒课堂学习兴趣,在现实实践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变革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提高“网瘾学生”对学习行为的积极预期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网络成瘾者多在课堂学习中不能自我实现,感觉不到自己的优势,因此借助一些网络行为重塑自我,感到自己的实力,补偿学习的不足。积极的行为预期可以改变人的行为结果。由于“网瘾学生”很少有积极的行为预期,教育者必须帮助他们提高行为预期的积极性,以使他们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拓宽自己对不同科学领域的了解,训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和高效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卡斯帕尔指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大量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可被视为一种课程生成模式,亦可被视为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根据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实用性等特点,形成跨学科的探究学习活动,也可回归于自然和生活话题,引导“网瘾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自己设计和自己负责,深化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再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科学素养。这一策略引导他们变革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注重了让“网瘾学生”在明确目标和实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有利于克服对网络的负向依赖。“网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主体意识,从而改变以往在课堂活动中边缘化的命运,回到课堂活动的中心。
三、指导消极归因向科学评价的转换,培养“网瘾学生”积极的效能信念
在网络上耗费大量时间的学生,往往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并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因于知识积累不足、缺乏能力、网络误人等因素,从而产生对自我的否定性认识。“网瘾学生”这样的效能信念亟待改变。
科技创新活动从认知入手,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学好多种课业。对于活动结果的评判,应不以成败评价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努力程度、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等因素,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课堂活动中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要鼓励“网瘾学生”学会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寻回学习的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抗挫心理强的个体在失败之后,倾向于对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科学的自我分析,进而寻找时机,重新崛起。科技创新活动,将考验成员是否勇于挑战理论知识的权威、挑战导师、挑战自我,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意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每一次困难的克服、每一次失败的教训,都是成长中难得的历练。教育者对“网瘾学生”进行适当的抗挫心理训练,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积极的效能信念。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国外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强于中国学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国外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即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贯彻科技意识和理念。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人类的巨大进步已毋庸置疑,即使在这里机会和挑战并存。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接触网络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应改变轻视科技实践活动、将青少年“触网”看作洪水猛兽的现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动这一前瞻性、可执行性、普适性兼备的方法于课堂学习的积极作用,以科技创新活动引领“网瘾学生”将兴趣与智慧转向课堂。
参考文献
[1] 冯维,裴佩.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7(12)
[2] 崔丽娟,王晓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3).
[3] 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3).
[4] Goldberg.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Academic Press,1995(60).
[5] Young,K.S.Internet addiction:What make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habit form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hicago,1997(8).
[6] Griffiths,M.Technological addictions:Looking to the future.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convention of the APA.
(责任编辑 郭振玲)
事实上,Michael Lavin等的研究证明,网络成瘾者相对于非网络成瘾者来讲是高感觉寻求者。感觉寻求是一种探索奇异的具有刺激性的情境的人格倾向,这意味着“网瘾学生”具有创新潜能。Loytsker等研究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关联也发现,较高孤独感的人比较容易成瘾,这同时又说明了“网瘾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
当前,各学校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活动也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能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學生需求,从而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并收到明显效果。科技创新活动所具有的益智、育德和社会功能,与网络的形象重塑功能、虚拟交往功能等相比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创新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现实又健康的世界,让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能对其提起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并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有利于“网瘾学生”回归课堂。
一、消除网络活动与课堂学习的对立关系,唤醒“网瘾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情绪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通常情况下情绪唤醒的强度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一向沉迷于虚拟生存的“网瘾学生”课堂活动中处于一种低唤醒水平,教师的讲授内容、同伴的参与程度不能形成对这类学生的情绪刺激。唤醒他们积极的学习情绪,是促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有效方法。
首先,要让“网瘾学生”获得被尊重的感觉。网瘾问题一定意义上就是隔离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从而逐渐产生与现实社会的疏离,最终丧失了在现实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陷入难以自拔的虚无境地。因此,在心态上必须承认虚拟世界对现实生存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继而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将虚拟生存更好地融合于现实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充分发掘“网瘾学生”的网络技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校的网络教育阵地中来。
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瘾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项目来转移他们的网瘾兴趣。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引导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实践、思考转型的方式,提升“网瘾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成才积累经验,打破把网络与现实对立的非理性态度,使“网瘾学生”从焦虑的逃避和困惑中解放出来,唤醒课堂学习兴趣,在现实实践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变革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提高“网瘾学生”对学习行为的积极预期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网络成瘾者多在课堂学习中不能自我实现,感觉不到自己的优势,因此借助一些网络行为重塑自我,感到自己的实力,补偿学习的不足。积极的行为预期可以改变人的行为结果。由于“网瘾学生”很少有积极的行为预期,教育者必须帮助他们提高行为预期的积极性,以使他们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拓宽自己对不同科学领域的了解,训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和高效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卡斯帕尔指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大量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可被视为一种课程生成模式,亦可被视为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根据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实用性等特点,形成跨学科的探究学习活动,也可回归于自然和生活话题,引导“网瘾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自己设计和自己负责,深化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再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科学素养。这一策略引导他们变革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注重了让“网瘾学生”在明确目标和实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有利于克服对网络的负向依赖。“网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主体意识,从而改变以往在课堂活动中边缘化的命运,回到课堂活动的中心。
三、指导消极归因向科学评价的转换,培养“网瘾学生”积极的效能信念
在网络上耗费大量时间的学生,往往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并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因于知识积累不足、缺乏能力、网络误人等因素,从而产生对自我的否定性认识。“网瘾学生”这样的效能信念亟待改变。
科技创新活动从认知入手,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学好多种课业。对于活动结果的评判,应不以成败评价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努力程度、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等因素,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课堂活动中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要鼓励“网瘾学生”学会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寻回学习的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抗挫心理强的个体在失败之后,倾向于对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科学的自我分析,进而寻找时机,重新崛起。科技创新活动,将考验成员是否勇于挑战理论知识的权威、挑战导师、挑战自我,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意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每一次困难的克服、每一次失败的教训,都是成长中难得的历练。教育者对“网瘾学生”进行适当的抗挫心理训练,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积极的效能信念。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国外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强于中国学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国外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即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贯彻科技意识和理念。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人类的巨大进步已毋庸置疑,即使在这里机会和挑战并存。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接触网络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应改变轻视科技实践活动、将青少年“触网”看作洪水猛兽的现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动这一前瞻性、可执行性、普适性兼备的方法于课堂学习的积极作用,以科技创新活动引领“网瘾学生”将兴趣与智慧转向课堂。
参考文献
[1] 冯维,裴佩.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7(12)
[2] 崔丽娟,王晓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3).
[3] 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3).
[4] Goldberg.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Academic Press,1995(60).
[5] Young,K.S.Internet addiction:What make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habit form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hicago,1997(8).
[6] Griffiths,M.Technological addictions:Looking to the future.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convention of the APA.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