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交通领域中涉及交通拥堵评价的专利申请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突显,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转和经济的发展。识别交通拥堵状况,为路网建设以及交通信号配时提供依据,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交通拥堵评价体系的一般化模型,并申请了一系列以交通拥堵评价为主题的专利申请。对于交通拥堵评价这一主题是否属于技术方案的问题,业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判定交通拥堵评价系统是否属于技术方案。
  【案例1】
  权利要求:
  1. 基于拥堵指数的交通拥堵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获取24小时内每个路段的自由流速度,所述自由流速度为交通量较小道路完全畅通情况下车辆的行驶速度;
  2)计算每个路段的旅行时间指数(TTI),所述旅行时间指数为车辆以当前速度行驶与自由流速度行驶同样的距离需要的时间的比值;
  3)根据旅行时间指数值的大小将路网全部路段某一时刻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全路网的旅行时间指数数据依照类间差异尽可能大、类内差异尽可能小的原则确定最佳分类数;
  4)在确定最佳分类数的基础上对路网所有路段的旅行时间指数进行聚类,并获得每个类的最大TTI值、最小TTI值和类中心TTI值;
  5)对每个类求其包含样本梯度模的均值,各类在拥堵指数上的映射范围与其梯度模成正比,将拥堵指数范围0-10分配给各个类;
  6)在步骤5给每个旅行时间指数的类分配了拥堵指数区间的基础上,在每个类内设计隶属度函数,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每个类中旅行时间指数的数值转化为拥堵指数,并以拥堵指数从小到大对应拥堵轻重情况。
  对于该案,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观点1:权利要求1记载:“在每个类内设计隶属度函数,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每个类中旅行时间指数的数值转化为拥堵指数,并以拥堵指数从小到大对应拥堵轻重情况”。该方法最终只是得到一种拥堵指数,用拥堵指数的大小对应拥堵轻重情况,采用的手段实质是通过人为制定的规则去描述交通拥堵的轻重情况,利用的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技术手段,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如何根据人为制定的规则去评价交通拥堵情况,不构成技术问题,也没有获得技术效果。因此,该权利要求不属于《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技术方案,不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客体。
  观点2: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基于拥堵指数的交通拥堵评价方法,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获取24小时内每个路段的自由流速度,计算各个路段旅行时间指数,按照一定的规则算法将旅行时间指数转化为拥堵指数,并以拥堵指数从小到大对应拥堵轻重情况。自由流速度是基于道路的实际情况而获得的物理量,旅行时间指数是结合车辆实际速度、道路情况等自然客观的实际情况而得出的指标。因此,计算自由流速度从而得出的旅行时间指数是基于自然客观规律而得出的数值,不会因为人为设定的规则而变化。旅行时间指数及由该指数得出的拥堵指数,能根据自然客观规律来描述交通拥堵的轻重状况,将客观的交通拥堵情况进行数字化,使之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因此,该方法采用了技术手段,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自然科学地设定拥堵等级,达到的效果是依据客观实际得出拥堵等级划分。因此,该方案利用了符合自然规律的技术手段,解决的问题构成技术问题,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效果,属于《专利法》第二条二款规定的技术方案,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客体。
  【案例2】
  权利要求:
  1. 基于视频检测器的城市道路下游分方向交通状态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c1、计算不同方向交通流的信息发布间隔内平均行程时间;
  c2、计算下游不同方向交通流的信息发布间隔内平均行程速度;
  c3、根据下游不同方向交通流的信息发布间隔内平均行程速度,建立路段交通拥堵指数;
  c4、计算下游不同方向交通流的理想行程速度;
  c5、根据路段交通拥堵指数对下游不同方向交通流进行交通状态判别。
  对于该案,也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观点1:权利要求1解决的问题是依据路段交通拥堵指数来判别下游不同方向交通流的交通状态,采用的解决手段是计算路段交通拥挤指数属于哪个数值区间,获得的效果是给出第m+1个发布间隔内交通流的交通状态结论。然而,在解决手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发明人给出的由参数值0,,Δ,,1的不同组合构成的各数值区间,这些数值区间是发明人按照其自身思维认识确定各数值区间与三种道路交通状态结论之间因果关系的产物,其形成取决于发明人的主观意识,因人而异,并不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因此其采用的手段不属于技术手段,其获得的效果归结为人为预定的结论,不属于技术效果。因此,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的方法不是技术方案,不符合《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观点2:交通状态是依据行程时间和行程速度进行计算的,是行程时间和行程速度的一种表现形式,上述参数为实际客观存在的交通流参数,取决于驾驶员和道路交通运行状况等因素,其结果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但是无法直接获取。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利用视频检测设备获取得到的路段不同方向交通流的行程时间数据,计算得到相应交通流的行程速度,继而自动判别该路段不同方向交通流所处的交通状态,而行程时间和行程速度是采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技术手段所获取的技术参数,因此该权利要求属于《专利法》第二条二款规定的技术方案,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客体。
  对于以上两个案例是否属于技术方案,争议的焦点在于,用于评价交通拥堵状况的初始参数以及对初始参数进行运算以得到最终评价指标的算法是否遵循自然规律,该评价指标是否是基于自然客观规律而得出的数值。
  笔者认为:
  对于案例1,其初始参数为自由流速度以及车辆当前车速,自由流速度取决于道路状况,因此中间参数旅行时间指数是结合车辆实际速度、道路情况等自然客观的实际情况而得出的客观指标。而对旅行时间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并使用隶属度函数将旅行时间指数转化为拥堵指数,是利用交通数据本身的统计特性科学地划分拥堵等级,该算法也遵循了自然规律。该权利要求应当属于《专利法》第二条二款规定的技術方案,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客体。
  对于案例2,其初始参数是客观参数车辆行程时间及车辆行程速度。由权利要求4记载的“路段L在第m个信息发布间隔内交通流的路段交通拥挤指数,其中表示l路段交通流的理想行程速度。,其中为路段理想行程速度的折减系数, 表示l路段交通流的历史行程速度”可知,路段交通拥挤指数也是基于车辆行程速度以及历史行程速度计算得出的客观参数。
  权利要求6记载:“c51、交通状态变化的置信区间的计算:定义±ΔM为状态变化的正常波动区间,±ΔM与视频检测数据的匹配率相关:
  式中,表示l路段在第m个信息发布间隔内交通流的路段交通拥挤指数的正常波动区间;表示l路段在第m个信息发布间隔内交通流的实际车辆数;表示l路段在第m个信息发布间隔内交通流匹配车辆数;表示l路段在第m个信息发布间隔内交通流的车辆行程速度的标准差;β表示相关系数”。可知,该置信区间是与视频检测设备相关的客观参数。案例2所要求保护的方案,根据若干客观的参数计算出划分交通拥堵状况的区间,该区间的划分也遵循了客观规律,不是人为任意设定的。因此,该权利要求属于《专利法》第二条二款规定的技术方案,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客体。
  总体来说,虽然用于评价交通拥堵状态的初始参数的选取以及用于对拥堵状态分级所选取的阈值范围的确定属于人为设定,但如果用于评价交通拥堵状况的初始参数以及处理该参数的算法是客观的、遵循了自然规律的,其所得到的评价指标也应当是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只要其利用、遵循了自然规律,而非人为任意的选择,则权利要求方案就具备技术性。不能由于权利要求的方案包含了人为规定等非技术内容,就简单地认定其不是技术方案。
其他文献
移动技术,作为人类历史上迄今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技术,已彻底改变了我们工作、学习、旅行、消费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方式。1人们很快将享受到万物连接的好处,如自驾车、智能电网、遠程手术、远程机器人和智慧城市,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蜂窝技术。到2022年互联终端数量有望达到290亿,其中预计有180亿将与物联网相关。2  因为标准的存在,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一些公司通过标准化分享其最好
期刊
欧洲专利公约(European Patent Convention,简称:EPC)于1973年在德国慕尼黑签订,1978年正式生效。该公约目前覆盖范围包括38个成员国,2个扩展国以及3个生效国,其形成带动了成员国之间专利体系的一体化,也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法律制度和统一授予专利的程序,更成为了世界各国专利申请主体在欧洲寻求专利保护的经济而有效的途径。相信许多涉外专利工作者都对EPC体系的优势
期刊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回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史,“三友”这个响亮的名字,真如忠直可靠的朋友一般,参与并见证了三十余年来中国知识产权星火燎原的全过程。1986年,当国人对“专利”“知识产权”等词汇尚感新鲜与陌生时,专利代理人、今三友知识产权集团会长李强便创办了北京三友专利事务所,成为中国专利局批准的首家民营专利代理机构,也是其首次颁发的“中国专利工作先进代理机构”称号的获得单
期刊
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少平,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延昆共同为北京互联网法院揭牌。新设的北京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全市辖区内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特定类型互联网案件,主要包括:互联网购物、服务合同纠纷;互联网金融借款、小额借款合同纠纷、互联网著作权权属和侵权纠纷;互联网域名纠纷;互联网侵权责任纠纷;互联网购物产品责任纠纷;检察机关提起的涉互联网公益诉讼案件;因对互联网进行行政管理
期刊
新《广告法》自2015年9月1日实施以来,因其涉及行业的广泛性和商业活动的多样性,以及较之前的《广告法》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鉴于《广告法》规制的各种违法行为众多,如虚假广告、使用绝对化用语、不满十周岁未成年人代言、非医药广告使用医疗用语、特定商品服务的广告违法、互联网广告活动中的违法等,本文无法一一进行分析。在此,仅通过对绝对化用语的规制和适用的理解浅析违法广告语的边界。
期刊
裁判要点  权利人以他人注册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侵犯其企业名称权等在先权利为由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企業名称中的字号,可以认定为“企业名称”。认定在后注册商标、字号的使用侵害在先企业名称权(字号)构成不正当竞争,则必须符合《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过错+损害”的法定构成要件。认定是否具有“过错”,人民法院应综合以下因素进行判断:二者的近似程度、所使用商
期刊
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最终通过的竞争法修正案,在网络竞争领域新设了互联网专条,结合一般性规定,将最大限度地涵盖网络竞争案件的各个方面。在新经济背景下,网络竞争案件将成为未来竞争法的重要适用领域。  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竞争法)通过之时,我国互联网产业尚未起步,在随后的二十多年的网络勃兴期,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案件不断涌现,实践中出现的很多法律适用的问题倒逼着竞争法的修改。201
期刊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已于2017年11月4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内容亮点众多,引起了各方关注。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每年审理全国1/10以上的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其中不乏需要针对新商业模式、新技术背景下网络竞争行为作出正当性判断的案件。多年来,包括笔者在内的法官们都困惑于当下《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适用的局限性,即使在对多方提出原则条款
期刊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药物领域的发明涉及的内容、方式往往也比较复杂。众所周知,新化合物的研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目前很多新药研发机构都将研发重点转移到已知化合物新性能和新活性的开发上。与此相应地,专利申请领域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以制药用途为基础的专利申请。对于此类制药用途专利申请,由于《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在某些方面的规定不够细化,导致不同审查员
期刊
本文拟通过对既往技术类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例进行类型化分析,进而提出笔者对于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适用法律的意见和建议。  2017年11月4日,全国人大发布了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其中涉及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专条”是本次修订的亮点。该条款对利用技术手段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既往技术类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例进行类型化分析,进而提出笔者对于互联网不正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