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什么样的文章不好,得有一个标准。我觉得应该提倡两条:一是自然,二是准确。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不歪曲,画马像马,画人像人。自然就是不造作,不装腔作势,要说老实话、心里话。
先讲自然。过去人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是很好的比喻,但你也“光阴似箭”,我也“日月如梭”,说了一大堆是什么意思?一点也不让人感动。你就说“时间过得真快”比这要强得多。字本身没有漂亮不漂亮之分,用得是地方就漂亮,否则,就不漂亮。
再说准确。
首先,事实要准确。我看过一篇文章《参观纽约庞贝馆》,写的不是庞贝本地,而是在纽约的一个博物馆里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介绍,其中维苏威火山爆发不是公元前79年,而是公元79年。而且,克窟拉隆城也译错了(应为埃尔克拉罗城)。写文章事实不能歪曲,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有人总是粗枝大叶,结果不符合事实的错误就常常出现。
其次,逻辑上要准确。有一篇高中生的作文,题目是《万花纷谢柿犹红》,讲怎样做西红柿酱,文章一开头讲:“夏天是西红柿的旺季,大量上市的时候堆积如山,一时吃不完,价格一日数跌,甚至堆在路边卖不掉,眼睁睁看它腐烂……有多少人在想,如果有办法把夏天吃不完烂掉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那该多好啊。”“把夏天吃不完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是可以的,再加上个“烂掉”就糟了,因为“烂掉”与“保存”之间是矛盾的。另外,这篇文章还说:“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子里,上锅一蒸,就可以将细菌杀死。但是,如果蒸的时间太长,西红柿就不能保持原型,失去了外形的美观。”这就出问题了。既然已“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子里”,还有什么外形呢?只能说失去了原来的色泽。这种逻辑上的毛病,是完全可以自己发觉的。所以,学生要培养检查自己文章的能力。
准确,还要在写文章时注意微妙的地方。
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东方少年》有篇作文写道:“我常常搬一个小板凳,坐在湖边上,看那满湖的荷花和那些欢蹦乱跳的鲤鱼。有时,竟看好几个小时。荷花那秀美的身姿,迷人的色彩吸引着我,把我带到童话般的世界里。我想到我曾经看到过的那幅年画。在花心的莲蓬上坐着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花红的小兜肚,脚上系着铃铛,脖子上有一圈花瓣做成的小链子,胖胖乎乎的小手上拿着一个刻着‘福’字的连心锁。”我看到过这种年画。这个同学的描写非常准确,把年画的细节和味道都抓住了。
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参观纽约庞贝馆》里有这样两句话:一是“有些人躲在桌底或地窖中”,二是“当时人们放在桌面上的食物,仍然很好地保存着”。问题出在“桌底”和“桌面”这两个词上。前者其实说的是“桌子底下”,后者说“桌子上”即可。为什么一碰到桌子就全错?它说明作者不注意这些小地方。念一念很重要,凭着语感就能发现问题。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首先应该强调的不是生动,而是准确。其实,准确就是生动。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生动,否则,就会有很多流弊,就会引导学生追求漂亮的字眼,打好多没有必要的比喻,结果没有什么好处。
(节选自朱德熙《谈谈写作》)
先讲自然。过去人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是很好的比喻,但你也“光阴似箭”,我也“日月如梭”,说了一大堆是什么意思?一点也不让人感动。你就说“时间过得真快”比这要强得多。字本身没有漂亮不漂亮之分,用得是地方就漂亮,否则,就不漂亮。
再说准确。
首先,事实要准确。我看过一篇文章《参观纽约庞贝馆》,写的不是庞贝本地,而是在纽约的一个博物馆里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介绍,其中维苏威火山爆发不是公元前79年,而是公元79年。而且,克窟拉隆城也译错了(应为埃尔克拉罗城)。写文章事实不能歪曲,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有人总是粗枝大叶,结果不符合事实的错误就常常出现。
其次,逻辑上要准确。有一篇高中生的作文,题目是《万花纷谢柿犹红》,讲怎样做西红柿酱,文章一开头讲:“夏天是西红柿的旺季,大量上市的时候堆积如山,一时吃不完,价格一日数跌,甚至堆在路边卖不掉,眼睁睁看它腐烂……有多少人在想,如果有办法把夏天吃不完烂掉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那该多好啊。”“把夏天吃不完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是可以的,再加上个“烂掉”就糟了,因为“烂掉”与“保存”之间是矛盾的。另外,这篇文章还说:“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子里,上锅一蒸,就可以将细菌杀死。但是,如果蒸的时间太长,西红柿就不能保持原型,失去了外形的美观。”这就出问题了。既然已“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子里”,还有什么外形呢?只能说失去了原来的色泽。这种逻辑上的毛病,是完全可以自己发觉的。所以,学生要培养检查自己文章的能力。
准确,还要在写文章时注意微妙的地方。
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东方少年》有篇作文写道:“我常常搬一个小板凳,坐在湖边上,看那满湖的荷花和那些欢蹦乱跳的鲤鱼。有时,竟看好几个小时。荷花那秀美的身姿,迷人的色彩吸引着我,把我带到童话般的世界里。我想到我曾经看到过的那幅年画。在花心的莲蓬上坐着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花红的小兜肚,脚上系着铃铛,脖子上有一圈花瓣做成的小链子,胖胖乎乎的小手上拿着一个刻着‘福’字的连心锁。”我看到过这种年画。这个同学的描写非常准确,把年画的细节和味道都抓住了。
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参观纽约庞贝馆》里有这样两句话:一是“有些人躲在桌底或地窖中”,二是“当时人们放在桌面上的食物,仍然很好地保存着”。问题出在“桌底”和“桌面”这两个词上。前者其实说的是“桌子底下”,后者说“桌子上”即可。为什么一碰到桌子就全错?它说明作者不注意这些小地方。念一念很重要,凭着语感就能发现问题。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首先应该强调的不是生动,而是准确。其实,准确就是生动。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生动,否则,就会有很多流弊,就会引导学生追求漂亮的字眼,打好多没有必要的比喻,结果没有什么好处。
(节选自朱德熙《谈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