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树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k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与幸福走得如此近,近到住进了一个词组。这在我的认知里,始于2017年的常州。
  我和树的情缘是与生俱来的,呱呱坠地时起就已命中注定——我出生的村子叫作“枫树嘴”。为什么要用一棵树来命名,是不是像《天仙配》里的槐荫树一样,有着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我是没有听说的。但今生今世不管我是否混出人模狗样或浪迹天涯,总归是枫树嘴的人。
  而我对树的情感是随生活的经历渐渐亲近起来的……
  孩提时代的我和村上的小伙伴们一样,被家长们散养着,整天“不着家门”地野着、淘着,虽然玩的式样不多,但只要村东头的那片树林在,对我们来说就够了,不是爬树掏鸟窝,就是绕着树儿粘知了,或者分成两班戴上现编的柳条帽,挥舞着用木头砍削而成的大刀或长矛或驳壳枪,呼喊“冲呀”“杀呀”来一场没输赢的“战斗”。虽说最终一个个大汗淋漓灰头土脸,却总乐此不疲。尔后,要么随性慵懒地或坐或躺,看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的散金碎银,那么刺眼那么难受,却不愿撤回目光,仿佛终究能看点什么出来似的那么有趣儿;要么掏出随树杈的形状浑然天成的弹弓,用土块在树身画上几个圈圈,半睁半闭着眼睛,看似认真却又无聊地有一下无一下地耍着;还有那么三五个“不长心”的,混在一群“小丫头片子”中,到林子里藏起了猫猫……天色越来越暗,谁也不肯第一个说回家,总是要等到家长们的呼喊声越来越急促、嘶哑,甚至冒着焦煳味要炸烈周遭空气似的时候,才三三两两低头耷脑有意无意地彼此招呼着,一步一步朝自家的方向挪动……
  虽说,儿时的我们乐趣大多来自村头那片林子,来自林子里那些高矮不齐、粗细不一,叫得出或叫不出名字的树,但我心里对树却是不怎么喜欢的,尤其对柳树更是讨厌,常常会莫名地闪现着砍光他们当柴火烧掉的念头。在我看来,有了柳树就有了柳条儿,而柳条又常常是家长们用来“规正”我们的“家法”,直到稍稍长大后才慢慢知晓,在家长们心目中,柳条既方便,又不伤树,更不伤人,即便失手了也只痛皮肉不伤筋骨……可那种皮肉的疼痛委实难以忘怀,抽在屁股上,痛却是从心尖开始,倏忽之间如过电般传遍全身每一寸细枝末节,尔后游丝般荡回心尖之上,那个痛,泪水来不及涌出来,就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喊叫能立马痛出一身细碎的汗珠来,被抽的地方即刻皮上起楞,楞上泛青,成了青中带紫的一道若断还续的血线,三五天不见消散,一触即痛地提醒着我們曾犯过的错。
  对树的错怪,除了因痛而恨,多半还是年幼时的无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知道人类与树不曾有过须臾的“别离”。祖先们在直立行走之前,吃着树,穿着树,住着树,依仗着树的庇护健壮四肢、发育大脑、抵御强敌、繁衍生息……树,与人类一路伴行……
  后来,随着上学、参军、入党、恋爱、成家……进入社会,融入时代,慢慢体会到:树,她一直在默默地伴着守着护着我们——
  树,是团结向上的。一篇《白杨礼赞》,年少的我懵懂中知道了中华民族的胜利来之不易。
  树,是真挚多情的。一首《致橡树》,青春朦胧的我感悟到爱是彼此无怨无悔地付出,冷暖相依,共担困难的威胁、挫折的考验,共享人生的灿烂、生命的美好。
  树,是忠诚担当的。一曲《小白杨》,温暖着我的心田,挺立起我的脊梁,20多年的军旅生涯,无论是夜听东海前哨的涛声,还是晓迎冀中平原的冷月,耳畔萦绕着的是故乡的叮咛,心中警醒着的是战士的责任。
  树,是真诚无私的。赤裸裸来到世间的树,由小苗而茁壮,或遮风挡雨作呵护之伞,或开花结果供可食之物,从根须到枝叶,没有一丝一毫的藏掖,她静静地守着,夏日举一簇绿荫护你,冬天点一堂炉火暖你,即使燃尽成灰,也要肥沃土地滋养人们的生活。
  对树的感念,更在于她无论根植何处,肥沃也好,贫瘠也罢,或平原山川,或沟壑峭壁,她就默默扎根脚下,不奢求,不攀比,生根、抽枝、展叶,即使不开花结果,也要染绿头顶一片天空、净化身边一爿天地。养育一棵树、一片林,就守住了一个群落、一方水土,正如兰考百姓心中的“焦桐”,她支撑并繁华着兰考和兰考人的梦想!
  遗憾的是,已过知天命之年,却未曾到过兰考,不曾亲身感受“焦桐”与兰考人那种“焦桐参天高,喜穷千里目;兰考日月新,山河更楚楚;家家乐兴业,光景如屠苏;万马奔小康,人民寿福禄”的千丝万缕维系。
  不再遗憾的是,“家家乐兴业,光景如屠苏;万马奔小康,人民寿福禄”的生活,我正在我的第二故乡常州亲身经历着——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神州大地之初,常州人以“螺蛳壳里做道场”“小桌子上唱大戏”的灵性,凭着敢想敢试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把“要想富,多种树”的口号从墙头种进了地头,从村头种到了街头,把田园种成了花园,把城乡种成了风景,把发展种成了绿色,把日子种成了小康……把常州种成了“苏南模式”,种成了创新环境十优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和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而今,迈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新征程的常州,与时俱进,瞄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再一次发力,提出“增创发展优势、提升发展层次,种好城市发展‘幸福树’”。常州人深知“城市发展如大树生长,改革创新是土壤,产业发展是树干,各类人才是根系,宜居环境是枝叶,社会文明是阳光雨露,民生福祉是果实”。在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城上下,万众一心,盯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终保持“勇敢闯”的冲劲,以“有激情、重责任、敢担当、守规矩”的姿势,围绕增创改革发展、转型升级、人才集聚、环境宜居、社会文明、民生福祉的新优势,选种育苗,培土施肥,深耕细作,种好常州城市发展的“幸福树”。
  在这方宜居兴业的乐土上,常州不曾停歇,常州也不会停歇。
  走,撸起袖子种树去,让幸福之树花开常州城,香润常州人。
其他文献
他从朝鲜战场上归来  他曾是个小八路,但又是一个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转战过两个卫星发射基地的老战士。  他名叫艾平,延安时期曾担任M001台(毛泽东电台)报务员,开国大典时被任命为特遣应急无线电通信队队长兼中心台台长,20世纪60年代世界军队无线电通信比赛时,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比赛集训队队长兼总教练。在“两弹一星”研制的岁月,曾任国防科工委第二十基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司令部通信团团
期刊
林中的春天  凛冽刺骨 寒冷的气流  在黄昏降临 土地和森林  沙滩上海鸥们清晰的足音  还有那些穿深褐色衣服的  善良的人们  以及欲哭无泪的母亲  当阳光在季节里变更  当风儿清除了远云  当林中的空地  拒绝了一切黑色的阴影  一张张玻璃窗上的写生画  让我记得今年的春天来得更迟  这一切似乎并不出人意料  林中的栀子花  转眼间已充斥着金黄色的气息  仿佛是独翼鸟默默地寻找着另一翼  一块
期刊
我对一个地区的了解往往和文学作品有关。  确切地说,我去宁夏之前,在我的记忆里,只有黑白两色。这么说,并不是贬低我的孤陋寡闻,也不是贬损宁夏的无名。因为就一个生活在辽西小城的我来说,往南我只去过江浙,往东只到过内蒙古的乌兰浩特,往西也只到过北京。这样看来,我伸向外界的触角只能靠影视作品和白纸黑字的文学书籍。仔细打理年轻时的记忆,对宁夏而言,除了在地理上学过,知道它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省份,再一
期刊
假期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爸爸的老家看望爷爷奶奶。  坐了一夜的火车,又坐了叔叔的面包车,终于到了爷爷奶奶家,眼前的景象和城市全然不同:只见一条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地向远方延伸着;周边的竹林透出了斑斑点点的阳光;路边的花丛中,一对黑底黄斑点的大蝴蝶正在扑着翅膀玩耍;池塘里,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在水中嬉戲着,有的还在争抢食物呢;山坡上,树林中,隐隐约约露出几栋红砖房子。  爸爸的老家其实是在南方的深山里
期刊
母亲牵着我的手,走过供销社,走过铁匠店,走过小学校。母亲说,你父亲今天在粮站里做生活,我带你去看看,我心里自然说不出的高兴。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远远的一些地方做生活,天天都是我们快睡觉了才从外面回来,在家门口做生活是不多的。上半年在河南小队队屋里做生活,我就蹲在边上玩了好几天,在劳动着的父亲身边玩,心里是说不出的愉快和踏实,心里涌起一切都很有依靠的底气。  粮站在小街的顶东头,也是小街的尽头。从空中
期刊
这是最素朴不过的花。  或高或矮的花树上,青绿色的骨朵儿打着旋儿,紧紧地抱着,不声不响躲在浓绿的叶片后,就等初夏那第一声雷。“轰隆隆”的雷声过,夏雨恣意地狂洒了一夜,花苞鼓胀着,再也裹不住了,纯白的花瓣一点点地绽放开来,一片,两片,三片……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粉嘟嘟的白,在绿意中显得那么耀眼。它的幽香开始一点点地弥散开去,尤其是在雨后清新的风里,那花香,透着水一般的凉意,能在不知不觉中将你全身浸染
期刊
你曾想过你旅行的原因吗?换句话说,你知道你为何而旅行吗?是因为那一句虚无缥缈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是因为父母的一厢情愿呢?或者,你自己有着对一个什么地方的执念,你一定要去,一定要去的地方?之于我,那个地方就是英国。在我心中,我第一次出国,是一定要去那个地方的。现在就是这样,我会一直一直记得。  喜欢这个国家的理由很幼稚,或许也不幼稚,有一部动漫,是以国家为素材的,英国在里面是一个角色,而我先喜
期刊
在旧作《老戏院》里,我记录了一段从小跟着我亲娘(奶奶)去看戏的情景:“旧时,全城数十家戏院,分布很广,四城门八水关,有的还在城外。亲娘是小脚,走不动,老坐黄包车,也就是早年的人力车。在我的记忆深处,老会浮出一幅图画:一个富富态态的慈祥老太太,梳着水光光的一丝不苟的“丫髻头”,穿着大襟长袍,腋下别着一条大手帕,一手拿着一把小扇子,一手搂着一个大难不死的小孙子,坐在黄包车上,高高兴兴地上街去看戏。  
期刊
古城东南角,有一道死而复生、用心造旧的古城门,叫赤门。  赤门东南,古运河在那里一拐,就从麦城拐向稻城,从一个天堂拐向另一个天堂。拐角上有座拱桥,是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古人搭积木一样造桥,感觉造桥就是玩游戏一样好玩。现在,这座桥的每块石头缝里都长着树,长着草,草有开花的,也有不开花的。桥是单拱石桥,官船、商船、民船都要从桥下过,桥上桥下曾经穿越过历史上很多大大小小的人物,这座桥就这样成了历史
期刊
扶 桑  阳台上曾经最亮丽的花当数扶桑。  花大似百合,长柄,五瓣,呈漏斗状,花蕊、花柱凸出于花冠外。名曰扶桑,却属锦葵科,只是那翡青卵形叶子边缘粗锯齿,和常见的桑叶相同而已。花色以大红居多,一团团炽火,鲜红艳丽,那生动的颜色辉耀着多彩的年年夏秋。  不过我更喜欢的则是另一种扶桑,一种开在画里永生的扶桑。记得1995年秋天,和电视台的小常去北京采访常州籍文化名人,在工体东路那栋临街旧楼上,见到了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