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最近,有几位老师在笔者面前埋怨:在数学教学时自己非常认真的教学,知识点都反反复复的讲了,目标题也做了一大摞,甚至考试原题都做到了,但考试仍然一塌糊涂;边说边不断地数落班上的某某学生不争气啊,某某学生那么笨啊. 听到这里,笔者心想:问题不是就摆在你自己这里吗?
多年来,数学教学受“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分数至上,大部分学生以失败的心态面对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受到挫伤,自信心受到严重摧残,数学成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个障碍. 学生十之七八怕数学,究其原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严重不足,数学教育中严重的情感缺失!
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必不能再忽视了. 为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很明显,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情感教育,使认知技能和情感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一、关心帮助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师生间和谐融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语有云:“亲其师然后信其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作为初中生,其心理年龄相对较小,其想法一般都可以通过表情显示出来,课堂上,学生眉头皱起来了,是不是哪里没学懂?教师走过去,弯下腰,亲切的问一问,指点一下,不仅难题解决了,而且师生心灵的距离也拉近了. 学生成绩哪怕是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多用鼓励、欣赏的眼光看看他,学生必定会备受鼓舞.
二、把握好教育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 从感性出发,从身边讲起,亲切而又不失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从学生身边的常见事例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入手,学生不仅觉得亲切,而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身边的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数学化”意识. 例如在教学“一百万有多大”时,让学生想一想、算一算一百万个身前的课桌桌面有我们学校几个操场那么大?像“课桌”、“操场”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易于接受,兴趣也更浓. 而且,长此以往,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时,还会不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使学生真正学到受益终身的数学.
2. 做好教学的引入设计,务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堂课的开端引入如何,能否马上吸引学生,往往奠定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基调,所以教师务必重视课堂引入的情景创设与提问设计.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 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在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本节学习. 所以,教师不应忽视教学引入这一环节,它往往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3. 让学生多动手、动脑,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带领学生经历各种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鼓励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高度”一节中,带领学生亲自到旗杆下,动手获取数据,然后学生分小组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在计算中,有一个学生徐某某发现了规律,教师非常赞赏,并问她计算过程能否归纳成一个公式,果然不一会儿,该同学成功归纳出一个公式,教师在全班表扬了这名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归纳与探索精神,并将这个公式命名为“徐某某公式”,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手、脑动起来.
三、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美,热爱数学,是学好数学的最大情感动力
认识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对数学美学价值的鉴赏也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情感因素. 数学中不仅有形式的美、更有形式下所蕴含的思维的美、还有千百年所积淀下来的数学文化之美. 因此,如何将数学之美展现出来并让学生感受到,是教师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精心设计的板书、举一反三的变式、严密的思维推理、多姿多彩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介绍历史上那些令人瞩目的数学成就等,向学生展现数学中美的神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学还是那么美的时候,没有理由不爱数学,不学习数学.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学生情感与态度至关重要. 教师要关心学生、积极与学生培养和谐融洽的情感,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要重视课堂教学技能,艺术的处理数学课堂问题,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要淋漓尽致地展现数学之美,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学好数学. 教学事实证明,只有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抓住情感这一条线,将感性与理性充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也才能事半功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最近,有几位老师在笔者面前埋怨:在数学教学时自己非常认真的教学,知识点都反反复复的讲了,目标题也做了一大摞,甚至考试原题都做到了,但考试仍然一塌糊涂;边说边不断地数落班上的某某学生不争气啊,某某学生那么笨啊. 听到这里,笔者心想:问题不是就摆在你自己这里吗?
多年来,数学教学受“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分数至上,大部分学生以失败的心态面对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受到挫伤,自信心受到严重摧残,数学成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个障碍. 学生十之七八怕数学,究其原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严重不足,数学教育中严重的情感缺失!
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必不能再忽视了. 为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很明显,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情感教育,使认知技能和情感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一、关心帮助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师生间和谐融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语有云:“亲其师然后信其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作为初中生,其心理年龄相对较小,其想法一般都可以通过表情显示出来,课堂上,学生眉头皱起来了,是不是哪里没学懂?教师走过去,弯下腰,亲切的问一问,指点一下,不仅难题解决了,而且师生心灵的距离也拉近了. 学生成绩哪怕是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多用鼓励、欣赏的眼光看看他,学生必定会备受鼓舞.
二、把握好教育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 从感性出发,从身边讲起,亲切而又不失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从学生身边的常见事例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入手,学生不仅觉得亲切,而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身边的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数学化”意识. 例如在教学“一百万有多大”时,让学生想一想、算一算一百万个身前的课桌桌面有我们学校几个操场那么大?像“课桌”、“操场”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易于接受,兴趣也更浓. 而且,长此以往,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时,还会不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使学生真正学到受益终身的数学.
2. 做好教学的引入设计,务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堂课的开端引入如何,能否马上吸引学生,往往奠定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基调,所以教师务必重视课堂引入的情景创设与提问设计.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 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在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本节学习. 所以,教师不应忽视教学引入这一环节,它往往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3. 让学生多动手、动脑,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带领学生经历各种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鼓励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高度”一节中,带领学生亲自到旗杆下,动手获取数据,然后学生分小组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在计算中,有一个学生徐某某发现了规律,教师非常赞赏,并问她计算过程能否归纳成一个公式,果然不一会儿,该同学成功归纳出一个公式,教师在全班表扬了这名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归纳与探索精神,并将这个公式命名为“徐某某公式”,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手、脑动起来.
三、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美,热爱数学,是学好数学的最大情感动力
认识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对数学美学价值的鉴赏也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情感因素. 数学中不仅有形式的美、更有形式下所蕴含的思维的美、还有千百年所积淀下来的数学文化之美. 因此,如何将数学之美展现出来并让学生感受到,是教师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精心设计的板书、举一反三的变式、严密的思维推理、多姿多彩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介绍历史上那些令人瞩目的数学成就等,向学生展现数学中美的神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学还是那么美的时候,没有理由不爱数学,不学习数学.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学生情感与态度至关重要. 教师要关心学生、积极与学生培养和谐融洽的情感,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要重视课堂教学技能,艺术的处理数学课堂问题,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要淋漓尽致地展现数学之美,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学好数学. 教学事实证明,只有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抓住情感这一条线,将感性与理性充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也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