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为什么总是不相同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ndré Lefevere的文章里,作者列举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个不同的英文翻译版本,从题目,注解和措辞等方面对三个译本进行对比,总结出每个译本给有其特点。
  详细说明了翻译要做到人人统一是非常困难的。基于每个人对于原文本不同的理解,以及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还有译者本身自己的所处时代和地域限制等原因都对译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1.译者对于原文本的理解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这句的翻译就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分歧。Ayling和Yang表述的意思是苏东坡认为他所描绘的眼前之景值得被化成一幅画。而在Rexroth的译本里,认为这幅画是已经画好了的,而且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战争中陨落的英雄所作。这里的差异就在于这幅画是已经画好的还是还没有画出来。这应当是依据译者自己的理解而反映在了采用的措辞不同。
  2.采用的翻译策略
  André Lefevere列举了7个翻译策略,每种策略重心不同,各有侧重。其中对Catullus Pome 13的三个英文版本也做了一个比较,作者提到这三个译本在基本的主要要素是一致的,如晚宴邀请,亲热的玩笑语调,贫穷的请求三个核心元素是一样的,只是译本在长度,每一行的组成和韵律上于原诗相比都不尽相同。例如Marris的翻译译本是尽力的在韵律上做到最接近源文本,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在内容理解上比较困难,同时也减弱了诗的结构。而其他两个译本也存在一个“顾此失彼”的问题,所以作者总结道:不管选用了哪种策略,都会在某一方面有所长,但这是以牺牲诗的整体性为代价的。
  3.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
  文章里也提到过译者由于其所处的时代,和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前人对于作品的翻译都会对译者现在的翻译产生影响。有些时候由于距离源文本创作的年代太久远,对于译者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作品创作的年代过于久远,作品里的一些语境,意象也已经消失,源文本里出现的一些特定的时代文化符号或者现象用现在的语言难以解释或者难以理解,也给译文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关于苏东坡名字的翻译,有苏轼,有苏东坡,如果不加以说明,作为第一次阅读的读者而言,很难明白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个名字,尤其是受众没有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这个现象也会比较突出。或者在我们翻译《昆昌昆平》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想要在译本中再现源文本的语境也是非常困难的。
  4.异化和归化的影响
  “异化”的本质属性,是“原文作者取向”,即倾向于具者在翻译中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用的话来讲,就是者尽量不要打扰原作者,而是把读者带向原作者。”(具体表现为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学、文化特质。
  “归化”的本质属性,是“译文接受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译文靠拢,用的话来讲,就是译者“尽量不要打扰读者,而是把原作者带向读者。”:具体表现为在翻译中,尽量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恪守、回归目的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规范。
  而不论归化还是异化在其翻译过程中都有其特定的优势,主要采取哪一种方式最后还是由译者来决定。所以综上,正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本人对于源文本的理解,最终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及译者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得了不同译者对于同一文本理解不同,所以也才有那么多的文本。而有些源文本由于本身在流传过程中就具有很多个版本,例如泰国民间故事《马脸姑娘》,现行能够收集到的文本就有七个之多。如果有译者想要对该民间故事进行翻译,必定从文本选择开始就会有差异了,更不用说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差异。翻译本身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所以不可能成为一个流水化的加工产。那样只会丧失由文学带来的美的感受。
  莱斯认为文本类型有助于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要求的合适的对等等级,她借鉴德国心理学家 K·布勒(K· Buhler)的观点,文本分信息文本、表达文本、感染文本三种基本类型。主要功能是告诉读者信息、语言和文体的选择要为此功能服务,译者应尽力准确、全面地再现原文内容,文体的选择受制于译语语言和文化规范。如果原文的目的是要接受者做出反映,译文文本的处理就要迁就目标语的形式规范和文体惯例,首要目的是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当译文的交际目的要求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的交际功能时,对等就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以保证两个文本功能相同。因而,以译语为倾向的目的论就从翻译研究的另一极入手。
  但是总的来说,翻译作为语言文化的沟通桥梁,其目的还是为了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文化的人可以进行交流。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明确译语风格之外,确定读者的受众范围也很重要,因为翻译的目的是交流,受众能够接收到译者传达的文化内容,明白并且理解译文而不产生疑义,这对译文来说就已经很成功了。所以翻译应当在保证不脱离源文本的基础上,不用特别的追求正确和标准(有相关准确性要求的学术论文除外),因为翻译很难有绝对的正确和标准,然后努力使受众能够明白和理解译文,那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
  参考文献:
  [1] 楊玉洁. 浅析翻译目的论.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Jul.2008 第 28 卷总第 51 期
  [2]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中国翻译,2014年
  作者简介:陈璐洋(1992—),女,汉族,云南昆明,在读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泰国宗教与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目前我国各省市基本都有文化馆,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将被建设。文化馆作为县、市级的文化宣传单位为我国在地方文化建设上做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民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馆如何在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的同时,突破保守与陈旧观念的局限性,展示创新意识和拓展性,成为当代文化馆建
期刊
【摘要】:认知语言学派认为,概念整合是人们用来解读语言和意义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重点研究语言意义的动态构建图示和心理空间的生成机制。目前,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方式,它不仅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且在许多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中也展现出潜在的阐释力。本文旨在结合典型实例来具体阐述和解读概念整合理论中四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区别的理论框架网络
期刊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婴宁》篇最为出名,在文中主人公婴宁从无时不笑到逗而不复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纯天然的自然人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走向社会化的悲剧;无独有偶,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是在重重的计谋压迫下抛弃自己的本性,最后走上了一条自己曾经最为厌恶的道路。初看之下,也许会觉得这两个人物是毫无联系的,但是细分却也让人看到他们悲剧的共同之处。不同时期下两位人物的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为他们
期刊
【摘要】:文化是长期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每个民族只能选择一些特定的行为方式,用来形成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本文将从《菊与刀》来解析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模式。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民族文化  一、引言  对于日本这个永远不会搬家的邻居,自古以来我们与其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熟悉而又陌生,恩怨情仇,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那么日本民族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从《菊与刀》这本至今
期刊
【摘要】:文学作品是所属领域文化的二维展现。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既有明显的地域烙印,又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学无国界,跨文化研究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基于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展开讨论,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探讨如何提高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赏鉴和评判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文学赏鉴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
期刊
【摘要】:写作主体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進行写作活动的现实的人,而素质则是指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培养和提高写作主体的素质,一要弄清楚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承认并接受客体对主体素质的影响;二要注重写作主体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阅读,让写作主体的素质不断得到锻炼和培养,不断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关键词】:写作主体;写作客体;素质;实践;阅读  一、写作主客
期刊
【摘要】:西班牙学者弗雷德里克肖姆将翻译理论与电影理论结合起来,构建出了一种综合的分析模式来研究影响影视翻译的因素,并总结出了包含声音、文字和图像等十个编码在内的表意符号理论。该理论不再拘泥于影视文本,更关注文本以外的因素,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翻译与赏析。  【关键词】:影视翻译;编码;表意符号理论  一、引言  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中,电影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西方影视大量涌入国内,受到
期刊
【摘要】:老舍是文化伦理型的作家,在创作中,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与熟稔,但又不失清明;对现代革命、新鲜事物又始终持审慎的态度。文章主要以短篇代表作《黑白李》、《断魂枪》为例,分析老舍创作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人物形象;传统文化;现代革命  一、眷恋与固守传统文化中的清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文学创作与其他作家往往从“阶级”的角度分析社会与人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
期刊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翻译活动应运而生。中国两千多年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其一是东汉至宋代早期的佛经翻译;其二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其三是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翻译出版机构是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中,第三次带来的影响最为深远,原因在于清末民初中国涌现出大批翻译出版机构,使翻译实现了其价值,同时西方先进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弥补了当时中国在科学文化领域的空白。本
期刊
【摘要】:文化云主要通过大数据,将各种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分享到每一个网民手中。文化云发展到今天,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在这种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发展也愈渐成熟,让网民们可以足不出户便受接收到一个城市的百分之八十的文化资源。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云的资源分享作用,了解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并对文化云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