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f0902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要面向大多数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树立学生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必须重点对学生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上要有重大的转变,施行开放式的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随着创新教育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创新教育的价值,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创新思维的竞争,而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实行的素质教育中,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初中数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因此,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我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谈看法。
  一、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立足于以下三点。
  1.抓好“双基”教学,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坚实基础和必备条件。
  任何创新都必须有一定的本领,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有牢固的基础和扎实的技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越多,基础掌握得越好,技能越熟练,就越有可能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教学中只有抓好“双基”教学不断巩固学生学习的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法,才有可能成功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否则,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将成为空谈。再者,我们的教学应当面向多数的学生,教学的设计要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样的教学才能算是成功的。
  例如:在学完《数轴》一节后复习有理数的比较大小中,以前我一般会提问:“怎样运用数轴比较-4与-7的大小呢?”后来我进行了改进,删去了“运用数轴”,这样条件更为宽松,学生可有不同方法选择,给了学生更广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用“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来进行比较,还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更有创意的方法:“-4比0小4,-7比0小7,因而-4比-7大。”这个问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是个难题,又紧紧围绕课本基础知识,多数的学生都能回答,达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而且学生在对旧知识充分理解后又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创新,得到课本中没有的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数学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掌握广泛的有关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一节的引入中,我提出问题:“怎样测量一座七层楼的高度?”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回答出下列几种方法:(1)从楼顶垂下一根长线到楼底,再量出这条长线的长;(2)量出其中一层楼的高度再乘以7;(3)测出离楼底某距离的一点对楼顶的仰角用解直角三角形计算求得;(4)用一条足够长的皮尺直接量出楼高……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常用方法,通过思维的纵横发散,知识串联,能举一反三,通过一题多解能使学生找到对问题的新设想、新思路,不拘泥于旧方案,不固执己见,从解法的对比中可得出优劣,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很有益。在回答讨论中,学生积极踊跃,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创新运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要面对大多数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应当压抑,这样才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力提供机会,发扬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探索,用与别人不同的独特方法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能悦纳自我,勇于自我实现,相信自己能行。为此,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评价学生成功的标准。在平时教学中,应当立足于课本的基础知识,有意创造“跳一跳,够得着”的机会,使学生增强信心,产生动力,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看得懂,都能去积极思考,并能有所收获,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敢于发言,在教师的鼓励下勇于创新,要让课堂体现出数学教学是为了所有学生,这种引导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教学对树立学生的信心是非常有益的,而信心是学生积极进行创新的重要条件。
  比如,例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到黑板边缘,学生颇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教师做出直线继续向前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直线笔直伸向前方,穿过教室的墙,前面的南山,一直伸向天空、宇宙……”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深刻地理解了直线的概念。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师先用三四分钟时间,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小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不是图画教师,怎能够用这么简单的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画?”老师抓住学生这心情兴奋、思维萌动、注意力集中、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行了激发和培养。对学生来讲贴近生活实际,问题解决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方法,而且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克服单纯追求理论学习而轻视联系实际的不良倾向,善于把数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题。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的思维方法。对不同的回答,教师应都给予分析表扬,鼓励学生用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解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而不应对学生所用方法予以否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最后由学生比较、讨论、评价各种解法的优劣,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气,树立学生的信心。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必须重点对学生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在本质上属于思维科学,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的产物,而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善于诱导,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常常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从旧知识中进行探索,学会去发现新结论,使学生完成由旧知识中再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能力,达到渐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我充分利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一种特殊情况”,引导学生由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中通过类比,由两者不同点“对应边相等”与“对应边成比例”之中思考探索得出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再逐个证明。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由旧知识中用类比、猜想等方法去探索得出新知识,体验了知识的创新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会常常总结某类题目的解法,让学生解题时有“法”可循,但决不能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要常利用机会打破学生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维。
  例如,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般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困难的,顺题深入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顺次连接梯形各边中点;2.矩形各边中点;3.菱形各边中点;4.正方形各边中点;5.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分别是什么?6.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这样逐步精心设问,使学生思维逐渐活跃,思路豁然开阔,心情愉悦地掌握了知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了锻炼,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并对解题的方法进行了创新。
  3.加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利用教材内容,面向多数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图多变等种种变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等,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4.引导学生进行逆反设想,培养逆反思维,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逆反设想,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圆的内接四边形》一节的教学引入中,让学生思考:“四边形是否都有外接圆?”学生得出:不一定。再让学生反向设想:“有外接圆的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从而由学生探索提出本节定理。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向设想,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成功进行了知识的创新,锻炼了创造性思维。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有重大的转变,施行开放式教学。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应当只是标新立异,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仅偏向于让学生做一些难题上的探索,应当在教学思想上有重大的转变,强调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考、探索、讨论,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上《整式》一节中,讲完单项式并做了课本练习之后,巩固练习中我加入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你举一个系数为-2,次数为3的单项式。这看是一道很容易的题目,却是一个答案不唯一的举例开放题。开始多数学生不能开放性地思考问题,被“要有唯一的答案”这种封闭式的思维束缚着。我调动了能写出来的学生,让把他们得出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大部分学生理解了题目,并跳出了封闭的思维方式,写出了许多与已有答案不同的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对单项式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巩固,而且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后来,在讲完多项式后我布置了作业时,用了类似的一道题:“写出一个最高次项系数为2,常数项为-3的三次三项式。”有了上一次的基础,这题作业学生基本上完成得不错。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在课本中教材例题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具体而明确的,结论较为直接,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得到自己解答为前提,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有很多的例题可通过进一步引导或改进,及时加以联想,使学生积极参与新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索,只有教师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有甲乙两工程队,甲队有272人,乙队有196人,如果要求甲队人数是乙队的3倍,问需要从甲队调多少人到乙队?”学生依照一贯方法解题如下:
  解:设应甲队调x人到乙队。
  3(196 x)=272-x
  解得x=-79
  此时学生多数无法继续,提出要讲评,我经思考进行了以下讲评:用同样的方法解题到x=-79后,停下来,让学生思考“-79”是否有实际的意义,很多学生用一般的思考方法很快回答:-79没有实际意义。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和整个题目,再次思考答案是否真的没有实际意义,这时,一些学生经过思考并把所得的结果回到原题中验证后,回答:可根据《正数与负数》中原来学过的知识,把“由甲队调-79人到乙队”看作“由乙队调79人到甲队”许多学生也由此从中得到醒悟,跳出了原来固有的思维方式。这个题目对当时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说,“-79”不符合实际意义,是一个条件不完整的题目,但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完成了一次知识的创新运用,把在“正数与负数”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题中。由此也可看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若教师没有创新的意识,让思维限制在课本的知识和方法,将题目中的“需要从甲队调多少人到乙队”改为“需要从乙队调多少人到甲队”,则不能充分而有创意地利用题目的不完备性去引导学生,便浪费了一个促使学生创新的好机会,而学生仅仅做了一个一般性的题目而已。
  五、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必须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
  重视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结论而忽视过程的现象,就会使学生看不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将被歪曲甚至取消了,那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要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解题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创新。
  比如,在讲授有理数的加法新课中,我让学生思考解决:“(-2) 3=7”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了以下解法:①等于-5,因为2加3等于5,而第一个数为负因数而符号定为负;②等于1,因为比-2大3的数是1;③等于1,若原欠款为2元,现收入3元还了欠款,则剩l元;④等于1,因为记向东为正,先向西2米,再向东3米,结果为向东l米;⑤等于1,因为(-2) 3=[(-2) 2] 1=0 1=1。其中-2与2是互为相反数,相互抵消得0。在这些解法中,方法①虽不合理,但学生能积极思考,并用了知识的迁移,我也进行了表扬并加以分析;方法②综合了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创新的运用;方法③和方法④,学生通过建模,也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得到解法;方法⑤虽互为相反数相加得零,尚没有学过,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新意地运用在这里,也得到了我的肯定。若在教学中不注重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而是告诉学生结果或教师依照本方法教给学生,也就不可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创新,不可能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总之,我认为创新思维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应是我们今后初中数学教与学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胡庆彪,张莫宙的数学素质教育观.福建教育.
  [2]王秋.谈数学课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十一世纪论谈.
  [3]林风.开展数学实验,培养创新能力.福建教育.
其他文献
甘肃省华亭县华亭煤矿,现已形成集煤炭开采、洗选、铁路运输、深加工于一体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职工1650人,总资产5亿元,净资产2.83亿元,资产负债率30.
医患纠纷严重影响医院形象,病案管理直接影响医患纠纷处理效果.因此提升病历管理力度,有助于规避医患纠纷,预防医患纠纷事件的出现,有利于医院正常医疗行为活动的正常有序进
摘 要: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朗读、品味、分析;引导学生把握、领会语文内涵和语言形式,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促进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思路,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感悟 情境 思路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想、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创新意识表现为: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为什么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创新能力 
樊爱玲,1954年出生于河南,共产党员,2015年参与环保,现居住于西黄新村西里社区.樊爱玲长期致力于绿色环保志愿服务,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环保达人樊阿姨”.目前她是西里社区党
期刊
最近,一档名为《令人心动的offer》的职场类综艺节目正在热播。首期节目中,Papi酱谈起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那份工作具体说是实习,是朋友介绍的,听起来很不错——全球四大公关公司之一,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然而,Papi酱只干了3个小时,就提出了辞职。原因是:她报到后被分配的第一个活儿,是在互联网上查出全球十大石油公司的中英文介绍。她边干边想:“我不喜欢这个!”于是,果断撤退。  网友的反应
期刊
本论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对抗HIV活性的克罗烷二萜的全合成研究。第二章介绍了有机小分子NHC催化醛的C-H芳基化反应研究。第三章综述了近年来二芳基碘鎓盐在有机反应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线性代数中的几个口诀,引入了数学教学中的实例,强调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 线性代数 口诀 实例引入 学生自主性  线性代数是工、管、理、经等各个专业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通过线性代数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严密性方面受到较为严格的训练和熏陶。因此对于线性代数的教学显得格外重要。笔者结合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实践,就课堂教学中口诀,实例引入,认及
在现代信息数字化时代,数学已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和重视,在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中,要求“用料最省”、“体积最大”、“效率最高”、“容量最大”、“花钱最少”等问题时,往往可以归纳为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就常用的几种方法例析如下.  一、观察法  对于简单的函数,可由已知解析式将其适当变形后,直接求出它的最值.  解:定义域为x≠-1
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细胞,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数学概念教学局限性的基础上,对概念的引入