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瘟疫史启示录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b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疾病是对人类个体身心的摧残,传染病则像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一次阻遏。在它面前,人类生命如脆弱渺小的芦苇一般不堪一击。
  传染病比一般疾病多了一层社会学意义:纯粹的医学努力无法遏制它,它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应急系统。
  千百年来,人类与瘟疫的斗争从不曾停息。它是一种自然灾害,却不像洪水、雪灾那般凶猛,也不是硝烟战场上的刺刀、炸弹,越是寂静,越是凶险。
  它当然也可以来势汹汹,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就一度被它摧毁。
  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在著作《瘟疫与人》中早有断言:“传染病在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早于人类,未来也将会和人类天长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一定会和从前一样,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项基本参数及决定因子。”
  然而,沉淀在历史里的无数死亡与伤痛,却不一定能教会后人更合理地应对疫病。比如,只有当这次新冠病毒牵扯出野生动物之源时,人们才又想起17年前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放眼整个人类史,许多情节都似曾相识。特殊时期爆发的不仅有肆虐的病毒,还有层出不穷的流言、谣言,流动的信息不断地加剧人们的恐慌。在恐惧面前,理智和信心有时不堪一击。
  或许,历史从未被遗忘,只是鲜少被真正想起。

从老鼠到蝙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是以吃野生动植物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的。
  人和动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病毒为了生存繁衍,更多地朝着适应进入人体并繁殖的方向进化。如何阻断这个通道,也逐渐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挑战。
  起源于公元6世纪中东的鼠疫几乎是人类史上最可怕的疫疾,而14世纪流行的鼠疫更是被恐怖地称作“黑死病”。这场瘟疫不仅造成30%~60%欧洲人口的死亡,也拦腰斩断了整个欧洲的发展史。
  关于黑死病的说法有很多,大多数人都相信它是通过老鼠和跳蚤传播给人类的。英语、法语、德语均用由拉丁语“pestis”演变来的“pest(害虫)”一词来称呼这种鼠疫。于是,在当时欧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用在房屋上大写的字母“P”来警告和提醒路人:此屋住有黑死病病人。
  鼠疫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才逐渐平息,而引起鼠疫的鼠疫杆菌却直到1894年方被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鼠疫杆菌”是一种细菌,而非病毒。20世纪中叶,随着抗生素的发明,鼠疫成了容易治愈的疾病,至少对人类不再构成致命威胁。
  针对细菌,我们可以发明抗生素;针对病毒,却没有或很少有特效药。
  所以,纵然鼠疫已经消灭,动物带来的病毒却从未停止威胁人类。
  1988年,造成30多万人感染的上海甲型肝炎,就来自生食或食用已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毛蚶是一种生长在海湾泥沙中的软体动物,中国人以对美食文化巨大的热情将其烹制。
  随后,1997年的香港甲型H5N1禽流感、1999年的H9N2禽流感,都相继打破了鸟类流行性感冒病毒不会直接感染人类的思维定式。
  除了来自鸟类的病毒,从埃博拉病毒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种大规模传染病的传染源似乎都指向野生动物。
  今天我们知道的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的总称,广泛存在于蝙蝠、猪、鼠等多种动物身上,而冠状病毒的首例则是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的。
  直到1965年,从人类身上也分离出了冠状病毒,才有研究声称该类病毒早已和人类广泛相处。但在21世纪以前,冠状病毒在人类身上最多只导致普通感冒或轻度不适。
  20世纪80年代末,公共卫生界与传染病学界提出“新兴传染病”的概念,认为这些传染病大概率由“某种动物病原跨宿主感染”。尤其近两三年来,世界上出现的几种新型传染病多数由人畜共通引起。
  2003年的SARS病毒后来被证实,源头为蝙蝠,但它蔓延滋长在广东省的野生动物市场和餐馆。滥食扩大了它的传播途径,并给病毒的增殖提供了空间。
  人类以为,在农业时代之前他们就主宰了动物的命运,但其實人和动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如果“武松打虎”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原始抗衡关系,那么,梁山头领的虎皮椅就反映了人类侵害动物的欲望,而保护濒危华南虎就是人类生态伦理意识的觉醒。
  于是,很多人开始想起《三体》里的那句“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痛恨之余,悔恨无限。

恐惧和未知


  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很难不让人想起17年前的SARS病毒。
  作为21世纪初最严重的一次传染病,SARS病毒在5个月内传播至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8000多人感染,700多人死亡。
  野生动物市场屡禁不止,板蓝根“一战封神”……无数剧情似曾相识,是历史止步不前吗?
  SARS风暴随着疫情消灭刚刚平息,野味市场就很快在国内复苏,仅有的部分管控措施没多久就形同虚设。“病从口入”4个字在17年后再一次得到验证。
  在中国参与救援的德国病毒研究专家希尔根菲尔德教授断言:“SARS是因为中国严格的隔离措施消失的。”
  尽管现代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对抗病毒这场持久战里,人类能做的最多的,仍然只是防守。
  当我们被新型冠状病毒围困在家时,有人调侃:“经过了上万年,曾经把动物关在笼子里的人,终于成功被动物关在笼子里了。”
  这里的“笼子”就是家,闭门不出几乎是今天预防病毒入侵的最好方式。这既是对抗的姿态,也是投降的姿态。没有有效疫苗,没有令人绝对放心的场所,社会设施减缓运行甚至停止,人类用寂静与病毒宣战和对抗。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出每一个似曾相识的情节,可每一次灾难之后仍然有新的恐惧。
  震慑也好,威胁也罢,它把我们都吓得不轻,而灾难依然不会提前告知人类,它何时会卷土重来。
  “以史为鉴”不是一句空话,人类可以做的,就是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尽管这真的很难。
  (留 痕摘自微信公众号“南风窗”,冷冰川图)
其他文献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于2020年2月10日颁出。《寄生虫》《小丑》等影片大放异彩,拿下诸多奖项。本届奥斯卡奖除了口碑非凡的电影佳作,海报设计也是亮点之一。我们选择了其中的部分海报,供大家欣赏。《小妇人》《愛尔兰人》《极速车王》《乔乔的异想世界》《婚姻故事》《小丑》《1917》《寄生虫》
期刊
我们家在海边的野林子里。它是一座由几行密密的榆树围起的小院,院门是木栅栏做成的。屋子不大,石基泥墙,屋顶铺了厚厚的草苫子和海草。  茅屋四周是无边的林子。往南走十几里才会看到一些房屋,那是离我们最近的村子。  到我们这儿来的人很少。生人常常觉得一间茅屋孤零零地藏在林子里,有些怪;屋里只有我和外祖母两个人,也有些怪。  其实这里一直都是这样,在我出生前就是这样了。妈妈在一个大果园里做临时工,爸爸在很
期刊
经济学中有个“机会成本”的概念,照我的理解是说:当你从事某一项经济活动,就等于放弃了其他可能的经济活动,也就等于牺牲了其他可能的收益。换言之,你选择做某种生意,不仅付出了有形的成本,还付出了无形的成本,此即“機会成本”。  这个概念,其实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恋爱、结婚,都是有“机会成本”的。你选择跟这个人恋爱、结婚,也就牺牲了其他可能的选择,其他的甜蜜、激情和爱的回忆。  读书、做学问,同样有
期刊
元代,不仅对戏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绘画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我先不做理论概括,因为只需举出那幅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特殊的《富春山居图》,就能约略说明。  1650年,江苏宜兴的一所吴姓大宅里发生了一次“焚画事件”。一位临死的老人太喜欢他所藏的《富春山居图》了,居然想以焚烧的方式让它伴随自己升天。幸好一个后辈从火堆里把画抢了出来,但画已被烧成了两段。  这两段,现在分别被收藏在台北和杭州。这幅画,
期刊
查理·豪斯是科德角村的警长,夏天时他手下有四个巡警,冬天则只有一个。现在正是晚冬,那个巡警感冒病倒了,查理自己也感到不舒服。不巧的是,他手头正好有一起凶杀案。有人殴打蓝豚酒店的女招待埃斯特尔·富尔默,把她打死了。  星期六那天,有人在一只装越橘的袋子里发现了她,法医表明,她死于星期三晚上。  查理·豪斯想,他大概知道是谁干的。他猜是厄尔·赫德兰犯下了这起命案。肯定是厄尔,他最有可能。有一个晚上,在
期刊
2019年是德国柏林墙倒塌30周年,我受邀去德国参加活动。在德国举办纪念活动前,我来到德国,见了很多大屠杀时的幸存者和见证者。有一位女性的故事让我很有感触。她当时想成立一个NGO(非政府组织)来帮助难民作家。当时德国有很多难民,这些难民中有一些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很有声望的作家,但到了德国,语言不通,只能去从事一些体力工作,没有时间写东西。所以这位女性就想让一些比较有名的德国作家,一对一地和难民作家
期刊
老画家觉得自己过不了今天了,于是他推开窗子,好让灵魂飞出去。  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是一个国王,住在那种尖塔高耸入云的城堡里,高耸的楼墙上布满荆棘。  做了这么一个不相干的梦,老画家悲伤地流下泪来。他相信,人死前做的梦便是他一生的写照。回想梦中的景象,幽深的回廊,黃金打造的王冠,日复一日,他孤独地在城墙上走着,护城河彼岸丘陵起伏,羊群四散吃草,雁鸟自山脊无声地划过,树丛中隐隐传出笛声,旋律极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经意带火了一部作品——美国影片《传染病》。  影片自2011年上映以来一直不温不火,在豆瓣、百度等平台上的评分也不高。如果这场疫情没有发生,也许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意识不到它的深刻。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什么呢?  真相——关于人性的真相。电影《传染病》海报  影片的叙事是“冷冰冰”的。到中国香港出差的美国女高管贝丝,回家后不到一天,突发怪病,死了;然后,她年幼的儿子克拉克出现同样
期刊
不完善甚至幼稚的方法能使人得救,這个故事是个证明。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塞壬的诱惑,奥德赛用蜡塞住耳朵,还让人把他牢牢地铐在桅杆上。如果这么做有用的话,从一开始,所有旅人也都会这么做,除了那些老远就被引诱去的人。但是,世人都知道,这样做根本没有用。塞壬的歌声能穿透一切,蜡丸更不在话下,受诱惑者的激情足以使他们挣断比铁链和桅杆更牢固的东西。这一点奥德赛或许也听说过,不过他并未多加考虑。他完全信任那一小
期刊
开创现代天文学的伽利略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当年佛罗伦萨著名的鲁特琴手和作曲家,兄长也以此为业。从文献记载得知,伽利略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具备成为音乐家的潜质。當然,他后来成了科学家,于是,人们就忘记了他早年所受过的音乐教育。  我看过关于伽利略的传记,描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接受音乐熏陶。有意思的是,父亲告诫年轻的伽利略,音乐的背后是数学。只有通过数学描述的现象,才有可能成为人类的认识对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