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想念张伯伦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fei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21日,当新闻里传来约翰·张伯伦(John Chamberlain)的死讯时,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Guggenheim Museum) 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他布展——原定于2012年2月24日至5月13日举办的张伯伦大型回顾展 “选择 (Choices) ”,因为艺术家的突然辞世,变得意义非凡,同时八卦的人也注意到了一点美剧般的细节:他的妻子拒绝对外宣布死因。84岁高龄的张伯伦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是:在这样一个空洞的工业时代,他为那些工业废金属赋予了——灵魂。而此时,最想念他的,一定是他那些 “废品朋友”,他是它们的上帝。
  他发掘了碎片之间冥冥之中的关联
  那时还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24岁的张伯伦考入芝加哥美术学院(SAIC,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学习油画。作为当时已有近百年历史的高等艺术学府,芝加哥美术学院是美国首屈一指的艺术殿堂。但张伯伦的艺术能力在这所校园里却并未得到赏识——基本上,他艺术生涯的最初阶段是在与老师的争吵中度过的:老师们指责他的艺术见地离经叛道,他则认为老师们眼界过于狭窄。经历了18个月的打压之后,一天,张伯伦终于受够了这里充满敌意的环境。他收拾起行囊,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那个 “鬼地方”。
  去哪儿呢?两年后,他终于为自己的小宇宙找到了一个栖息地: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 (Black Mountain College)。这所学院创立于1933年,以大胆前卫的实验风格著称:虽然不是艺术专科学院,但主张以艺术作为学习的核心、致力于发掘各学科间共通的艺术性。思维天马行空的张伯伦在这里如鱼得水,受到诗人同学们的启发,他曾收集各种字词片段,将其重新排列组合来进行诗歌创作,这种“拼图”法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
  张伯伦的汽车废金属艺术品始于《游击手(Shortstop)》。30岁那年,他在一位朋友家中发现了一辆报废的1929年产的福特汽车,当时他嘴巴张得大大的——像每一个梦想成真的人——“这材料唾手可得,简直让人欣喜若狂!”没错,这“涂有颜色的”金属正是他一直寻找的材料。之后,他先是驾着卡车反复碾压从车上拆下的两块挡泥板,接着又像做拼图游戏一样把它们拼接在一起。相互契合的两块挡泥板看上去扭曲却又自然,仿佛在被废弃后重新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后来,就像收集字词片段一样,张伯伦开始四处寻找废旧汽车、收集金属碎片。他发掘各个碎片之间冥冥注定的关联,将其扭曲、弯折,再焊接在一起,制成一种全新的雕塑作品,使原本令人不屑一顾的废品登上大雅之堂。英国《卫报》称赞张伯伦“用报废的卡迪拉克车重塑了美国梦”。
  不,那不是废料,是肥料
  张伯伦率先将缤纷色彩引入雕塑中,向传统雕塑形式提出挑战。这一反叛的举动不仅使原本色调单一的雕塑艺术品变得光彩夺目,而且模糊了雕塑和油画的区别。极简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介绍说:“(他通常使用)坚硬、甜美、色彩柔和的亮漆,以玫瑰色和天蓝色为主,来模仿底特律穷人对优雅的追求。”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多洛雷斯·詹姆斯(Dolores James)》来源于一件他曾几近放弃的雕塑雏形。一开始,他将五颜六色的废旧车身压制在一起,但怎么也看不顺眼。一天晚上,醉醺醺的张伯伦回到工作室时灵光一现。他举起大锤,用尽力气向摞在一起的金属片重重砸去,直到大锤深深嵌入金属片中,几乎拔不出来。层层金属片哐啷哐啷响个不停。红、黄、蓝、绿、黑、白色的金属相互缠绕、贴合,形成了一个零乱而统一的整体。 《纽约时报》称张伯伦“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在雕塑史中为汽车废金属取得了一席之地”。那一年37岁)的他代表美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
  思想开放的张伯伦认为任何材料都可以用于制作雕塑。除了汽车废金属外,他使用的材料还包括普列克斯玻璃、镀锌钢、泡沫橡胶等回收材料。这些“垃圾”材料也为张伯伦带来一些啼笑皆非的经历:1973年在芝加哥时,警察看到他从废旧汽车拆卸零部件,误以为他在偷窃金属,不由分说把他带到警察局进行盘问。还有一次,清洁工看到画廊仓库门前垃圾堆成了山,急忙清理干净,事后却得知原来那是张伯伦的两件重约140公斤的“垃圾”材料作品。
  生活中的张伯伦嗜酒如命,有本杂志调侃道:“他真正的学业都是在纽约的酒吧中完成的。”他曾与记者开玩笑说:“我做的最有名的事就是与比莉·哈乐黛(Billie Holiday)一起喝酒,与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mstrong) 一起抽大麻烟卷。”
  张伯伦是材料最亲密的观察者、倾听者。做雕塑作品时,他从不事先搭好作品的框架,而是发掘各种废料、各部分形状、各类颜色之间自然、天生的联系,将其契合在一起,使作品传达材料自身想要表达给世界的讯息。除雕塑外,张伯伦的艺术作品还包括抽象派油画、摄影作品、电影、文字作品等等。这些作品都有着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无主题。与其告诉人们他要表达什么,张伯伦认为不如让观众感知他们自己想要看到什么。他尤其反对人们在看到扭曲变形的车身时,先入为主地理解为他想要展现的是车祸的暴力美感。张伯伦认为自己作品的原料不是废料而是肥料:肥料培育的不是他赋予作品的意义,而是观众的包容之心和开放性思维。他曾说过:“每个人都想知道作品背后的意义……即使我知道它有什么意义,那也只是我个人所理解的意义。”
  那么现在,亲爱的张伯伦,天堂里有你那些好玩的 “肥料”吗?
其他文献
彩色格纹图案手包、印花高跟鞋、金属手链等等,这些当季春夏新品色彩盎然绚烂,  它们的形象被定格在透明的瓶身上,虽然几乎隐匿了瓶身的存在,但是瓶身以外的春夏,全活了。
期刊
阿迪达斯(Adidas)的“Laces”研究与发展中心最近于德国纽伦堡附近的黑措根奥拉赫主园区落成。这座占地6万多平方米,外形仿若购物中心的建筑由德国的Kada Wittfeld 建筑事务所操刀设计,以球鞋闻名于世的阿迪达斯索性以“鞋带(laces)”为之命名。  位于郊外的该品牌总部占地140万平方米,曾经是“一战”时期的空军基地,如今这里就像个小镇,设有运动场、健身房、展览厅、旅馆,以及麦当劳
期刊
七年前,在伦敦的泰特美术馆,他和一把椅子相遇。这是张木制的椅子,乍看之下很寻常。他没有怀疑什么,径直坐下去,椅面却微微反弹了一下。坐在另一端的人转过头,朝他笑笑,仿佛在嬉笑他没有发现这个秘密。接着他自然地和对方聊了起来。突然他意识到,是这把椅子改变了他和一个陌生人的关系。他是孙云,一位自称 “爱神、爱人”的设计师。当年的那把椅子后来成为他最常提及的例证,“我喜欢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
期刊
HBA对和平饭店的设计再现了老上海的装饰艺术传统。  从右页的图片里,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代表哪国文化的套房吗?著名的“九国套房”是上海和平饭店的一大特色。瑰丽的多国民族文化呈现在风情各异的豪华套房中,提醒人们这里接待国际政要和承办涉外活动的历史。宾客从这些奢华套房可尽览黄浦江及外滩万国建筑美景。  20世纪初,和平饭店是歌舞升平的上海滩社交中心。这座原名“华懋饭店”的12层酒店由英国公和洋行(Pa
期刊
很多时候,黑色是 “卑微”的。与别的颜色并列在一起,被突显的是另一方。人们用它去形容不愿触碰的东西。凄冷的“黑色星期五”,藏在角落里的“黑名单”,还有葬礼上的沉默。尽管如此,人们无法停止对黑色的爱。它极致、迷人,深藏不语却能轻易俘获你的眼眸。在设计师眼里,黑色是一种 “永恒存在”。本期,《surface》选取了八件家具作品,黑色是这里唯一的主角。它们说,一旦有了黑色,不再需要别的色彩。  “空隙之
期刊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女性设计师,会怎样?迈克尔·杨说,那肯定很生硬;  吕永中说那该多无趣;喜多俊之直接感叹:不可想象。  石大宇:  “我一向认为女性可以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S=surface SH=石大宇  S:您认为男性设计师和女性设计师有何不同点?  SH:由于先天的生理区别,女性多了孕育后代的责任,她们的生命力强过男性。在专业上来看,大多女性设计师较为细心,对色彩或是材质更加敏感,对美的
期刊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诗意融合,娓娓道来书写时间的传奇故事。  目睹时光敏捷地从你指间匆匆溜走,时钟齿轮坚定不移地咬合分离,带你在时空漩涡中身不由己地急速转动,这是万宝龙三里屯概念店带给顾客的难忘体验。该店是全球最大的万宝龙精品店铺,共四层的空间摆脱了传统精品店刻板的陈列方式,融合了尖端互动科技与跨时代的创意设计,把顾客带进一个时空交汇的神秘隧道,展示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诗意融合,娓娓道来书写时
期刊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理想城市,繁华的或者安静的、 充满欢乐的或者留下悲伤的、 曾经居住过的或者朝思暮想的,触手可及的或者想象规划中的……无论哪种类型,构建一座理想之城的想法总是或多或少在人们的心中存在过,虽然多数情况下这座 “看不见的城市”只有自己进驻。当然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展示出来,就像安娜·塞拉诺 (Ana Serrano) 那样。  安娜是墨西哥裔美国人,生活在洛杉矶,每天在充满多元文化
期刊
1.Dior Homme男装精品店,店内的LED屏幕墙上滚动播放着创意总监Kris Van Assche执导的形象大片。  2.艺术家Terence Main创作的铜制圆椅,圆椅中摆放着从法国运来的鲜花,两者相呼应,极具法国风情。  3. 为庆祝该旗舰店盛大开幕,迪奥公司推出一系列限量版产品,包括以勃艮第红为主色调的女装成衣系列,全球独一无二的酒红色鳄鱼皮“Lady Dior”手袋。  4.Dio
期刊
普雷斯顿·贝利用萧伯纳的话形容自己创作出的一场场婚礼奇迹,“You see things and say,‘Why?’ But I dream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say,‘Why not?’(人们看见一个事物总爱问“为什么要这样?”,而我期待的是“为什么不这样?”)”你梦想的婚礼是否有千万种形态:梦幻、浪漫、完美又或奢华?你是否希望在你的婚礼上为所有美好的形容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