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i9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晋代边疆各族反晋性质《见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一文中业已提到范长生与巴氐的关系,但未详述,本文仅就此一问题加以论证,与前文间有重复,其不必要的重复则加以删略。范长生对于巴氐李氏的建国起了不小的作用。晋书卷一百二十李流载记:『三蜀百姓,并保险结坞,城邑皆空,流野无所掠,士众饥困。涪陵人范长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山。尚参军涪陵徐轝求为洨山太守,欲要结长生等与尚掎角讨流。尚不许,轝怨之,求使江西,遂降于流。说长生等使资给流军粮。长生从之,故流军复振。』当时由于蜀中堡坞武装对于氐汉流民集团的反抗,李特被杀,李流继统军事,而当大败之后加以粮食困乏,情况非常危急,假使不是徐轝范长生转而支持他们,巴氐李氏能否占领巴蜀是难以预料的。所以一到李雄占领成都之后,范长生首先受到特殊的尊敬。同书卷一百二十一李雄载记:『雄以西山范长生巗居穴处,求道养志,欲迎立为君而臣之。长生固辞……范长生自山西乘素舆诣成都,雄迎之于门,执版延坐,拜丞相,尊日范贤。长生劝雄称尊号,雄于是僭即帝位……加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对西山侯,复其部曲,不预军征,租税一入其家。』李雄对于范长生的尊敬是为了他挽救了自己的危机,本不足怪。但是范长生何故要支持李氏?他是涪陵人,为什么住在
其他文献
辽宁少族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辽宁大学历史系、辽宁省政协民族工作组等单位结合编写"满族史志",于十月底联合举行了一次满族史问题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民族学院、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历史工作者,民族工作干部,以及沈阳的满族知名老人共六十余人.会议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入关以前满族的社会性质.会上除个别同志主张满族没有经过奴隶制而是由原始社会直接跃进到封建社会之外,大家基本上同意满族的历史发展是由原始社会,经过奴隶制,而后进入封建社会的.但对满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以及它的具体特点,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辽
【正】 宋人吕南公灌园集卷二谒真君殿诗说:"念昔魏晉间,士流罕身全。高人樂遗世,学者習虚玄。" 这裹指出在政治斗争的激流中,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態度的趨向,有的消极,有的假
<正> 将军和下士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不愧为伟大人物。在他带兵打仗、当将军时期,就从不居官自傲,时刻乐于帮助别人。 有一天晚上,部队露营后,华盛顿独自出来散步。他身穿大衣,谁也没有认出他。 走到某处,他看到一名下士正在指挥士兵们用木头垒胸墙。有一根大木头很重,举起来相当费劲。下士在旁边喊叫着,但不插手。 士兵们竭尽全力,眼看着就要把木头举送到指定的地方了。但他们已力不从心,手发颤、脚打
江苏、浙江是太平天国后期忠王李秀成所苦心经营的革命根据地。我的故乡浙江蕭山县,地濱线塘江南岸,它控制着浙东的咽喉,隔江和杭州相望,又是杭州外圍重要据点,地势是很險要的,所以在一八六一年太平軍进占浙江后,就作为一个軍事上的重点来防守。太平军在浙江的几年中,是和人民打成一片的。虽然太平軍是失敗了,但太平天国的善良政治,是永远留在人民的心坎。我們从当地流傅着的关于太平天国的传說和民谣就可証明这一点。而这些傳說和民謠,其中一部分足可佐証太平天国的政策和制度,帮助我們了解太平天国的史实。
<正> 目前一些文明村所实行的尊老养老制度有如下一些形式: 第一,集体经济搞得好,收入高的地方,建立了老年干部和社员的退休制度和咨询制度。河北省晋县周家庄一九八三年人均收入五百元(不包括家庭付业收入)。由于经济条件好,他们规定了年老干部退休制度和对年老社员施发年老津贴制度。据了解,河北还有些农村还规定了年老社员退休制度。除此之外,有些社队,村镇专门设立了咨询委员会,由年老者参加。规定,凡重大问题,必须同他们商量。
<正> 美国社会学家沙里尔·霍克为寻找“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对于孩子和父母有没有坏处”这一问题的答案,对201位独生子女的父母和105名独生子女,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认为只
时下在江苏省海门市农村,越来越多的“新农民”告别传统耕作模式,走上全新的增收致富之路。
<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早已将封建打倒,还有啥封建要反么?有。尽管“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时下已不多见,但破坏婚姻的“小封建”,却又冒了出来。广州十一位省市直机关的中年女同志,投书康克清大姐,诉说了丧夫后因子女反对而不能再婚的苦衷: “我们这些年岁在四十至五十之间的寡妇……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续,找到了能互相照顾、体贴的‘老伴’……但却受到子女的指责、辱骂、干涉和阻拦,他们只是为了‘继父’对自己不光彩,或以什么‘对不起先父’为辞,不让母亲再婚……”
<正> 一目前高等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品德与智能的关系不大,认为不注意品德修养也能成为高才生和高智能的人;有些干部、教师也有类似的看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品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